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出家,一生在厨房悟道,59岁站上世界料理之颠
《纽约时报》对她高度赞扬:
“世界上最高贵的料理,
并不在纽约或者哥本哈根,
而是藏匿在遥远东方的一所偏僻的寺院,
一位尼姑,站在了世界素食料理之巅。”
这位尼姑法名静观,住在距离首尔约270公里处,白羊寺天真庵里。
1974年,17岁的她决定上山出家。独自一人,没钱,没物,一步步爬上了山。
爬到半山时,一个老僧站在夕阳的余晖里问“你是来出家的吗?”
她满脸疑惑,“你怎么知道,不过我的确是来出家的。”
两年之后,19岁的她开始以僧人的身份活着。
每日修行念经,砍柴,种菜,做菜。到现在,山中岁月已经是第44个年头。
1
1
1
上山之前的17年,生命像一汪温和清丽的水。
倒影在水里的,是哥哥姐姐吵闹欢笑的声音,家里的小农场春天时,从土里冒出来被风吹得摇晃生长的绿芽。
母亲在一个叫做厨房的地方,变着戏法端出热腾腾香喷喷的食物。父亲干活回来,鬓角顺着脸颊滑落的汗珠。地里跑来偷吃的小兔子,罐子里沉睡的泡菜,寒风中的烤年糕香.......
孩子的眼睛,大概盛着这世上最美的光景,所以大多都爱吃,爱笑,爱琢磨天地,和学大人的样子。
六七岁时,静观就喜欢做菜了。
有一天父母都在农场干活,她就踩在小板凳上,照着母亲做面条的样子,面粉洒水,用手捏捏揉揉,做出了人生中第一碗手工面。
父母回来后,母亲问她,“你从哪里学会的。”
她一脸狡黠地笑,“从看着你做的时候学来的。”
“我想让你开心一下。”
母亲听后,欣慰地拍着她的肩膀说,“你以后会过得很好呢。”
时光不待人知,偷藏在春夏秋冬中溜过去。孩童初成少女,静观已从母亲那里学了不少做菜的手艺。
父亲打趣她,“一个女人能随手做七道菜,这样她就会嫁得一个好丈夫。”
她用极其认真的口气回答父亲:“我不打算找一个丈夫,我以后会住在远山的一个小屋里,被大自然包围,我独自住在那里。”
父亲听后哭了,“我会同意你住进去,但我感觉很难过,你一个小女孩怎么会这样想呢,那样的日子太清苦了。”
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心里觉得自由就是一个人生活,无拘无束。
大概人的灵魂生来认得该走的路,知道此生的去处。不知道为什么冒出来的念头,说出来的话,后面断断续续成了指引,成为确凿的人生。
1
2
1
静观17岁时,母亲突然离世,来不及有半句告别,等不到子女身前奉孝。
生死应是最无奈的离别,因为不允许离去的人归来,只允许活着的人思念。
怀着思念的人无法想象至亲去了哪里,厨房没有了她做菜的身影,却还能感觉到母亲的气息,说过的话。母亲这个称呼,从此压在了舌根底下,不敢读出声,怕眼泪会跟着流下来。
静观在这样思念母亲的日子里,感受到人世无常。心中不再愿意有一天自己成为母亲,让孩子再次体验这种痛。
于是,曾和父亲说过的那句话成了真。
她记得到山下时,太阳刚好挂在西面山头,阳光洒在上山的台阶,洒在脚边。
1
3
1
上山几个月后,最大的感受不是孤独和思念母亲的忧伤,而是睡不饱。
按照戒律,她每天必须3点起床做晨祷,这么早月亮还挂在空中,她困得眼睛都睁不开。晨祷之后,去厨房生火做早饭,6点饭毕后继续晨祷。
上午9点时又祷告一次,12点吃午饭。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仿佛望不到头。
没办法只好一有时间就偷跑去睡觉,有次砍完柴,她就爬到一棵大树上睡大觉去了。
睡梦中隐隐感觉有东西爬到自己身上,睁眼一看,一条大蛇正从树上爬到她的身上,冰凉凉地又爬到了脖子上。她没动,也没吱声,继续闭着眼睛睡觉。
第二天她给家乡的父亲写了信,“父亲,我再也受不了了,来接我回家吧。”
几天后父亲带着哥哥姐姐们来了,“我的女儿说,每天起那么早,她困得受不了了,我来接她回家。”
老高僧听完,笑着对静观说,“睡不饱,早上就让你多睡会,祷告晚一点也没有关系。”
老高僧懂她的心,她不是真的想回家,而是想再见一见家人。
上山与青灯古佛,自然万物相伴的时间里,她心里时常想,“天空有游云,春日岭上有花,夏日有蝉,秋日有月,冬日白雪纷纷。如此四季循环,每天该有多少生命在这个过程中离去,又该有多少生命新生。
这天地间的生命品尝着生老病死,四季苦乐的滋味,也感受着枫树落叶不是死,等到春天还会生的生生不息。”
从那条蛇如同无形之物从她身上爬过时,她就知道是时候了。
于是她喜悦地流着眼泪,对众人说,“母亲是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我来到世上,离开时也是怀着对儿女的祝福离开的。
身在情长在,我已不再悲痛,母亲赋予我生命,让我能够走进这座寺庙,走上这条通往自由的路,心里感受到母亲的爱和慈悲。
从今天开始,我将以僧人的身份活着,学习用母亲的心来为人处事,以母亲的心来祝福万物。籍由食物,来和天地交流,和众生交流。”
在场所有人听闻都不自觉地眼眶红润,父亲更是满脸是泪。
1
4
1
佛家语,“一念之心,摄万年之岁月无余”。
几十年岁月如水湍流而过,但静观只觉“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每日从容不迫地燃香诵经,取柴生火,竹针麻线,种菜做饭。
她说,“当下的每一件事,都以不变的平和祝福之心做好,让这种心自然而然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修行,就是所谓的佛道。”
她把寺庙的厨房称作禅房,厨房里发生的切菜,洗菜,摆盘,揉面……都是冥想的过程。
腌菜,制酱油瓮和缸,是存储时间和智慧的容器,春夏秋冬中的万物都是自己的助手,寺庙后面还有一个自己的游乐场。
其实那是一块没有围栏,几乎和森林浑然一体的菜园。
如果有野猪偷食南瓜,就让它吃个痛快。就算菜叶被咬得满是虫眼她也不在乎,温柔地掐着梗摘下后,还乐滋滋地放到鼻子前闻一闻。
她说,“人会贪恋想要食物长得更快,更大,所以有人会借助化学物质,导致土地生病,植物失去生机,动物因此失去家人。
在我的菜园,我把怜悯、爱和向上的祝福注入植物的种子里,埋入土壤中。撒种之后,它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在雨雪、山风、星空、阳光、寒冷里自在生长。”
“满怀喜悦,顺其自然地收获蔬菜果实。然后心怀喜悦地制作,分享给他人,希望对方能感受到祝福、生机,天空和大地丰厚的心意。”
1
5
1
有人问静观,到底什么是斋食?
她答,“尘世中有人提供动能来源的食物,斋食便是提供令人清净的食物。就算不是出家人,也可以通过斋食,或者干净的蔬食来获得身心清净和专注力。
制作食物时,舌头一碰到食物,就应该知道缺了什么味道。舌头只是其中一感,必须牵一感而五感通,五感分别是形、感、悟、意、知。
要想进步,就必须投入十二分的专注,专注实际上也能带来思想的启迪。
小时候我以为自由是一个人,但现在我反观自己的时候,能从我身上看到我祖母,我母亲,乃至更多人的影子。
但时间和人物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活着,我现在手中做的事。
只有超脱于攀比嫉妒之心,创造的大门才会打开,有如源泉之水涓涓而流,片刻不息,昼夜不止。不让心念成为自己的牵绊,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控。
由自己的心来连通周围的万物,游刃有余地在出世入世,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1
6
1
父亲70岁时,曾来寺庙中探望静观。
最开始,父亲对食素抱怨连连,在父亲心里,不吃鱼,不吃肉就不会有能量。
于是她做了用酱油和麻油翻炒而成的香菇。让父亲端到山中坐在溪水旁一边听水声,一边品尝。
正是这山中简单自然的一餐,让父亲感受到了平和,他说,“有了这样的食物和心,的确不需要再吃肉了。“
山中一个月后,父亲突然喊她俗名,“春静呐,我要回家了,我现在也没有担忧了,你好好照顾自己。”
然后父亲向她鞠了三个躬,就离开寺庙独自下山了。
一周后,他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静观说,“因为我的父母,我才有缘成为一个僧人。直到现在,日日为他们祈祷,愿他们来世美满。
我所做的食物都是出自于对父母的感激,是他们能让我顺其自然安心做自己,以僧人之道活着,心生满足,无欲无求。”
在美国Netflix为她拍摄的纪录片末尾,《纽约时报》的作家似乎想询问静观更多奥秘,但静观只字未说地牵起了他的手,带着他来到林中的一座小桥上,桥下是一条流动的小溪。
然后静观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让他倾听。
小溪发出规律的流水声,风仿佛从很远的地方吹来,树叶被风吹响,有鸟儿似乎踩着树梢飞向了高处,叫声散落在空中。
几分钟后,静观笑着说“这就是大自然的音乐。”
信仰和修行,或许可以简单到只是一曲音乐,只是一种生活。像躺在草地上,和青草、树木、万物一同自在呼吸,像山间溪流般自然地流淌。
最终让一切烦杂的思虑,简单到只是一朵花的开放。
本期作者: 云晓。呼吸着,生活着的生命。
-END-
推荐阅读:
她花了15年尝遍几百种食材,做了20道生机料理,让你一直吃也能一直瘦!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开启全生素食料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