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师大马学部教授庞立生:关于马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中若干关系的思考

中社学人 2023-08-28




关于马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中若干关系的思考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质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政治与学理、生态与心态、方向与学科、经典与现实、研究与教学等若干基本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素养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政治与学理、生态与心态、方向与学科、经典与现实、研究与教学等基本关系。

一、政治与学理
马克思主义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既体现为一种人类解放的价值信仰,又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学说、理论思维的学术、文明积淀的学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特质,要求其研究者必须把政治性和学理性内在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具有独特的双重性质:其一,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旨趣,旨在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实现人类自身解放的最高理想;其二,它具有科学的真理性质,把关于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诉诸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的科学发现。正如马克思作为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内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也是深刻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是其学理性的价值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是其政治性的理论支撑。
综观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都是信仰深沉、学养深邃、修养深厚的思想大家,其一生之所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有杰出的思想贡献,是因为他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学术研究看成是生命性的事业,既以信仰的崇高引领学术的创新,又以学术的创新确证信仰的崇高,实现了信仰、学术与生命的相互交融。信仰、学术与生命的内在统一与交相辉映,散发出思想和人格的光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也应当把讲政治和求学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既是崇高的理想,又是科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价值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引导学生,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勇于担负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学术使命,以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正气”和“大气”引领学术创新的“勇气”;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科学内涵和真理力量,使其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坚实的理论研究推进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生态与心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思想的大学问,有情怀的大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求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尤其需要葆有真诚的学术态度、真切的思想情怀,需要坚定学术自信、坚守学术精神、坚持学术品质。正像习近平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力气、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德国思想家黑格尔曾在海德堡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1]1黑格尔强调人们的精神和情绪要从现实的利益和琐屑的兴趣中超拔出来,要回复到自身,才能有自由的心情去从事内在超越的精神活动,这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仍有重要的思想启发意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而言,重要的还是要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真诚地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这一方面需要从制度和体制上推动形成静心问学、精心为学、潜心治学的优良学风,涵养志存高远、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保持宁静从容的学术心态,以真诚的渴望、真实的钻研、真切的体悟去追求真理,葆有学术研究应有的思想的激动、求知的热忱和学术的理想,保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的学术定力。

三、方向与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相对独立的一级学科,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七个二级学科。各个二级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的具体学科方向,彼此研究对象各有侧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丰富内涵和不同维度,也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引向具体和深入。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这一整体性既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列宁所强调的“一整块钢铁”,其在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基础上所实现的世界观革命,本身就具有系统和整体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宗派主义,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它并不是某几个学科领域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一定意义上超越某一具体学科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方向,分别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同领域和维度,但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则需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整体,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视野。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习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言,注重掌握研究方向和稳定研究领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又不能仅仅把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局限于各个具体的二级学科领域甚至某个具体问题之中,这样就容易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把握,从而导致对具体学科领域和问题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各个二级学科是内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实现的世界观革命及其形成的基本原理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很难想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没有具体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就容易丧失真切的历史感,如此等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要特别注重引导研究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上贯通学科基础,扩展学科界限,开拓学科视野,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意识,这样方能为二级学科方向的具体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
 四、经典与现实
经典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品,是通过时间这块伟大的试金石的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不朽的文化遗产,它是跨越了空间和文化的差异而成为人类的共同性的价值和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篇文章中提出:经典是一些产生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以自己一贯的方式给我们打下印记,要么以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的记忆之中。也就是说,经典和知识性的教科书不太一样,每个人吸收的方式不太一样,重要的是它对你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是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的代表性著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做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2]26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而言,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和研究者应当掌握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需要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精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研读马克思主义系列经典中的名篇,从中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以经典构筑理论背景,夯实理论基础,涵养理论底蕴,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对经典的理解又不是抽象的。经典的思想张力需要现实的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与以往任何理论的区别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以揭示并切中社会现实为根本旨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观念论思路,它并不停留于一般的抽象原则和主观意识的外部反思,而是深入到时代现实的实体性内容之中,保持着与社会现实最为根本、最为切近的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在这个意义上,专注于经典文本、专注于理论逻辑的研究是绝对必要的,但仍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既需要引导研究生返回经典,熟读经典,又需要敞开回到社会现实本身的学术向度,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有的现实感,使经典与现实之间葆有必要的张力,通过经典与现实的积极对话,从而在当代社会现实的核心之处,开启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领域。

五、研究与教学
对于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未来从事的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工作。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能力的培养,既要引导研究生做好研究,掌握研究的能力,又要引导研究生关注教学,培育教学的素养。
简单地说,研究就是把道理想清楚,教学就是把道理讲明白。把道理想清楚是研究的学问,把道理讲明白则是教学的艺术。要想把道理讲明白,首先需要把道理想清楚。但是,想清楚和讲明白又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是有间距的。这就需要在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基础上,相应强化对研究生教学素养的训练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需要适当增加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的环节和内容,让研究生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能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相关阅读




作者单位:庞立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19,(07)


基金资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6JZD004)”阶段成果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