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文旅兴趣营 | 许伟明:非遗——他乡见故乡

许伟明 广东文旅投融 2023-03-14


8月7日,由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第二期“广东文旅兴趣营”的非遗课程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成功举办。此次课程邀请广东文旅兴趣营非遗组导师、这和那文化创始人许伟明围绕“非遗——他乡见故乡”主题带来精彩分享,同时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紫萤带来了林芝非遗文创产品实物,现场为学员们带来非遗文创开发案例及经验分享



课程金句

1

文物是凝固的时间,是已经完成的结果;非遗是流动的时间,是正在进行的过程。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载体是人本身。

3

非遗的第一个属性是活态性。人是活在时间里的,而非遗是寄托在人身上的,同样也是当下依然存在着、延续着的文化。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而非一蹴而就。历史性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我们仍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生活着、流淌着。

5

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工艺,工艺是非遗的灵魂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过去许多年,我始终以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男孩”的身份,到中国各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将基于这些年在非遗方面的的所见、所闻、所想,来和大家分享、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那要先从“非”字谈起。“非”+“常规名词”的组合,经常被用于命名一种不寻常的事物。例如:相较于典型性肺炎,“非典”表示其更具传染性和危害性。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强调的正是被命名的事物是特殊的、不常规、不寻常、易被忽视的。


▲许伟明授课


文物是凝固的时间,是已经完成的结果;而非遗是流动的时间,是正在进行的过程。物质的东西并不是非遗,例如茅台、莨纱绸等,制造茅台的技艺、莨纱绸的染整工艺才是非遗。技艺常常被物质所承载,这使我们很容易注意到物质的层面,而忽略掉物质背后的非物质层面,这种情况与我们文化中的“重物轻人”的传统相关。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本质不同,区分物质和非物质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载体是人本身。非遗,把保护的对象锁定为一个个传承人,让保护目标更加精准。以沙河粉为例,触动你的并不是粉本身,而是背后创作的双手。“人的双臂是奇特的,从大臂到小臂再到指尖,范围在不断缩小,而灵活性却在逐渐提升。”五指间的配合看似简单,但要使其能够灵活地配合却是极其困难的事情。除了人的四肢、双手,还有人的五官、大脑等,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戏曲演出中要运用眼睛、嘴、四肢来达到惟妙惟肖的表演效果;在歌唱演奏时要用喉咙来发出独特、美妙的腔调;还有人的大脑可以用于记忆一些口诀以实现知识传承,通过肌肉和神经的刺激增强肌肉记忆。


非遗属性




非遗的第一个属性是活态性。人是活在当下的,而非遗是寄托在人身上的,同样也是当下依然存在着、延续着的文化。


第二个属性是民族性。一代代人经过经年累月的研究、求索,使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到有、从有到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结着一个族群的共同记忆,在族群文化发展中相应地具备了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而非一蹴而就。历史性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我们仍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生活着、流淌着。也因非遗所承载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使其成为一张张鲜活的“民族名片”。



第三个属性是地域性。从空间和地理来看,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长,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水土等地理因素都影响着非遗的发展。青海加牙藏毯,是由藏牦牛等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苏绣的产生,也与明清以后江浙地区缫丝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清代广式家具、广彩等,更是凸显了广东的滨海属性。


非遗既具有时间属性,又具有空间属性,那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保护是否足够呢?


每一项非遗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既不是单独存在于时间维度,也不是单独存在于空间维度。它存在于时空交错所构成的文化生态中。这种生态包括民族聚落、古城、古镇、节庆与风俗,但也不仅限于空间形态。以民俗为例,其中常常包含了一个群体的道德、信仰、禁忌、仪式、审美等多层面,既有时间的累积,也受到了地理的框定。单一层面无法承载非遗的生长和传承,其需要一个完整、系统的生态来承载。再例如,当我们去保护侗族鼓楼时,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鼓楼本身,更应保护人们对鼓楼所寄托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文化。



为什么要保护非遗?




一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让人可以多维度地认识并感受世界。


二是为了保护自身文化生存的权利。保护非主流的、容易消失的文化,给予它们更多生存的空间和权利。


三是为了守护我们的过去和将来。人是活在时间中的,我们可以回望我们从哪里来,知道为什么明天走那条路,这是文化积累的过程,而非遗正是积累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探寻非遗的路上,其实也是在不断地遇见自己的故乡,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理解故土的过程。



畅谈非遗产业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不仅是文化本身,更包含了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和时代价值。我从IP发掘、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三方面和大家分享非遗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



IP发掘:文化创意的土壤




我们可以从民间文学中的传说、史诗中挖掘、打造IP,比如白蛇传说、花木兰、八仙传说、格萨尔王等,都是相对经典的IP,这其中也同样包含了时间和空间属性。



文化体验:文旅升级的方向




目前文化体验已经成为文旅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那具体的体验内容是什么?体验的本质内容是异地他乡的生活方式。当你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双目所及、双手所触的,于你而言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你也能从中获得刺激、鲜活的体验。

   

从细微的角度切入,许多文化体验都可以凝练成一个个好玩又能学到东西的项目,如研学体验中的染坊、造纸坊、陶瓷拉坯、造酒、采茶制茶、剪纸、刺绣等。如果将这些体验项目加以打造、运营、优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助力当地的文旅产业实现创收升级,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文化消费:匠人价值的重现




目前我们购买的大多是非遗衍生品,而无法触碰到非遗传承的场景。这使得传承人通过非遗产品销售获利的部分较少。很多时尚品牌会对非遗产品进行再设计,之后在产品中融入传统工艺。在这种状况下,非遗的产业化应用是否能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个好方向?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就这两个问题,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首先,不是所有的非遗都能够实现产业化。非遗概念的提出更强调保护和传承,而非开发和利用。强行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加速非遗的消失进程。同时,越不能用物质形态来承载的非遗,就越难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第二,要注重文化遗产生态的整体保护和整体利用。非遗处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里,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水土风物和人际关系。如果一旦开发不当,商业关系破坏掉了旧有的秩序,也无法重新构建新的关系,就会对非遗造成不可磨灭、无可挽回的打击。


第三,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产业化的可行路径。生产性保护的核心是工艺,工艺是非遗的灵魂所在。非遗传承的工艺都是非常考究的。在这个已经完全依赖机器生产布料的时代里,你难以相信有一种布料是靠着天时地利才能织成的,比如香云纱,在晾晒过程中对日照、湿度、风速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质量问题。



最后,要防范民俗的表演化。民俗表演化、村民演员化是对非遗真实性的伤害。在非遗的产业化应用中要明晰村民生活与表演的界限。帷幕原则是为了隔开游客能见的和不能见的,维护旅游地的神秘感和尊严。一块适当的幕布能遮蔽民俗道德和信仰中等不能去触碰的、敏感的禁忌。


我相信随着传承人的视野和眼界的提升,未来有更多非遗可以向高端产业化迈进,实现更多创新突破。


互动交流



华南理工大学大一学生黄宇恒:


关于非遗传承的问题,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拿粤剧来举例,当时我去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时候,发现参观人群以年长的群体为主,年轻群体占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吸引年轻群体?如何从IP发掘、文化体验、文化消费这三个层面触达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


▲黄宇恒提问


许伟明:


其实传统戏曲的传承人不仅仅是台上的人,还有台下的观众。但让年轻人去传承老一辈的艺术,确实比较困难。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较单一、舞台布置稍欠精美、故事节奏慢,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里,似乎难以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当下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快速吸收信息的节奏,因此,我们看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为了找回年轻的观众,做出了两点尝试,第一步就是缩短时间,第二步就是舞台化,加入声光电元素,丰富舞台背景以吸引年轻群体。但戏曲接下来怎样去打通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我也仍在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莫海琪:


您刚刚提到非遗要靠人的技艺来传承。我想问一下除了传统面对面招收徒弟的传承方式之外,在当下,您觉得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传承非遗可取吗?


▲莫海琪提问


许伟明:


我觉得一部分非遗可以这样做。相比起以前各种传承的规矩,现在的非遗传承逐渐开放化。有些非遗的制作过程可以通过视频传播。但是我觉得有些东西仅仅通过视频是学不到的,像徽墨制作的核心——配比,它是不会被展示在镜头前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新媒体想要学到“非遗的灵魂”,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还有一些涉及到当地非遗制作的地域限制方面的道理也很难通过视频去传授。总而言之,我们可能借助现代化新媒体去学到一些“面”上的东西,但很难深入其“里”。


学员心得

暨南大学 大三学生

何蕊希

非遗领域算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这次从行业视角去看待它,又增进了我对非遗的一些理解。一是“非遗是流动的”,以往谈及非遗更多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认为它是一项“遗产”而忽略了它的时间维度,其实它是可以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的。不过,如果失去了适应时代的能力,这项非遗恐怕就只能凝固在博物馆或书籍记载中。二是一项项的非遗不是割裂的,保护非遗不能只靠单点突破,而要关注其所处的生态,成体系地去看其中的组织关系进而系统地保护起来。


结合这两个观点,我们会发现尽管“非遗”的提出是以保护为先,但到底该保护哪些“非遗”?被现代技术手段所取代的一些“非遗”或许已无力挣扎,也将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真正可以传承下来的“非遗”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应该是可圈可点的。课上,许老师也着重区分了“非遗产品”和“非遗衍生品”,我是很赞同的。相对粗糙,流于复制化的非遗衍生品可能无法讲出“非遗”的故事,其销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触达不到“非遗传承人”这一关键主体。而非遗产品应该真正能传递出非遗之“美”,与消费者产生情感连结、有所交互,能使消费者收获对这项非遗的了解。


暨南大学 大三学生

孟凡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经过长久历史淘洗依然能够最终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和特殊意义。对这些内容的传承离不开“人”,不论是所谓“传承人”还是社会公众,都是非遗获得新的活力所离不开的土壤和养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而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要考虑到社会大众的需求和喜好,考虑到时代发展所需,赋予文化遗产真正的活力。


暨南大学 大二学生

樊航妤

听到许老师讲到 “人是活在时间里的,非遗是流动的”时,我明白非遗是滚滚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珍宝,非遗让我们的文化除了有历史的长度,更有了横向的宽度和广度,保护非遗是守护我们的过去和将来,更是呵护百花齐放的文化盛景。许老师讲到非遗保护的不仅是传承人,同时受众也应是保护的一部分,对此我深受启发。对于非遗,我们缺的并不是创造美的技艺,更缺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群众,非遗的传承理应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不需要怀着怜悯同情心去守护这些宝藏,要真正用心去体味我们心底认同的、喜爱的非遗,为非遗赋予时代色彩,让其绽放的更加绚烂。


揭秘非遗文创,解读创意之花

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紫萤介绍了以林芝文化为核心打造的非遗文创产品诞生过程。


▲李紫萤分享


李紫萤展示了“林芝源”品牌的非遗文创产品实物。从精美的做工以及独特的文化符号中,学员们感受到了一件文创产品诞生背后的良苦用心。同时,李紫萤以自身经历讲述了对产品开发、设计、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指出,一个文创产品的设计团队除了实地调研外,还要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抓住突如其来的灵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共探共享

暨南大学大一学生邝瑞影


今天展示的这些文创产品十分吸引我。我想知道在文创开发的过程中怎么样去发现美的东西?如何挖掘好的创意?


▲邝瑞影提问


李紫萤:


团队的专业素质是相对重要的。到西藏以后,我们发现当地的文化属于古朴粗犷一类的,而我们要打造的是精致、唯美的文创产品。依据我们前期的文化提炼,加之后期的视觉创造,团队对于文创元素的认知、提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或许是突然迸发的灵感,也可能是前几次讨论中的无形积淀。现在很多文创产品,除了包装好看,并没有什么创意和惊喜感。做文创一定要要让人有惊喜感,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文创的开发只能算一个系列的基础,它不是文创中最具灵魂的东西。


下节课程预告

夜游科技组导师、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冬丽讲授的“文旅夜游”课程将在广州励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展,敬请期待。


END


采写:樊航妤 邝瑞影 莫海琪 孟凡宁
视频:唐佳正
图片:唐佳正
排版:钟捷

    广东文旅兴趣营






以“扎根产业”、“多维实操”、“价值共创”、“价值延伸”为特色,旨在发掘、聚拢高校青年文旅人才。第二期兴趣营期间,每个小组围绕深度报道、产融、博物馆文创、非遗、夜游等主题进行课程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展开专题产业研究,策划、组织、落地细分领域产业实践活动。




// 推荐阅读文章//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是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支持下,由广东省旅游协会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牵头发起的专业文旅投融服务机构,是广东推动文旅金融发展的重要市场平台和抓手,是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委会已推出“广东文旅人”“项目深调研”“细说文旅”“地方产业观察”“文旅好内容”“大咖说”和“深漫游”七大原创性内容栏目。我们将全面聚焦文旅产业投融资,为业界带来专业、务实、深度的资讯、信息、资金和合作机遇,敬请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