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排版丨觅游 SC
3月9日入驻即成“顶流”,不到三天,粉丝已破百万,成为B站有史以来最速百万粉的UP主。半个多月内投稿七个视频,便轻松斩获两千万播放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43岁的罗翔把自己的刑法课“搬”上视频网站,如今粉丝数量已超553万。
在这553万里不仅有法学专业的学生,还吸引了土木工程、历史、师范、哲学、化学、金融、物流等五花八门的非法学专业学生慕名而来,甚至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也来“蹭课”。为什么罗翔的课会如此受欢迎,用弹幕的话说就是“上头了”,“真香”、“千万别看,看了一定会上瘾”。
“异质”网络文化如何反“客”为“主”?
根据威尔士文化分析家和文学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观点,文化是指“使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显得与众不同”的符号的创造与使用,无论这种生活方式是属于“一个民族的,一个时期的,一个群体的,或者普遍意义上人类的”。基于这一定义可以将网络文化简单定义为:网络文化是人们与网络相关的生活、学习、娱乐、工作方式及其产物。
网络文化具有众多的独特性,首先便是其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语言,如“盘”、“我太难了”、“我酸了”等等,它们产生于网络,大多诙谐、生动。
其次便是大量的网络流行短语,如“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此类网络流行短语,或表现调侃自嘲之意、或表现人生态度。
很少有人会将繁冗无味的法条,讲的如此引人入胜。尤其是对于以“Z世代”为特征,对主流文化和价值往往具有一定的抵抗、逆反心理的B站群体。严肃、学术的话题,原本和 B站的文化气质并不相符。
具有明显的“外来户”、“客人”的特征。而要想让价值观的引导潜移默化,让主流化发生在亚文化群体内部 ,“异质”的网络文化就需要反“客”为“主”。
罗翔把上课比喻成做菜,曲折离奇的案件就是他的食材,段子式的讲解仿佛“每日入狱小技巧”,每一个段子都以“法外狂徒张三”开头,辅以庖丁解牛的深入分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就出炉了。还有网友赋予他法律界“郭德纲”的称号。
当下的青年群体的舆论场,呈现出政治、社会议题的娱乐化的倾向,即使面对国际政治问题,也不再是一味批判抵触,反而演化为解构、造梗,政治的严肃性被一定程度的消解。但娱乐性增加,往往指的是表现形式,其内核不会变,仍然是严肃议题;而让严肃议题成为B站年轻人每日关注讨论的话题之一,已经是一种亚文化内部诞生的主流化成果。
(图源网络)
疫情之下,线上学习更显生命力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 2020 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9亿人,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带来的“互联网+教育”使得在线教育用户不断攀升,同时,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不断开发下沉市场,扩大了在线教育市场。
新东方、学而思等老牌网校势头仍在,VIPKID等新晋平台状态火热,以抖音、B站和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更是不容小觑,成为线上学习教育的重要平台。(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COVID-19”疫情下,为保证疫情期间学生和家长顺利实现“停课不停学”,各机构线下课程取消,而在线教育机构纷纷面向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线上课程。
比起已经步入社会的上班族及中年人,年轻人无论在求知欲还是空闲时间上都有更多。在很多网站都涌现出了“学习”化的趋势,比如出现了直播学习的UP主,你的云同桌等。
以B站为例,据哔哩哔哩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B站学习类UP同比增长151%,泛知识内容的观看用户数超过5000万;学习类直播开播138万次,总观看人数达到4609万。(数据来源艾媒咨询)“众所周知,B站是个学习网站”现在看来已不是一句玩笑话。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罗翔老师的走红,的确受益于全民线上学习的浪潮。
(图源网络)
网络文化还有一个特性便是“网络名人”,是指“在互联网上主动或者被动公开当事人的信息、行为、作品等,并被大量网民们关注、传播,使其在网络社会里具有很高的认知度的个人或者群体。”
近日,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台(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片中,BBC资深主持人兼撰稿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走访中国多个城市,回溯杜甫起跌浮沉的人生足迹,该片在英国引起许多居家抗疫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伍德将杜甫与但丁、莎士比亚并列,并称其成为“文化偶像”。
可见,“文化偶像”自古以来就存在,但他们往往身居高堂,抑或是只出现在书本、电视里,对观众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
如今,“文化偶像”有了更立体和鲜明的形象。既能躬身于稻田做研究实验,也能亲和有加地笑称自己为“90后”。
当偶像与大众传媒相遇,我们可以在“文化偶像”身上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身上的“平民气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大众文化中对于偶像的宗教式的毫无抵抗的盲目崇拜逐渐地去神圣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世俗中可以真实接触到的体验。
与过去的“文化偶像”相比,现在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创作”,已经不是图书、影视、绘画的概念所能涵盖的,他们的产品或作品,在渗透性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往的文艺作品。
B站上的罗翔老师,用最通俗的语言解开了网友们多年的知识禁区,比如——➤ 我强奸我自己犯法吗?➤ 主观上想强奸,客观上是侮辱身体定什么罪?➤ 熊猫咬我,我能把熊猫打死吗?➤ 罪大恶极为什么律师还要为他辩护?
通过为自身构建起一种能引起广大用户认同感、共鸣感的身份,罗翔老师以平等的姿态,融入了B站群众的汪洋大海中,赢得了“Z世代”的信任,进而成为文化圈中的“小领袖”。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传播者?
有人批评罗翔,“没有人真的想学习刑法会去看罗翔的视频,因为看他的视频你只会记住段子和鸡汤。”是的,单纯从刑法老师的角度看,罗翔并没有做到每节课完全地“干货满满”。
他之所以火,大概也是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很多时候,让弹幕膜拜泪目的发言,跟法律并无什么关系。比如下面这段——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各位有谁是自愿来到这世界上来的?有谁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征求过你的意见?有谁的人生剧本是自己选的?大家是不是很羡慕别人家的剧本?老实说我时候也很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没办法,你的剧本不是你选择的。
你只有努力地演好你的剧本。虽然很痛苦,但只要努力演好你的剧本,痛苦中也有精彩。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人生剧本都是精彩的。
比如他对读书的呼吁——在这样一个平庸的时代,我们依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只有阅读才能让我们告别自欺,诚实地接受浅薄的本相。
可以说,罗翔的走红并不是偶然,他的解答正迎合了当下时代的需要。即使是针对社会影响恶劣的韩国“N号房”事件,也在专业解读分析后,落回对男女交往相互尊重的期许,弹幕是满满的“谢谢老师”。他形容自己只是一个海边的拾贝者,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他看到前面的那一片海。
满屏火药味并不是罗翔老师制作视频的初衷,回归爱与真诚,反思社会弊端,唤醒原始敬畏感才是其本体所在。(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1]高宛童.让网络文化空间中的价值观主流化发生在亚文化群体内部——以“共青团中央”进驻B站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03):133-134.
[2]刑法教授罗翔为什么火了?三联生活周刊.2020,4.
[3]倪昌立,何奉华.微博视角下的文化偶像研究[J].新闻世界,2013(03):63-64.
[4]李占伟.新偶像的黎明与黄昏——“学术造星”现象反思[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05):98-100.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