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物业第一股——彩生活的坠落研究

子谦 匠朴研究所 2022-07-20
彩生活作为物业第一股,代表了物业行业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探索,彩生活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彩生活都做了什么?问题出在哪里?这是我们想要研究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本文逻辑:
一、彩生活的发展路径
二、彩生活没落的原因归纳
三、彩生活案例带给行业的思考

【全文5000字,阅读时间20',感谢分享】

01

彩生活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这是很多人都想搞清楚的问题。这一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分析盘点彩生活的发展路径,找出答案。

我们主要从面积扩张、社区增值、员工激励、成本控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彩生活的面积扩张

彩生活上市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便提出「进入超过一百个城市,每个城市至少管理一千万平方米」的目标,而收并购和内生增长是扩张的主要路径。

自此之后,彩生活的管理规模就像插上翅膀一样,直上云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彩生活面积的快速扩张,主要归结于大量的收并购,而且还会为其加上一个修饰词:「盲目」。

而我们在详细整理了彩生活历年的面积增长结构以后发现,大家对彩生活的这一印象,其实并不准确。

现实情况是,除了2015年以外,彩生活每年的外拓面积都要高于收并购面积。而2015年,正是其上市后利用IPO资金并购的高峰。

我们不得不承认,彩生活的外拓能力还是很强的,其在2014-2018年期间,年均外拓面积超过5000万平米

这是什么概念呢?目前的上市物管公司中,旭辉永升、世茂服务、金科服务等物管公司,2020年外拓面积约在3000万平米左右,绿城服务是4000万左右。

头部物管企业,如碧桂园服务、保利物业,2020年的外拓面积约是7000万平米左右,而在2018年,彩生活的外拓面积也已经达到了7000万平米。


但彩生活在面积增长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增长质量问题。很多外拓的项目,收益质量差

彩生活管理的项目中,外拓项目大多采用酬金制,并购项目大多采用包干制。而彩生活所谓的酬金制,只是存在于收入确认方式上。

根据彩生活的年报,其酬金制本质上是彩生活担当业主的代理,其有权保留业主支付物业管理费的约定百分比(一般为10%)为收入,剩余的物业管理费则用作运营资金,以补足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开支。

而彩生活以酬金制管理的项目,单位面积年平均收入仅为0.75元。这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0.75是10%的物业费酬金,那么其管理的项目每平米每年的物业费就是7.5元,约合0.6元/平米/月。2020年百强物管企业平均住宅物业管理费是2.05元/平米/月。

并购的包干制管理的项目,相对较好,但这一部分优质资产,目前已经出售。


彩生活此类低质量外拓,造成的结果,就是每年有大量终止退出的面积。

终止退出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业主对服务质量的不满意,一定是一个主要原因。同时,这也对彩生活的品牌口碑造成影响,外拓难度相对增加,很难拿到优质项目


2019年,彩生活经历了艰难的转型期,原管理层团队基本上全部离任。同时提出,夯实基础,回归本源。此调整思维在2020年逐步落地,管理细节、服务标准、住户满意度成为重要业务指标。而此时的彩生活,已经是船大难掉头。


2、依托彩之云的增值服务

“从对物业的管理到对人的服务,彩生活以莫大的勇气和魄力,突破传统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提出「将社区服务做到家」 的口号。上市后彩生活以构建社区服务生态圈为战略目标。”


以上这段话,来自彩生活年报。

毋庸置疑,在社区增值服务的探索上,彩生活曾经是行业的领军人物。

彩生活对增值服务以及管理规模的看法,比较理性。这种理性体现在以下这段文字中。

“我们相信,以数千万业主为基石的社区服务,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从「物业管理」到「互联网+社区」,从「管理物」到「服务人」,这条转型之路彩生活已探索多年。

在向社区平台型企业进化的道路上,我们深知社区场景是「土壤」,社区生态圈所有产品都必须落脚于社区土壤之上。我们思考如何以更高的效率,获取更丰富可供深耕细作的社区「土壤」。

在目前,在整个行业都希望通过「高杠杆、重资产」的收并购的扩张模式下,我们认为相较于对传统意义上「物业管理地盘」的控制权,我们更应关注于「用户」。因此,本集团转而寻求轻资产的扩张方式,即平台输出战略。”


所谓的平台输出,就是彩之云平台。

2016年11月,彩生活与上海银湾开展合作,在不切分对方物业服务收益的情况下,将彩之云APP的底层技术输出给对方,并针对增值业务收入进行对半分成。

当时,上海银湾的自管物业面积为1.2亿平方米,其银钥匙联盟管理面积为2.5亿平方米,此次合作,使彩之云平台覆盖的面积达到了近7.7亿平方米。

更重要的是,此次合作,彩生活的投资成本仅为3250万

自此之后,彩之云平台迅速发展,2019年的覆盖面积已经超过12亿平米。注册用户数和活跃用户数也水涨船高。


同时,互联网高管跳槽到物管公司的案例,早在2015年,就已经在彩生活发生。而且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

他们中有前思科大中华区金融部的首席架构师张其亮;前阿里巴巴运营总监郑家斌;「海底捞」高级管理人员付国君等。

而互联网巨头京东、360更是斥巨资成为彩生活的股东,与其在社区经济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在彩之云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外部人才与资本的加持下,彩生活的增值服务收入快速增长,2015-2018年,彩生活的增值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63%,48%,76%,47%


正如彩生活所说的那样,社区场景是「土壤」,社区生态圈所有产品都必须落脚于社区土壤之上。所以,在彩生活面积增长几乎停滞的情况下,2019年的社区增值收入也开始下滑。


2020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增值服务收入腰斩。多种因素里面包括:管理面积下滑、新冠疫情以及P2P清退政策

前两个原因还好理解,P2P怎么也影响了彩生活呢?这是因为彩生活的增值服务收入中,有很多收入是来自于其社区金融业务:彩富人生

彩富人生的运作方式是,业主的理财资金通过花样年的合和年小额贷款公司,利用P2P平台运作。彩生活是此款产品的渠道,收取佣金。

根据彩生活年报披露的数据,2019年,花样年为了推广彩付宝的钱生花,与彩生活产生超过7200万的关联交易

花样年和彩生活的P2P业务虽未传出暴雷,但此项业务取缔后造成的收入真空,却是无法弥补的


3、员工激励计划

为了鼓励员工进行外拓,彩生活在上市后实施了四次购股权计划,以及两次股权奖励计划


2014年9月29日,彩生活上市后不久即推出第一次购股权计划。授出购股权总数4500万份,当时收盘价6.66港元,行使价6.66港元。

2015年4月30日,彩生活高速发展,成为并购王。管理层信心满满,第二次授出购股权。授出购股权总数2500万份,当时收盘价10.88港元,行使价11港元。

2016年3月18日,股价相对企稳以后,彩生活第三次授出购股权。授出购股权总数约3425万份,当时收盘价5.76港元,行使价5.76港元。

2018年11月27日,第四次购股权被推出。授出购股权总数1946万份,当时收盘价4.11港元,行使价4.11港元。

以上四次购股权计划,因为彩生活股价的持续性下跌,而全部以失败告终。仅在2018年的股价小高峰中,有一小部分人套现离场,但获利甚少。大部分员工手中购股权成为废纸一张。

所以在此期间,彩生活有两次采用了股权奖励这一最为直接的激励形式

2018年,对于彩生活来说,更像是回光返照之年。外拓面积近7000万平米,各项收入和利润也都创下新高。

但在这一切之后,则是核心管理团队对公司的失望

2019年,以唐学斌为主的管理团队,几乎全部辞职

2018年的年报中,彩生活高级管理层团队有13人,而在2019年的年报中,高级管理层仅剩主管基础物管的副总裁昌荣和CFO杨澜两个人


4、成本控制方面的认知

目前行业的普遍看法是,科技的应用能使物管企业降本增效,而这其中降的本主要就是人工成本。

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物管行业一线服务人员会越来越少呢?对于这一问题,彩生活有着独特的看法。

“通过技术平台赋能,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并不意味着物业管理能够完全进入「无人时代」。

相反随着物业管理企业对社区服务场景的挖掘需求增大,能够洞察用户需求,持续挖掘用户信息的人工管家,将更加不可替代。

这些服务人员将会是未来物业管理企业间竞争的关键所在,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持续联系,才是信任关系的载体。

而管理职能平台化,恰可释放大量一线员工创造性,将更多精力放置在社区消费场景挖掘上。”


由于彩生活大部分管理项目采用酬金制的财务确认方式,大多数一线服务人员的成本并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所以,彩生活在科技应用方面的尝试,带来了的效益,我们无法衡量。

但我们发现,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张,其行政成本却还是在逐年攀升的



02

通过以上的分析,其实很多人基本上已经了解了彩生活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以下这部分,是我们做出的一些归纳。

1、直接原因——母公司暴雷

彩生活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最直接的因素,还是母公司花样年的问题。为了解决母公司的问题,将彩生活的核心资产出售给碧桂园服务。

如果没有出售核心资产,彩生活或许可以继续实施其夯实基础,回归本源的战略在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慢慢转型

虽然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却也是难而正确的事情。况且,这也是全行业现在和未来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2、扩张战略的问题

彩生活的发展,起源于互联网O2O的热潮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互联网流量思维。这就导致彩生活的扩张战略核心就是扩大用户数量,从而忽视了外拓项目的质量问题。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基础物管服务永远是基本盘

还是要引用彩生活的那句话:社区场景是「土壤」,社区生态圈所有产品都必须落脚于社区土壤之上发展社区增值固然需要覆盖更多的用户,但高端优质的用户更为重要。

3、并购整合问题

彩生活作为行业第一个开始大规模并购的公司,其在并购整合上几乎是零分。当然,这也与其固有的流量思维有关

碧桂园服务在对开元和万象美做尽调后发现,彩生活总部对下面的管控比较松散,开元和万象美对彩生活和花样年的向心力比较弱,虽然有股权上的交易,但是他们没有把彩生活看成一个母公司或集团

彩生活对开元和万象美的整合度也不高。彩生活直到2020年六七月份才开始启动对并购资产的整合,包括系统共享和财务流程统一所以当碧桂园服务接手的时候,开元和万象美的整合还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接管也相对比较简单。

4、其他原因

以上三个是我们认为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但其实还有一些导致彩生活业绩停滞甚至下滑的原因。

比如核心管理团队的集体出走,导致外拓和增值服务都陷入瘫痪状态。比如彩富人生的P2P业务被清退,导致的增值服务收入和利润的下滑等等。


03

彩生活的案例还是给行业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的,在这里我们主要提以下几点。

1、如何在基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继续保质保量增长

对于上市物管公司来说,只有业绩增长的确定性,才能维持较高的估值。但随着面积、收入、利润等指标的基数越来越大,想要保持高增速,难度不小。

而业绩增长的动力,无外乎就4点:管理面积增长,社区增值,物业费提价,降本增效

但目前来看,社区增值与管理面积高度相关,同时也存在肉眼可见的天花板。物业费提价与降本增效,在短期内也难见成效

所以,面积增长就成了众望所归。但优质的社区资源毕竟有限,而市场上的竞争者却越来越多。如何保质保量增长,就成为最尖锐的问题。

2、一定要做好并购整合

及时将并购项目纳入统一的平台和体系内。同时,并购整合,并不全是投后的事情,投前尽调同样重要。并购项目要尽可能与现有业务产生协同,避免盲目投资

3、做好团队激励和管理

大部分上市物管公司,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授予购股权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

其中有些公司跟彩生活一样,是在股价较高的时期做出的激励,而现在公司的股价已经是跌跌不休。

如何有效做好股权激励,留住核心团队,并使团队保持活力,也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4、社区增值避免高风险高投入的业务

很多物管公司都在寻找社区增值的突破,同时也在做多种多样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高收入高利润的业务,很容易被大家盯上,并且会忽视其背后的高风险。

但彩生活用实际的案例告诉我们,高风险业务在暴雷后,造成的收入真空,也是很难弥补的

5、如何避免成为第二个彩生活

在物管上市热潮中,彩生活就像是学校里最有名的差等生,每个新入学的同学都被告诫,以后千万不要像这个人一样,你看他只有10倍pe。

但现如今,很多人可能不愿承认,自己已经活成了彩生活的样子,市场上10倍pe以下的物管公司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不如彩生活,直接退学了,比如蓝光嘉宝、第一服务。

而现在估值比较高的同学,谁又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巅峰时期的彩生活呢

当然当前这个时期内,物业公司作为母公司降成本的工具人,最希望的还是母公司不要出问题。

6、上市是否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市以后,物管公司就成了一个公众公司,就会有自己的KPI指标,面积、收入、毛利率、净利润等等,而投资人拿着鞭子站在你后面,你不往前走,就会给你一鞭子。

这个时候,公司为了完成KPI,很有可能就会忘记一些最根本的东西。

如果物业公司不上市,物管生意真的不失为一门好生意。



推荐阅读:
离谱的业绩对赌,万达商管身怀绝技
重申:现在不是出售恒大物业的好时机
匠朴研究所组建了物管行业交流群,进群可添加研究员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