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试话题丨当非虚构写作遇上新闻实务

觅游夏之沐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整合作者丨觅游 夏之沐
编审丨觅游 侧影学长

排版丨觅游 SC



一提到非虚构写作,大家最先想到的不外乎是《冷血》《唐山大地震》《永不抵达的列车》《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等经典作品。


在备考期间也更多倾向于通过阅读作品或者看作品解读来体会非虚构写作的背景和特点,而鲜少探究这种写作方式与新闻实践和新闻生态的关系勾连,我也不例外,于是,考研真题开始教我做人。


❶ 论述非虚构作品的特点,兴起,与新闻业变迁的关系(2020年南京大学)
❷ 论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对新闻生态的影响(2020年上海大学)
谈谈你对非虚构写作在新闻运用的看法(2020年广西大学)
(图片来源:互联网)


明确概念、特点以及阅读相关作品只是攻克非虚构写作这个知识点的第一步,尝试理清其与新闻业更深层次的关联才是一个新传准研究生的“基本素质”,(毕竟大家读研之后逃不过做学术研究的命运)。


今天带大家梳理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实践的相关内容,说不定能在复试的时候多加点分哦。


一、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特稿


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60年代的美国。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纪实文学作品《冷血》被认为是“非虚构小说”的代表作,这部采用新闻报道手法进行创作的作品是“新新闻主义”潮流下的产物,为当下的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埋下了伏笔。


源自文学领域的“非虚构”概念在新闻领域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


暨南大学范以锦教授认为,新闻领域历来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允许夸张和合理想象,根本不允许虚构作品存在,所谓的“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新闻文体—特稿—借鉴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领域的一种创新文体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作者将凯利太太所得的动脉瘤比作妖怪,记录了医生进行一次失败手术的过程。


这篇文章将新闻性和文学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开创普利策特稿奖历史的一篇佳作,也标志着特稿这一写作形式得到新闻界的认可。


在国内,80年代大热的报告文学由于自身局限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媒体开始摸索新的报道形态,他们引进了西方特稿的概念来替代原来的报告文学和通讯,各大报纸开始纷纷进行特稿的实践。


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首先推出《冰点》专栏,记者开始运用特稿形式记录小人物的命运。
(图片来源:互联网)


1996 年华西都市报成立特稿部。


2003 年南方周末将记者李海鹏所写的《举重冠军之死》认定是报史上第一篇特稿,并在之后设立了特稿版,从此全面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


除了报纸,电视媒体也开始仿效实践,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都深受特稿写作形式的影响。


2009 年以后,《时尚先生》《GQ智族》等时尚类杂志开始参与并推动特稿写作的发展,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刊发了大量优秀的特稿作品,开启了特稿写作的新时代。


被冠之为“非虚构新闻写作”的特稿文体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偶然,从最早的特稿实践,到多个媒体的参与,再到独立撰稿人的新闻生产尝试,“非虚构写作”这种原本在文学界流行的写作方式在新闻领域的入场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


01多因素影响下的“必然存在”

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在国内的兴起有其必然性,它是传媒变革以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是传媒更好地建构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是读者对优秀新闻文本的需要。


❶ 传媒变革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传媒行业开始了市场化进程,新闻媒体对扩大发行量和影响力的诉求越来越大。


在这种语境下,以更加优质的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取得广告商的青睐,成为媒体变革的突破方向。


然而,事实罗列式的“倒金字塔”结构和宣传意味浓烈的通稿体等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显然难以满足媒体和受众的需要,集“文学性”与“新闻性”于一体的非虚构写作为媒体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❷ 传媒更好建构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

新闻除了告知受众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在建构他们所认知的世界。迈克尔·舒德森认为:“新闻不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它是对世界的一种再现,而所有的再现都是选择性的”。


非虚构写作参与新闻实践,将过去边缘和“非中心”的事物纳入自己的书写对象,比如“红灯区”、同性恋等如今都在非虚构写作者的笔端得以呈现,极大还原了我们的生活图景。


❸ 读者对于优秀新闻文本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新媒体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成为新的新闻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媒介技术在赋权给自媒体的时候,同样也赋权给了新闻受众。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离受众更近,也更知道受众需要什么。


为了迎合受众的新闻阅读趣味,非虚构写作的“叙事”特长便得以充分施展;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新闻写作者选择用感人的语境去打动用户。如此,非虚构写作才有了生长和发展的机会。

02新闻领域的“新鲜血液”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为新闻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对新闻报道方式、写作技巧以及新闻写作者的写作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


❶ 提供了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写作模式就是倒金字塔结构,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依次呈现给读者,通过导语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非虚构写作利用其融合的背景,不仅能够运用文学的手法使新闻报道具有易读性与情趣性,更能够把客观事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新的新闻写作方式,改变了新闻报道广泛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形成的单一局面。

❷ 丰富了新闻写作技巧
与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不同的是,非虚构写作可以通过将对话、细节、场景等方面的描写融入到新闻写作中,使新闻报道有了更加丰富的写作方式。


非虚构写作通常采用多样化的写作方式,比如第三人称视角、细节刻画、构建故事冲突等,丰富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与情趣感。


实新闻写作的态度
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基础是真实性,而真实性建立在大量的调查采访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扎实的写作态度和作风。


标准的非虚构写作比传统新闻写作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它要求作者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并且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基于事实进行写作,作者对非虚构新闻写作的写作态度有了明确认知,并进一步夯实了写作态度。

编后语


之前的推送中我们提到过,非虚构写作栏目连续两年荣获应用传播新闻十大创新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非虚构写作在应用新闻领域的实践探索和最新尝试,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去年年初咪蒙旗下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引发争议,咪蒙回应“我们首先澄清一点,文章不是新闻报道,这是一篇非虚构写作”,最终以关停公众号的结局落幕,借由非虚构之名为虚假新闻报道背书的例子值得警惕,我们对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应该有一些冷思考。


比如强调作者亲身“介入”的非虚构写作如何把握好参与性的“度”,写出既有感情又不失客观真实的作品?

非虚构写作的题材选择如何避免陷入类型化和泛化的困境?这些都是新闻写作者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写作范式,非虚构写作有其发展的无限潜力,但只有写作者尊重和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恪守新闻传播伦理,才能促进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当下的新闻写作实践服务。

 参考资料 
[1]周逵,顾小雨.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叙事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6(12)
[2]张笑晨.变动新闻业中的“非虚构写作”[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范以锦,匡骏 .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新闻大学,2017(3).
[4]罗玲.新闻领域内非虚构写作热的原因探析[J].视听,2019(9)
[5]王笑南.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与反思[J].新闻世界,2018(07)
-END-



觅游读书月




觅游21全程班

 报名觅游21级全程班 
从钻研啃读开始,带你开启一年的高效备考之旅👇👇👇: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