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民智制度供给显首善之区软实力
导读: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市人大围绕大局、结合实际依法履职尽责,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比如“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深入基层‘查三边’”“人大代表进‘家’‘站’就‘接诉即办’立法征集意见建议”等,以及根据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集中完善教科文卫等重点领域法规的做法。这一系列法治实践有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生动书写人民至上,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法治新动能。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的热潮。
近年来,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领域工作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期待,切实增强担当作为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按照“跟上趟、扛起事、拿准度”的工作要求,以首善标准立良法、谋善治,为首都教科文卫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民主法治保障。
首善担当——
夯实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法治基础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北京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有了新的更高期待。党中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北京市民欢欣鼓舞。如何回应新期待、取得新突破、完成新任务?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问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大力夯实法治保障基础。
长期以来,大量科技成果转化面临“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问题,难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看着成果越积越多不能转化,有的高校校长痛心疾首地呼吁:与其让锁在抽屉里的科技成果烂掉,不如尽快拿出去服务社会。但是拿出去要有法律依据,否则,岂不是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
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该决定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后,各地纷纷摩拳擦掌,开始了一轮实施性的地方立法工作。北京作为辖区内拥有大量国有性质科技成果的省市,对相关立法需求更显迫切。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由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阻碍成果转化的“篱笆墙”开始拆除,“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成为大家讨论的新话题。
2020年11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赴丰台区调研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情况。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参加。(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我的成果我做主。”——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全部或者部分职务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一定条件下自主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
“我有成果多收益。”——细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报酬等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成果完成人转化收入分配比例……
“转化失败被宽容。”——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在成果转化活动中勤勉尽职免责制度的规定……
“这是进一步细化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固化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破解实践难题,保障北京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的一项重要举措。”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玉芳介绍。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为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尽快落地见效,充分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各项权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法规实施当年,围绕落实成果权益规定、完善配套制度和优化转化生态等三方面内容及时开展执法检查。
在听取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报告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主持会议,进一步研究推动解决检查中发现的“不敢转”“不会用”“不能做”等问题,并委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带队赴相关部门调研协调,确保新法规能落地、真管用、见实效。市委书记蔡奇对此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解决人大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全市上下大力推动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配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机制加速运转,北京工业大学、积水潭医院等单位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比如,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医师张昊华成为“移动智能动作监测骨科康复指导仪”职务成果的共同所有人,并对成果后续转化收益享有70%的权利。“成果赋权让科研工作者吃下‘定心丸’,科研工作更有动力了。”张昊华表示。
早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立法过程中,许多科技工作者就纷纷吐露心声: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问题解决后,要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紧随民声民意,一路加速。
“我们开展各类调研座谈20余次,收集整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400余条,并赴广东、深圳、上海等地调研。”法规预案研究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冯晓青认为,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立法时机已经成熟。
近年来,北京市已经构建起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社会监督、多元调解、商事仲裁、行业自律、法律服务“七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打造了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9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草案)》进行审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杜飞进介绍:“这次立法聚焦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强化全链条保护,解决知识产权违法成本低、取证难、周期长、赔偿低、反复侵权等问题,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真正落地,把北京建设成为知识产权保护首善之区。”
目前,在广泛调研市区有关部门、各类创新主体、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和专家学者,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对法规草案意见的基础上,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草案正在进行完善,并将于今年年内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二次审议。
2021年5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飞进、庞丽娟调研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生命至上—— 补齐短板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
“等车时间长、呼叫号码和指挥调度不统一、急救站点布局不均衡、院前院内衔接不畅、急救人员短缺、社会急救能力不强……”这是2016年以前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的写照。那时,市民们的意见较大。
院前医疗急救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打出了立法、监督、办理代表议案等“组合拳”,努力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筑牢法治防线。
六年磨一剑。从2016年立法实施到2017年执法检查,从2018年跟踪监督到2019年议案办理,从2020年专题询问到2021年条例修改……六年间,《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一年一级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在法治完善之路上稳步前进。
“由于存在惯性思维,长期困扰北京市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两个号码、两套指挥体系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019年,北京市人大代表刘学锋在领衔提交给北京市人代会的议案中写道。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284人次代表提出了14件关于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决定合并为一项“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交市政府办理,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代表们认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情况不仅与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期待有距离,更与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治理水平要求有差距。
“要坚持人民立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改革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不能以对哪一个单位是否公平来衡量,而应当以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更好的院前医疗服务为标准。”李伟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会议上定下基调和底线,要求有关部门完善改革方案。
历时两年,从代表们众说纷纭到观点建议逐步一致,从政府部门有些抵触到主动听取代表建议,从相关单位不愿意代表指出问题到邀请代表反映各方面诉求……议案办理切实理顺了各方面关系,推动了北京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多方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进入修法快车道。2021年5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决定。
“这次条例修改将统一指挥调度写入了总则,十分必要。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各方权利义务更加清晰,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首善之都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刘学锋对修法结果表示满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今年5月,“120”以发送短信方式进行满意度回访,共发出短信3.9万条,收到回复1.4万条,对“120”服务整体满意率为98.9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全力聚焦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短板弱项,不断织密公共卫生法治防护网。出台疫情防控立法修法计划实施方案,配合制定了《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和《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中医药条例》特别规定了市、区人民政府将中医药防治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在二级以上中医机构建立感染疾病科等内容,完成了对《北京市献血条例(草案)》的一审、二审工作,加速推进传染病防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等立法工作。
民生为要—— 为先进文化之都建设稳固法治阵地
截至2018年6月底,北京市已普查非遗资源1.2万余项,其中昆曲、京剧等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声、抖空竹等12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非遗展现了北京的地域特色、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它们不仅是北京亮丽的“金名片”,也是提升市民生活格调、凸显城市人文品质的“传家宝”。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既要活态传承,更要创新发展。”刘玉芳表示。
历时三年,数次修改,三次审议……2019年1月20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由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完善了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核心,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为支撑的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非遗分类保护措施,拓展非遗传承方式,有力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播与发展。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申遗,是近年来北京市民引以为傲又津津乐道的大事。2017年,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始全面推进。市委明确要求,把中轴线申遗保护作为统筹保护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
跟随申遗的脚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启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高质量推动立法,先后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4月对条例草案进行了一审和二审。
“我们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标准,围绕保护好中轴线突出的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制度设计。”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姮表示,立法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文化遗产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让中轴线保护的硕果惠及每位市民。
“作为北京人,我真切地感受到,新建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与古都风貌协调了,这种改造是一种精雕细琢式的渐进过程,更凸显北京历史的厚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郑军说。
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如何在推动文化硬件改善的同时让文化盛宴触手可及?如何做好首都公共文化服务这篇大文章?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中。
听取立法意见,回应人民需求,凝聚最大共识。立项论证阶段,调研组走了城区赴郊区,深入书店、博物馆、剧院等文化机构,纳百家之言,集百姓智慧。当前,条例已通过立项论证,进入立法阶段。
2021年8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飞进带队开展《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民事民议——着力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
2018年,随着全面两孩政策落地第三年的到来,北京市学前教育迎来短缺高峰,幼儿园“一位难求”成为家长们茶余饭后热议的槽点。
一纸“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映入眼帘,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向难而行,把2018年当成推动解决学前教育难题的起步年,打出了持续督办“连环招”。
上下联动——与各区形成工作合力,深入开展民意调查,倾听家长们的心里话……
横向互动——当好“接线员”,第一时间向议案办理部门反馈洞察问题,督促及时解决……
专题询问——聚焦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的“普惠园”不均衡、“无证园”难治理等重点难点,并进行网络直播……
2019年,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开展跟踪监督,推动大量“无证园”纳入规范管理范畴。
2020年,协助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三年新增学位近18万个,学前教育均衡、普惠、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学前教育“一波既平”,职业教育“一波又起”。“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关系万千学子未来的就业空间。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寄予厚望,北京改革路在何方?
“必须找准制约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对标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市民生活保障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快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分党组书记、副主任委员柳贡慧在研究相关监督工作方案时提出。
让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成职业教育工作的“金果子”。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听取43家单位、6个区政府、8个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做到了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全覆盖,提出问题清单并督促整改。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牵头对职业教育发展一类代表建议进行重点督办,在推动关键问题的解决上加油助力。
“承办单位和我及时沟通,详细听取意见,认真研究推动。”在相关建议的办理和答复意见表上,市人大代表韩敏芳郑重写下了“很满意”三个字。
坚守初心全为民,遂行使命方英雄。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努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更加及时精准的制度供给,更加扎实有力的工作成效,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新发展,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新篇章!
记者:王 萍、京人宣
编校:宫宜希
责编:舒 颖
往期回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记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首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