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位学界大佬的传播反思,一网打尽疫情考点(超级论文包免费送)

觅游大羽学长 觅游新传考研 2022-07-27


加入觅游公益社群,解锁更多院校干货分享 

详情咨询丨觅游单姐(danjievip4)或 lulu姐(mylulu03)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经持续了大半年,对于新传考研而言,这无疑是今年最重要的热点议题。


但是,对于这一议题,从参考书上很难找到相关的知识,我们只能求助于期刊论文。


《新闻界》2020年第4-6期,连续三期推出了“新冠疫情中的传播反思”专题,这15篇文章的作者包括:


陈力丹、喻国明、彭兰、胡翼青、张志安、陈昌凤、童兵、杨保军、单波、展江、蒋晓丽、刘涛、张放、张洪忠、闫岩……


这份名单足以让你嗅到考点的气息,相信你已经在其中看到了众多熟悉的名字,甚至不乏你目标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可以说,这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对于疫情分析的最强阵容。


今年,你在考场上所能见到的对疫情的考察角度,很难超越这15篇文章的范围。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文章都在讲些什么?


➤ 童兵

公共卫生传播和应急治理的一次大考——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信息与舆论考察

 ➤ 陈力丹

平日断裂处信息井喷的舆论特征——新冠疫情期间对七个微信群的观察


➤ 杨保军

准确理解新闻的“整体真实”


➤ 单波

病毒如何介入社会交往关系


➤ 张洪忠、沈菲、李昊、贾全鑫

疫情接近性对谣言信任度的影响:新冠疫情中传播渠道的中介效应分析


➤ 喻国明

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


➤ 陈昌凤、林嘉琳

批判性思维与新冠疫情报道的伦理问题


➤ 蒋晓丽、叶茂

从介入到共生:新冠疫情媒体报道中专家话语的表达修辞      


➤ 彭兰

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 


➤ 刘亚娟、展江

国民“保命大神”如何发声?——疫情中医学意见领袖的支配角色与多重身份分析 


➤ 张志安、冉桢

“风险的社会放大”视角下危机事件的风险沟通研究——以新冠疫情中的政府新闻发布为例                


➤ 骆冬松、胡翼青

谣言传播的媒介化:数字元技术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话语斗争


➤ 刘涛

从生产逻辑到生成范式:后新冠疫情时代的风险文化及其批评转向


➤ 张放、甘浩辰

疫情心理时空距离对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期微博文本面板数据的计算分析 


➤ 闫岩、温婧

新冠疫情早期的媒介使用、风险感知与个体行为


看完这组标题,是不是感觉刚被点燃的学习热情瞬间被浇灭?你惊奇地发现:我连这些大佬写的标题都看不明白!


不要着急,细细看一下这些文章,你会发现,这15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疫情分析的三大角度


新闻传播学对疫情的研究和考察,很难逃离这三个角度。


舆论与社会治理
童兵公共卫生传播和应急治理的一次大考——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信息与舆论考察 


陈力丹平日断裂处信息井喷的舆论特征——新冠疫情期间对七个微信群的观察


喻国明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


彭兰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 

疫情中的信息传播
 

 新闻信息传播 👇

➤ 杨保军准确理解新闻的“整体真实” 


➤ 陈昌凤、林嘉琳批判性思维与新冠疫情报道的伦理问题


➤ 蒋晓丽、叶茂从介入到共生:新冠疫情媒体报道中专家话语的表达修辞


➤ 张志安、冉桢“风险的社会放大”视角下危机事件的风险沟通研究——以新冠疫情中的政府新闻发布为例 




 谣言传播 👇➤ 张洪忠、沈菲、李昊、贾全鑫疫情接近性对谣言信任度的影响:新冠疫情中传播渠道的中介效应分析 
➤ 骆冬松、胡翼青谣言传播的媒介化:数字元技术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话语斗争


疫情中的个体行为
 ➤ 单波病毒如何介入社会交往关系 


➤ 刘涛从生产逻辑到生成范式:后新冠疫情时代的风险文化及其批评转向


➤ 刘亚娟、展江国民“保命大神”如何发声?——疫情中医学意见领袖的支配角色与多重身份分析


➤ 张放、甘浩辰疫情心理时空距离对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期微博文本面板数据的计算分析 


➤ 闫岩、温婧新冠疫情早期的媒介使用、风险感知与个体行为



舆论与社会治理



导读


这部分的4篇文章中,童兵和陈力丹两位老师侧重对疫情期间舆论现象的分析,童兵老师的分析更为全面,涉及舆论场的方方面面,并从政策法规和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对目前的舆论现象提出了建议。


陈力丹老师的文章则聚焦于微信群中的舆论现象,指出在社交媒体舆论场中,社交媒体的自净化功能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


其中,吹哨人功能、自净化功能、舆论一律、舆论不一律、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等概念需要引起重视。


后面2篇文章则更侧重对传播现象的治理。喻国明老师按照“问题—解决方案”的思路分析了传统的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疫情时代的转型思路。


彭兰老师指出了“以人为媒”的传播容易导致信息获取的不充分,并从平台的角度给出了解决思路。





01 公共卫生传播和应急治理的一次大考——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信息与舆论考察
作者:童兵

➤ 摘要 

本文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百天的应急治理、信息传播、舆论引领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 全文分四部分

❶ 舆论场错综复杂的博弈,中央和地方保证疫情报道公开、透明、及时的政策回顾与评价;


❷ “吹哨人”李文亮“谣言”与真相的辩驳,吹哨人功能的张杨与肯定;


❸ 在宪法与法律的轨道上支持不同声音的交流与交锋,对“感恩”等议题的辩正;


国家治理能力的检阅和抗疫报道的初步总结,对应急治理能力大考的期待。


➤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舆论引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02 平日断裂处信息井喷的舆论特征——新冠疫情期间对七个微信群的观察
作者:陈力丹

➤ 摘要 

武汉因COVID-19疫情,2020年1月23日至4月8日封城。作者集中观察了这76天里七个微信群里1300多个文件、图片、视频,思考社交媒体在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舆论现象


作者赞同毛泽东的观点: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作者认为:

❶ 注重舆论数量的考量,应对措施才会得当;❷ 要意识到并运用好社交媒体的自净化功能❸ 我国网络舆论的管控需要法治化的改进。

➤ 关键词

COVID-19、疫情、微信群、舆论、数量级舆论、刷屏级舆论





03 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
作者:喻国明


➤ 摘要 

人心的凝聚、社会共识的达成对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信任是社会交往和社会协同中最为关键的粘合剂。


但在疫情期间,不信任的病毒与新冠病毒一起流行蔓延,信任重建成为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必须认识到,传播格局的改变让传统的传播和舆情治理模式失效:

❶ 传统主流媒介"压舱石"作用式微,撕裂与信任丧失成为现实;


❷ 泛众化传播时代到来,但在管制压力下个性表达退回圈层,隔阂引起偏见与冲突;


❸ 互联网关系赋权强调情感共振,但目前主流话语的内容表达缺少对关系表达元素的有效利用,传播效果有限。


重建信任的后疫情时代亟需传播与舆情治理范式的转型:转变专业媒介和专业传播工作者传播的专业角色,将复杂性范式作为未来传播和舆情治理的基本范式以及创新网络治理的顶层设计。

➤ 关键词

传播治理、社会凝聚、圈层化、情感共振、自组织、顶层设计





04 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
作者:彭兰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非常时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今天的新媒体传播与传媒业的机会。


社交媒体虽然在今天已经普及,但以人为媒的传播并非公共信息传播的理想模式,它容易导致人们获得信息的不充分


对此,平台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提高公共性内容与个体用户间的连通性。媒体和平台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深加工和信息碎片的整合


非常时期人们对媒体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有些媒体因过分关注技术应用而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专业性方面停滞不前甚至下滑,但新技术应用与媒体的专业性并不冲突


非常时期,以媒体为代表的中心化传播重新赢得瞩目,去中心化传播带来的问题也更为突出,但两者未来仍将并存,去中心化传播环境下的"集体免疫"思路或许会是对抗"信息疫情"的一种策略参考。


➤ 关键词

疫情、公共信息传播、社交媒体、去中心化、信息疫情



疫情中的信息传播



导读


信息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这一部分的文章也是本专题中最重要的。


这部分共有6篇文章,前4篇分析的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后2篇分析的是疫情以及各种灾难报道中的常见乱象——谣言。


前面4篇文章中,杨保军老师的文章主要在做理论阐释,从宏观和微观分析了整体真实的含义,并指出了实现整体真实的路径。


陈昌凤老师的文章针对疫情期间虚假新闻等负面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要改变现状,需要提升批判性思维,并提出了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蒋晓丽老师的文章聚焦于新闻媒体中的专家,分析了专家话语是如何进入公共表达的问题。张志安老师的文章聚焦于新闻发布会,分析了疫情期间新闻发言人在政策传播与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调整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的角度提出的解决思路。


后面两篇文章讲谣言。张洪忠老师通过量化的方式分析了接近性、传播渠道与谣言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使用新闻媒体越多,则越不容易相信谣言,而在人际传播和社交媒体环境中,人们会倾向于相信谣言。


此外,不同学历、年龄层次的群体对谣言信任程度也存在差异。


胡翼青老师的文章指出,虽然谣言的现象很普遍,但是重大公共危机时期的谣言由于伴随着人们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更容易展现出话语斗争的特点,并进一步演化为观点极化和话语暴力。





01  准确理解新闻的“整体真实”
作者:杨保军

➤ 摘要 

新闻真实始终是新闻实践中、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整体真实与具体真实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其中,理论上较难理解的、实践中较难实现的是新闻的整体真实。


整体真实,既是一种新闻真实观,同时也是新闻真实实现的方法论。


新闻的整体真实,不是传统上所理解的关于目标报道领域全部事实的真实报道,而是新闻意义上的整体真实,宏观上是指新闻要呈现出目标报道领域新闻事实的整体图景,微观上是指具体新闻要反映具体新闻事实的整体面目


实现新闻的整体真实:

❶ 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方法,需要客观、全面反映目标报道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


❷ 需要新兴媒介环境中所有相关新闻传播主体间的有机互动


❸ 需要形成针对复杂新闻事实的过程性报道机制


❹ 自然,更需要国家提供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保障,需要社会创造实现新闻整体真实的宽松环境。


➤ 关键词

新闻真实、整体真实、真实实现





02  批判性思维与新冠疫情报道的伦理问题


作者:陈昌凤、林嘉琳

➤ 摘要 

在新冠疫情期间虚假新闻数量惊人,而虚假新闻会使疾病的爆发更加迅猛,报道伦理问题也更加突显。如何应对这些伦理问题?本文认为这些伦理问题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相关


批判性思维强调在不断的质疑、辨析、推断、反思中寻求真相,它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性要求是相契合的。


本文通过对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疫情期间新闻传播实践的田野观察,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对信息传播中的失实、失善的伦理现象进行分析、讨论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对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新闻传播专业性、建立人们对虚假有害信息“群体免疫”的问题。


➤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新闻伦理、虚假新闻、疫情报道



03  从介入到共生:新冠疫情媒体报道中专家话语的表达修辞
作者:蒋晓丽、叶茂

➤ 摘要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风险和危机,呼唤媒体承担其应有的角色和责任。

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新冠疫情媒体报道对专家所代表的知识话语的借用,剖析被打破话语界限后的专家话语如何进入公共表达和修辞。


归纳总结了四种典型话语修辞框架:通过概念修辞框架来建构防疫的公共日常;通过隐喻修辞框架实现喻体资源的有限借用;通过故事修辞框架追求可述性的平衡;通过描述修辞框架坚守科学理性的表达。


同时,本文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家话语在与媒介角色互动中应当发展一种更为成熟的话语共生状态


➤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专家话语、话语修辞





04  “风险的社会放大”视角下危机事件的风险沟通研究——以新冠疫情中的政府新闻发布为例
作者:张志安、冉桢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风险沟通重要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在传播政策、公开信息、回应关切、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发布信息不专业、回应质疑不充分等问题。

本文以"风险的社会放大"为理论视角,对作为风险沟通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作为风险沟通手段的政府新闻发布,在新闻发言人行为表现、疫情信息的专业供给、公共传播的价值表达等方面存在不足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调整新闻发布过程中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与公众、行政机构与专业机构之间权力的再平衡。


➤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风险沟通、风险的社会放大





05  疫情接近性对谣言信任度的影响:新冠疫情中传播渠道的中介效应分析
作者:张洪忠、沈菲、李昊、贾全鑫


➤ 摘要 

有认识的人或者同一区域的人患有新冠肺炎,是否会更加相信疫情谣言?使用什么渠道会影响对谣言的信任度?

本研究探讨新冠疫情中的接近性、传播渠道谣言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平台采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座城市有效样本813人份,建立中介模型,研究发现:


❶ 疫情接近性对谣言信任度没有直接效应,只有通过人际传播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间接效应则不成立;


❷ 同时,新闻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负相关关系,人际传播、社交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正相关关系


学历、年龄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均是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 关键词

谣言信任度、疫情接近性、传播渠道





06  谣言传播的媒介化:数字元技术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话语斗争
作者:骆冬松、胡翼青


➤ 摘要 

谣言的传播与话语的形态总是因不同的社会情境而变化。在重大公共危机发生时,谣言的传播形态往往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八卦和扯淡完全不同,人们的焦虑和恐慌使谣言治理的诸种手段处于失效状态。

而数字平台由于作为一种新媒介技术框架更是把这种焦虑和恐慌转化成形形色色的话语斗争。


社会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在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展现使话语斗争不断转向观点极化和话语暴力


面对不断被媒介速度和流量建构的话语场,我们需要的是放弃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应对新的话语形态


➤ 关键词

谣言、公共危机事件、媒介化、元技术



疫情中的个体行为



导读


传播研究中对个体的研究往往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这一组文章同样如此。


单波老师的文章从“媒介”的角度来观察病毒,把病毒也视为一种媒介,得到了很多有趣的发现


比如疫情期间常见的口罩,在作为隔离病毒的工具时,它是防范的媒介;但当它成为春节期间的“年货”和“紧俏物资”的时候,又成了连接情感与关系的媒介。这种思路为我们理解5G时代“万物皆媒”也提供了借鉴价值。


刘涛老师指出对风险社会的新认识,在后疫情时代,“风险共同体”是一个理解交往体系的有力概念。


展江老师聚焦于疫情中的医学意见领袖,分析了他们的角色特点以及观点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可以和前面蒋晓丽老师的文章是结合起来阅读。


最后两篇文章都是采取量化的方式分析疫情中的个体行为。张放老师从解释水平理论出发,发现了“情绪下沉效应”和“情绪脉冲效应”。


闫岩通过在线调查,分析了疫情初期人们在媒体使用和疫情感知等方面的情况,结论中也包括一些和前面张洪忠老师类似的观点。





01  病毒如何介入社会交往关系?
作者:单波


➤ 摘要 

人与病毒的关系通过身体呈现,这使得病毒以“媒介”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实现连接、触发与转变。
病毒所包含的“毁灭”与“创造”的两面性介入社会交往关系之中,当人传人风险出现时,社会关系的紧张度便立马升级,社会支持成为稀缺资源,而在病毒阻隔社会连接的状态下,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行动成为抵御社会溃败的免疫力所在。


戴着口罩出门的人们则成了流动的隔离者,既让口罩作为病毒的隔离物,延伸为防范的媒介,同时又使其转化为“年货”“紧俏物质”,成为资源配置、关系连接的媒介


在意识到与病毒共同进化的真相后,人类只有把自己纳入自然、生物、物的关系中考量,才能真正面向自由而和谐的交往关系。


这或许会使传播研究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展,延伸到传播的生物多样性基础。

➤ 关键词

病毒、社会交往关系、媒介



02  从生产逻辑到生成范式:后新冠疫情时代的风险文化及其批评转向
作者:刘涛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所涉及或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命题,已经逐渐溢出了现代性诠释框架,也超越了传统的制度主义理论范畴,这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和理解后新冠疫情时代的"新风险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打破了风险文化赖以存在的场域逻辑,也改写了风险流动和转移的阶级逻辑,整个社会处于永不停息的"解域化"与"再域化"的生成之"流"中


由于风险文化及其话语呈现出从"生产逻辑"到"块茎逻辑"的重要转向,我们有理由呼唤后新冠疫情时代风险文化批评的生成范式


当阶级逻辑逐渐"下沉""消散"或"衰落",“风险共同体”成为一个有力的概念形式,构成了我们关于后新冠疫情时代及其交往体系的想象方式


➤ 关键词

后新冠疫情时代、新风险社会、风险文化、块茎、解域化、风险共同体



03  国民“保命大神”如何发声?——疫情中医学意见领袖的支配角色与多重身份分析
作者:刘亚娟、展江


➤ 摘要 

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是重新审视和加深对经典传播理论认知的机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中,以医学专家为代表的意见领袖成为公众在认知、预防、治疗方面信息的权威来源,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运作层面的部署决策,可谓这场特大瘟疫中的国民"保命大神"。


通过医学社会学视角考察疫情中的医学意见领袖,他们是谁?因何又如何成为意见领袖?作为单一影响型意见领袖其权威的普遍化和转移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呈现出什么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次生舆情个案考察互联网时代医学领袖的特质,分析其社会支配角色与多重身份会导致何种社会期待偏差,并从公共服务角度探讨医学意见领袖应该如何发声


➤ 关键词

新冠肺炎、“保命大神”、医学意见领袖、支配角色、多重身份



04  疫情心理时空距离对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期微博文本面板数据的计算分析
作者:张放、甘浩辰


➤ 摘要 

流行性传染病危机发生时疫情信息如何影响公众情绪是一个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是影响解释水平也即社会认知的关键。

以该理论为视角,挖掘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甘肃、青海与西藏三个省级行政区微博文本形成面板数据进行情感分析、词频分析及GLS、GMM估计模型,分析发现:


❶ 在一定的地理概念范围内,疫情心理空间距离并不存在对公众情绪的固定影响,


由于启动效应与图式加工两种认知机制的共同作用,疫情心理时间距离的缩短会导致公众情绪变得更加负面,存在"情绪下沉效应";


此外,特定时间出现的疫情相关新闻事件也会导致公众情绪产生相应的波动,存在"情绪脉冲效应"。


➤ 关键词

疫情信息、公众情绪、心理距离、微博文本、数据挖掘





05  新冠疫情早期的媒介使用、风险感知与个体行为
作者:闫岩、温婧

➤ 摘要 

暴发于2019年末并迅速发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本研究开展于大众媒体信息尚且不充裕的疫情早期,通过对全国32省(自治区、直辖市)243市1265名受访者的在线调查,考察疫情初期人们在媒体使用、疫情感知和个体行为等方面的总体情况。研究显示:


❶ 人们对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传统媒体,而对其可信度评价却显著低于传统媒体。


❷ 个体风险感知和社会风险感知构成了公众对疫情风险感知的总体估量,且人们对疫情的认知和行动彼此关联。


❸ 受社交媒体使用和参与的影响,个人层面风险感知指向更积极的人际传播;


❹ 受大众化媒体使用和信息获取的影响,社会层面的风险感知则更多的导向抽象的疾病知识和符合社会利益期待的个体行为。


➤ 关键词

新冠肺炎、媒介使用 、风险感知 、人际传播




 编后语:


这篇文章虽然比较长,但主要是《新闻界》这一专题论文的摘要。大家可以按照开头的专题划分,先看导读,再看摘要,然后有针对性地去阅读这些文章的原文。


疫情这个议题非常重要,需要我们多花功夫阅读最新的论文,但是相关论文这么多,应该看哪些呢?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推出“疫情论文专题”的初衷。看论文的时候,要学会分类,可以借鉴本文对文章议题的划分方式,这样看文章的效率和针对性会提高不少。



福利环节


除了《新闻界》的这三期论文中已经发布于知网的文章,我们还整理了今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关于疫情研究的重要文献,构成以一个超级论文包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疫情论文包”免费领取。



-END-


整合作者丨觅游 大羽


新闻实务训练营

【专业课程+二稿批阅到考前】

开班倒计时 3天

提升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助你高分上岸!

👇👇👇




觅游21全程班

【通识核心课+院校辅导】模式 

全面建构课程体系,助力你高分上岸!

👇👇👇


 详情咨询  觅游单单姐或觅游lulu学姐


danjievip4

mylulu03




往期精华






(滑动可查看更多)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