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孙堂厚: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的逻辑维度与基本进路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的逻辑维度与基本进路
摘 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构建学科话语体系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时代课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和学科自觉的逻辑呈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追寻,是一种历史大趋势和理论大逻辑。需要在实践、理论、制度、文化、未来走向等逻辑维度上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阐释,需要切实搞清弄透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相关机制,通过建构机制的健全与优化,更好地不断推动学科话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必须科学理性地选择具有操作性强和实效性鲜明的学科话语体系建构路径,以增强学科话语体系的理论甄别力、现实解释力和话语传播力。
关键词: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逻辑维度;建构机制;路径选择
一、必须明确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的基本逻辑维度
(一)实践维度 一种话语体系的生成,离不开其厚重的实践载体和坚实的实践基础。火热的实践,是其最丰富的“语库”。实践是话语的根基,事实最有解释力和说服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道路的实践来建构话语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要用事实说话。其时代建构必须要立足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要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特别是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书写了世界上最精彩的故事,创造了2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实践样本———中国样本,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时代建构必须以此为主要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而“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走自己的路,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革命道路、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按照中国的情况、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中国事情。走自己的路,就是要拥有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时代建构,既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系统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又一次灌注、精气神的又一次再铸,也是对党的新的执政理念的催生,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形象建设和扩大党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以不断地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因此,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理应反映党的百年奋斗和实践探索历程,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深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党的百年实践探索,立足中国现实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站稳人民立场,贴近人民实际,找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紧扣人民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切实结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在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上,随着不断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道路越走越宽广、实践形态越来越丰富,人民更加幸福,把发展优势及时转化为学科话语优势,增进话语认同,不断丰富话语供给,进而形成系统完备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以服务时代,造福未来,这样才能把学科的历史形成、学科渊源、现实发展、特色优势等阐释清楚。
(二)理论维度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理论的清醒,才有行动的自觉。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的形成应建立在扎实深厚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不论什么样的话语体系终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科理论体系是建构学科话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理论创新则是提升学科话语体系话语自觉的强劲动力。深化学理研究,是建构学科话语体系的重要手段和战略依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可供借鉴的模板,急切需要有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来指导,以永葆自身的生机和活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理论体系,它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观点应该有着内在的逻辑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应该是一个主题鲜明、内容连贯的理论系统,是指导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学体系。这就需要系统梳理、提炼和归纳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与理论创造中的核心概念、标识性概念,研究中国共产党活动和行为演进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性,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基本经验与启示,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理论上如何提高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中厘清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命题,且必须符合逻辑推演,符合形式逻辑,实现概念化,即学术化,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奠定学理基础,进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向学科理论转化,构建出从概念到范畴到理论的一整套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理应建立在党对指导自身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上,党对自身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上,党对实现自身使命的坚定信心上,建立在党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党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知上,建立在党对所从事伟大事业的准确把握上。因此,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就必须不断加强学科话语体系的理论建设,以学科理论研究来积极回应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想,以新的理论观点、新的论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学科理论体系,进而筑牢学科话语体系的基础工程。
(三)制度维度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是科学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中国奇迹”“中国之治”“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制度密码的重要话语支撑。为此,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还必须从制度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层面加以思考,坚定制度自信、话语自信。百年来党不仅创建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制度密码”,为世界政党政治制度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我们已经拥有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即有了“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制度密码”。这种先进制度优势至少体现在:一是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党有明确的中长期规划,决策考虑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整体与长远利益,不仅能够做出卓越规划,而且一届一届接着干,咬定目标,直至做成。那些政党轮流坐庄的国家,往往更多是选举思维、短期行为,常常落入“否决制”怪圈,很难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一级否定一级”“一届否定一届”“一党否定一党”,要干成什么事都难,美国现行制度体制的运行就是典型的案例。二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我们能够在需要时做到纵向上“一竿子插到底”、横向上“全国一盘棋”,这是我们能够办成很多大事难事、战胜很多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这不像有的国家内部相互扯皮,想做的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三是能够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既有选举民主,又有协商民主,是全过程、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多领域、多元归一的民主,是实质性的民主,人民可以在参与选举和协商中充分表达意愿,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提出立法建议和人民建议。这种民主,不会在选举时沦为少数人民主、漫天要价、空口许诺和社会撕裂、选举后无人过问、再选举时“依旧如此”。这种制度文明是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点从世界潮流发展高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党以天下情怀和历史大视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实现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文明创造。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理应反映这种制度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要读懂和阐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会不断取得成功,为什么我们不仅把社会主义旗帜举住了、举高了、举稳了,而且更让“历史终结论”终结、“中国崩溃论”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失败;要读懂和阐释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掌握历史主动、交出出色答卷;要读懂和阐释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制度的较量首次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即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制度优越性说深、说透、说全、说精彩,打造好传播内容,才能让受众理解并接受这一话语体系。换句话说,只有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效能,并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价值与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话语权也就会有了。
(四)文化维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深层基础在于文化的认同,理应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刻反映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化,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特质,深刻反映学科自身思想文化发展规律,充分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文化既要体现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运行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科话语体系的内涵,又要深深浸润着学科话语体系本身,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基本的价值导向。这一话语体系能否行得通、有生命力,关键就在于此。这一话语体系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性创造、发展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性结合、面向于把中国方案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精华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与当今世界现实相碰撞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政党文化的学科转化与创新的结果。作为学科话语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必须科学把握中共党史党建话语体系的价值导向和前进方向。为此,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必须要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耕中国文化土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时代紧密互动,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选择、诠释和更新,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从中找寻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的思想文化资源,并运用具有原创性的新语和喜闻乐见的俗语,回应人们的关切,坚持学科融合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形成独特的学科文化,再创中华文明新形态,创新传播方式,加强传播力度,以提高学科国际认知度,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
(五)未来维度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还必须面向未来,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有机结合。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和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时代课题、学术命题,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亦不例外,如要“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等重大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空间。立足这一伟大实践,不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推动实践新发展。而当今中国的发展也急需与世界连接,与未来对话,加强中外交流,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就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把中国认识清楚、解释清楚,同时要认识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对于文化和学术进步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我们应该下大气力,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讲清楚。为此,就要站在“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理论之中国”“学术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国”的战略高度,来精准谋划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思路。而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也要求以“术语的革命”不断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建设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二、必须切实搞清弄透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相关机制
(一)话语体系生产机制 话语体系生产机制作为初始程序,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前提性的作用。即要有效解决学科话语体系“由谁说、说什么”的问题。该学科话语体系生产机制主要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阐释、话语传播等构成因素。这些要素既相对独立且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又紧密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承接,共同发挥作用。要扩大学科话语生产,提高话语供给能力,就要以学科话语主体生成与发展为根本,以话语内容创新为动力,以话语阐释优化为主要方式,以话语传播有效为主要途径。只有明确了学科话语体系的主体,我们才能科学合理设置好话语议题,开启和引导学科交流对话,提升学科话语的吸引力;只有明确了话语内容,并不断丰富话语内涵,才能提高学科话语质量;只有不断优化话语阐释、表达,才能增强学科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只有不断强化话语传播,才能提升学科话语的竞争力、影响力。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健全和优化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生产机制,则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而百年奋斗造就的百年大党强党以及史诗般的壮阔实践、形成的精彩的中国故事,为该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奠定了坚强的主体,提供了丰厚的话语素材和广阔的话语空间。
(二)话语体系说服机制 学科话语体系说服机制,是指学科话语体系的主体围绕一定的话语主题和话语内容,通过理论说服、事实说服、价值说服、话语说服、媒体说服、情感与艺术说服等各种恰当方式,使人们对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所传递的话语真懂真信真服真行、使国内外受众易于理解、便于理解以赢得尊重的工作机理和运行方式,进而提升学科话语体系的亲和力、说服力。即有效解决“向谁说、怎么说”问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科话语体系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是经由说服而生成同意和认同,说服机制是学科话语体系建构和运行机制的核心之一。因此,要建构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亟需深入研究其说服机制。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运行过程中,话语主体要根据一定的话语目标,通过认知要素的理论说服,制度政策的事实说服,价值要素的价值说服,话语要素的话语说服,媒介(载体)要素的媒体说服,实施策略的情感与艺术说服,使受众对学科所传递的话语予以认同和接受。特别是要切实搞清各要素之间动态的、复杂的、有规律性的相互作用的工作机理和运行方式,以便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建构学科话语体系的说服机制,进而使学科话语真正拥有思想统领力、话语主导力和理论导向力,增强学科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例如,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呢?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这就需要突出主题,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使其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要讲求情理交融,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要坚持以我为主,主动发声,精心设置议题,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要注重中外融通,把“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引导外界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多彩的中国,以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话语体系评价机制 学科话语体系评价机制,旨在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来衡量学科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和实际影响力,它是检验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生产机制、说服机制是否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即有效解决“说了会怎样”问题。它包括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评价主体是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直接接受者,是具有评价资格的话语对象,其评价与反馈是完善学科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内容的细化,涉及到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主体的建构能力、话语主题的质量、话语说服方式的运用等等;评价标准,是指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能否得以有效建构,主要要看这一话语体系是否产生了鲜明的学科话语优势、明显的社会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是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意识与存在的相统一;是否创建了以中国实践为体,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为用的“一体三用”的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新范式,推进学科理论话语创新;是否切实肩负着在国际上争得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更好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时代使命。
(四)话语体系调适和转换机制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学科话语体系的时代建构,还需要实现对已有话语的调适和转换。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伟大的自我革命和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建构了一整套的革命话语、政治话语、政策话语、执政话语、建设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党的文献话语等。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梦”“四个伟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安全是根本”“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话语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勾勒出了一幅党领导下的现代中国话语图谱。但这些话语与学科话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同,要使之学术化,给予科学的学理阐释。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从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当代视野、未来视野,遵循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完善和更新这些既有的话语,并把这些话语切实转换为学术话语、学科话语、规范话语、大众话语,进而实现政治话语学科化理论化、学术话语生活化、大众话语规范化,达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科话语表达形式与学科话语内容的真正统一,把学科话语塑造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人们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同时需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变化,不断地及时进行调适和完善。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是学科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在对既有话语调适和转换过程中必须要以当代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不断打造和创新一批新鲜的学科话语,切实处理好继承、调适、转换、发展、创新的关系。在调适与转换过程中,也不能脱离中国的语境,必须立足中华民族自身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与文化传承,结合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情感、行动的表达和认知度。
三、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的基本路径
(一)着力于始终保持学科话语体系强大生命力的理论研究,开掘永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生机与活力的不竭理论源泉 从理论上说,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以共同的问题意识以及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基础,以此来增强学科的解释力和影响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者是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学科理论体系,是学科话语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学术体系是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核和战略支撑;话语体系则是学科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外溢形式和重要表现,是构成其学科理论体系之网的纽结,它的形成应建立在扎实深厚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能够系统地提供长期保持学科生机与活力的成熟理论指导,使学科建设与发展能够历久弥坚、行稳致远,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薪火永续提供不竭的理论动力。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不同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模板,急切需要有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来指导,以永葆学科的生机与活力。而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科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来保证,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以与时俱进的话语应对学科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但一个主题明确、结构合理、内容连贯、逻辑严整、稳固有序、特色鲜明、与时代共步伐的学科理论体系尚在建构中。为此,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通过提炼和总结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加快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基础理论系统梳理、归纳概括、阐释研究,进一步弄清学科基础理论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为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建构提供学理基础,进而提高学科理论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科研究的议题,特别是要加强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研究,大力加强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前沿问题研究,积极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现实问题,不断开掘学科发展新的理论源泉,推动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这就要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学科理论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共同创新,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突破现有的学科限制,改革学科的研究机制,扩展学科研究的视野,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的学理研究,并立足学科前沿,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学科理论中国化;同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多层面和多方面的研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理论资源,以学科理论为基础,提出能够体现学科特点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引导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科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科话语国际化,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时代建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着眼于话语主体能力与时俱进研究,筑牢发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功能价值的坚实理论基础 建构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强化主体的话语建构能力至关重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切实着眼于主体话语建构能力与时俱进研究,推动话语主体随时代发展不断提升适应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断有新气象新作为。为此,作为学科话语主要主体,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新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为新时代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正确方向;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和群众组织力建设,以扩大新时代学科话语体系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号召力建设,以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感召鼓舞人,夯实新时代学科话语体系的社会基础和舆论基础;需要积极推动自我革命,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不断提升学科话语的凝练、创造、甄别、解释、传播和影响能力;需要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引领时代、造福未来的能力建设,推动新时代学科话语体系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科多元话语主体的能力共建,充分发挥其他话语主体的积极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理论创造和话语创造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重要来源。我们的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需要我们精准把握人民群众的现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文化供给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吸收大众话语,展现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新的贡献的可爱、可信、可敬形象。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时代建构,还要充分发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理论工作者、学界学者的积极作用。学科话语体系需要学术支撑,理论工作者、学者因其拥有学科的专业知识,能为学科话语体系的提升作出重要贡献。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理论工作者和学者是党的理论阐释者、传播者,是党的意识形态的积极倡导者,担负着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要有崇高的时代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担当,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以问题为导向、实践为牵引、学科为支撑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不断强化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和对话,为形成强大的学科话语场和彰显学科特有的功能价值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相关智库、媒体、期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进一步强化相互间的融合,创新传播方式,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建设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需要在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上下功夫,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国外受众能够理解、接受的形式传播学科话语体系,让人们听得懂、听得进、听明白。
(三)立足新的实践,坚持在实践中汲取营养,点亮指引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不断向前发展的璀璨明灯 话语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实践是话语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实践也是话语检验的标准。正如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是现实的意识。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话语创新也永无止境。话语不仅在实践中生成,还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这是因为实践会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新方法,从而推动理论和话语的不断创新,而新的需要又会推动新的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只有立足实践,深入探寻规律,创新理论和话语,才能走在实践的前面,正确指导当前的实践。要创造深刻反映中国实践本质的话语,就要始终立足中国实践,着力创造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话语,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亦然。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艰辛奋斗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积累了伟大的实践经验,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重要的遵循。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必须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代有所问、实践有所问,学科应作答。这个新时代,应是中国理论和话语自立自强的时代,也应是中国理论和话语超越地域性不断走向世界的时代。站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方位上,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在世界思想理论版图中扮演什么样的理论角色,在捍卫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理论使命。尤其需要思考,我们在向世界注入强劲中国动力的同时是否贡献了引领人类精神的中国原则,我们在物质层面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是否在思想上、理论上、学术上、话语上作出同等重要的贡献,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急需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服务时代、造福未来,急需用中国实践和话语丰富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表达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的快速健康发展。当下中国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必将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和厚植丰腴的学术土壤。因此,在中华民族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建构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便成为一种历史大趋势。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必须要紧紧围绕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依据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要求,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牢记学科的初心使命,科学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实践发展规律,不断地总结实践的新鲜经验,凝练和升华成新的学科理论和话语,增强学科理论和话语的自觉自信。
(四)自觉认识和把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 坚持学科交互发展、融合发展,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使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始终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不断发展,进而不断扩大学科话语体系的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性和必然性,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这样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确定了共同的思想内核。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又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赋予了不竭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也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这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要求,创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要遵循的又一条基本规律。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原则和方向,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就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新的征程的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在如何把握规律性上下功夫,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创造出有原创性的新话语。还需指出的是,学科的方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路、路径、方式与程序,直接影响着学科的状况以及学科的话语和话语体系,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还必须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话语体系的建构在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本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终究离不开学科自身的发展。这一话语体系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基本原则和概念范畴密切联系,都需要用话语来表达与说明。而学科价值论、本体论与认识论以其不可替代的理论深度、解释力和说服力,最能揭示一个学科的目标、实质以及学科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新视角,最能反映一个学科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弄清楚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价值论、本体论和认识论,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本学科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来严肃认真地对待本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此外,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时代建构,也要紧紧跟踪和把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走向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在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和新国情的需要等时代背景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原有的学科边界被打破,各学科交互发展、融合融通、文理交叉,出现了“新文科”发展视域和发展态势。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创新和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加大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力度,使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以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同时应当认识到话语体系的建构只有在交流与对话中才能得到加强,应以博大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广泛开展国际上学科交流与对话,使学科所承载和蕴含的内容逐步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所接受,得到世界上更多的人的理解与认同。
总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时代建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先把一系列基础工程抓好夯实。恩格斯曾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术语是理论的核心构成部分,是话语的精华,它集认知功能、工具功能、预判功能、标准功能于一身,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门科学的基本轮廓。因此,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也需要从新概念、新范畴等“术语的革命”开始,在理论和话语上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概念、标识性概念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和归纳,形成一批既能反映中国经验又具有世界一般价值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进而构建从概念到范畴到理论到话语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切实体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严谨性、亲和力、影响力和传播力。这就要着力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的创造力、传播力和解释力入手,增强提炼标识性概念的学术能力、立足中国并面向世界的研究叙事能力、参与国际对话的交往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急需进一步整合多元学科话语体系,努力实现学科话语主题的合理设置与拓展、学科话语主体的有效建构和互动、学科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话语载体的综合运用和创新,以及加强学科话语空间的重塑,借助多途径传播,以增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的理论甄别力、现实解释力和话语传播力。
说明:公众号在推送时略去了原文中的相关注释和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孙福胜:马克思恩格斯话语理论探析 王培洲:中国道路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建设的守正与创新 张传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探析 梁孝:看中国为什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兼论“自由民主—独裁专制”西方话语的误区 张文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话语权和组织权
作者简介:孙堂厚,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孙堂厚:《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话语体系时代建构的逻辑维度与基本进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文章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