查看原文
其他

复试专题 | 非虚构经典作品解读《唐山大地震》

觅游夏之沐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作者丨觅游夏之沐

编审丨觅游侧影学长

排版丨觅游SC



2019年,网易传媒的非虚构写作栏目“人间”荣获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2018年,界面新闻的非虚构写作栏目“正午”荣获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应用传播新闻十大创新案例关注传媒业内容实践创新,非虚构写作栏目连续两年榜上有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应用新闻领域的实践探索和最新尝试,同时也映射出了非虚构写作的热潮。


近几年的考研试卷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非虚构写作的题目。


真题速递

论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对新闻生态的影响(2020年上海大学)

选一个你印象深刻的非虚构作品论述原因,并谈谈对非虚构写作热的看法(2020年厦门大学)


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在新闻运用的看法(2020年广西大学)


论述非虚构作品的特点,兴起,与新闻业变迁的关系(2020年南京大学)


结合实例分析非虚构写作在新闻界近年来兴起的原因。(2019年复旦大学)


请以以下作品中的一篇为例,分析非虚构写作的采写特点:《永不抵达的列车》、《冷血》、《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唐山大地震》。(2019年南京大学)


纵观近两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到非虚构写作考察的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结合实例分析,另一个是论述其与新闻实践和新闻生态的联系。


当然,这也意味着这在复试中考察的可能性也极大,建议同学们提前准备好一些案例,辅助答题。


今天,我们一起解读非虚构写作经典作品《唐山大地震》。


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作者钱钢的职业身份——我们将要看到的是一个记者如何还原一场自然灾害,还原一座城市的“毁灭”。

(图片来源:互联网)




引发热潮的非虚构写作究竟为何物?


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writing)顾名思义,就是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


非虚构写作有许多别名,如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长新闻、非虚构创意写作、特稿写作等。非虚构写作目前还不是一个严谨、科学、边界清晰的概念。


《韦氏大词典》第2版中对非虚构写作的定义是:一种内容基于现实和事实的文学分支,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处理或提供观念,包括传记与历史文章,与虚构文学相对,与诗歌和喜剧相异。


中国李海鹏认为“非虚构写作”必须符合“真实”和“文学”两条标准,即出现在文章中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包括“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与“真实的现象”等。


虽然表述不一,但是大多数写作者对非虚构写作是有共识的,即非虚构写作要基于“真实的事件”。




非虚构经典作品解读—《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凌晨,北京时间0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地震。

23秒后,唐山市被夷为平地。时任《朝霞》杂志编辑的钱钢肩背手压式喷雾器、身穿防疫队的白色大褂,整日奔波在那片震惊世界的废墟上,用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在救灾的同时直接记录一场灾难,同时也帮助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8年后,他又以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重新奔走在刚刚复苏的唐山大地上,结合当年救灾时的笔记内容,重新采访、核实,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灾中的人们,写出了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荣获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1987年金钥匙奖,同时也成为1997年香港优秀畅销书之一,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是美国和香港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教材。
(图片来源:《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


如果这是一道语文题,那么我们可以回答:


《唐山大地震》以唐山灾民为中心,直指人性,一层层地拨开灾难本身,运用了“口述历史”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再现了一场灾难,一座城市的“毁灭”。


如果是一道新传考研题,我们可以从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来答:

 内容真实性

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与虚构性写作基于“想象”的特点不同,非虚构写作是围绕“采访”建构 “真实性”。


真实事件、真实经历、真实体验是非虚构写作的基本要求。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


《唐山大地震》立足于1976年举世震惊的真实灾情,按照新闻的规范记述了大量确凿的事实:地震前的奇异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的实况,震后的惨烈景象,幸存者的自述,救援者的亲历,艰难时日各种人的命运,地震工作者的痛楚等。


比如《目击者言》这一章节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目击者的所见所闻,作者钱钢通过多次寻找,最终找到了九位目击者——凌晨在公园打太极的老人,医院值班的护士、医生,火车站值班的铁路工作人员、电厂值班人员,打场到三点的农民,并将他们的采访录音整理成文字进行呈现,进行了“现在进行时”的描写,从九个视角将地震发生时的种种细节、震撼传递给读者。
(图片来源:《唐山大地震》)

 表达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对严谨、古板、克制、枯燥的新闻写作风格改良的表现在于它特别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

非虚构写作借助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重视对话、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


非虚构写作的主要表现手法,如细节、对话、场景重建、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关系交代甚至故事冲突构建等,几乎有所有优秀非虚构作品的特质。

《唐山大地震》中,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致,在《渴生者》章节,按照被救援的时间,记录了四组幸存者的故事,采用了细节、对话、场景等文学描写手法,描述了幸存者在等待救援的时间内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坚持。


比如讲到震后第八天被救出的王子兰时,这个小姑娘形容自己经历的8天7夜是简单而快乐的。


其中有一处细节“当解放军冒着生命危险,钻进电钻打开的口,硬是用手撬开压在王子兰头上的一张大桌面时,在废墟中埋了8天的王子兰竟然一直腰,像弹簧似地立了起来。”王子兰和其他幸存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


 形式叙事性

非虚构作品通常都具有良好甚者完美的故事性文本特征。这个特征也是避免非虚构写作概念泛化的一种选择。


从本质上讲,非虚构写作利用一些叙事策略来报道人物和事件。这些策略包括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和对话的发展、冲突与张力的构建、对事件场景的重现以及对语言的重视。


在《唐山大地震》中,作者聚焦于对于人物的描写,而在描写人物时,大多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自述”方式。


无论是震后开车前往国务院接待站报告情况的唐山矿工作人员,还是幸存者们和目击者们,亦或是负责救助工作的各单位各部门“小人物”,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实的真实情景,一幕一幕画面浮现在读者的眼前,造成了心灵冲击。


在《孤儿们》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酸甜苦辣他们都尝到了,好人坏人他们都看到了。”


通过描写解放军带着孤儿们做游戏和亲戚进城来只顾扒家里财产不顾救人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

(图片来源:《唐山大地震》)


浸入式采访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扎实、详实的采访过程。


新闻记者通过采访获得广泛关注而鲜为人知的信息,进而为新闻事件报道提供材料,作者在写作非虚构作品时,也同样需要大量的采访来为故事的真实可信增加筹码。


钱钢在参与76年抗震救灾活动的两个多月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和唐山人的故事,8年后开始写作《唐山大地震》时,重新踏上采访之路,一次次去唐山采访,一一核实当年震区笔记本里的故事。

(图片来源:《唐山大地震》)


相信有不少小伙伴看过《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被小方登的眼神、李元妮的一句“救弟弟”、方登回家时桌上的一盆西红柿等等场景戳中泪点。


冯小刚将影片聚集于一个家庭,而钱钢则将视角放大到一座城市,讲述一座城市的劫难,以细腻的笔触、全景的视角、真实的记录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灾难以及这场灾难之中和灾难之后的人的生活。


同时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唯有从人的角度出发,从正视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反思和纪念,才是面对灾难的正确态度。



如果看了作品解读还不过瘾,拿走全文做寒假读物叭。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lugDlSbJCtRGUKhmhDwgA


提取码b8rr


参考资料:
[1]刘蒙之,张焕敏.非虚构写作: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多维因素[J].媒介批评,2017(7).
[2]钱钢.《唐山大地震》[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
[3]钱钢.唐山大地震,纪念始于正视.
https://mp.weixin.qq.com/s/DzwGHKBkaghsgpmfriDLrg

-END-




觅游全程班

 觅游21级全程班正式启动报名!
【通识核心课+针对院校课】模式,助你高分上岸,报名直达:



往期回顾


 觅游21级新传考研QQ群:914849523 觅游21级新传考研微信群,添加微信:danjievip3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