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面具
之前在一篇文章中写过,金属面具中除了青铜,还有金的和银的,最著名的是在通辽出土的契丹陈国公主墓中发现的那两件黄金覆面,风格上看,应该一男一女。辽金时期有太阳崇拜之说,黄金和白银的冶炼技术也日臻成熟,大多数金银面具都是锤揲而成。金面具和银丝网的使用,跟当时的葬俗葬制有关,据说是为了不使尸体在祭祀的过程中变形。
前段时间国博办了一个沙特阿拉伯的出土文物展,昨天(3月19日)是展览的最后一天,如果不去看,下一次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吃过午饭,顶着漫天的雾霾,我从木樨地溜达到天安门。这也不算什么,我沿长安街走过的最远记录是从木樨地走到建国门。
天安门安检极严,过地下通道需要安检,出了地下通道进到广场还需要安检,而且要排很长的队。这天是周日,天安门一带人山人海。我嫌麻烦,决定原路返回到大会堂西南角,试图从大会堂西边那条路绕过广场由国博南侧进入,这一绕又多走了三公里,期间又走了至少三四个地下通道。这段路程我估摸着相当于又多看了两个大型展览,这不由得令我心生愤恨,去国博看展览实在是太不方便了。就算坐出租车,也不能停在附近。
国博有两个入口,靠南边的那个是供老外、军人、残疾人等通行的,靠北边的那个入口可以凭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领票进入。两个入口都排着长队。我一看时间都下午3点钟了。唯一令人安慰的是沙特这个展不另外收费,以往在国博的外国展览都要另买门票。
展品中有一件黄金面具,不大,高顶多也就十来公分,在不起眼的一个小格子里闪着柔和的光。这次展览的海报上印着的就是这件面具,而我正是奔着这件面具来的。根据介绍,它在泰尔萨亚的泰伊出土,现藏于利雅得沙特国家博物馆。介绍文字中没有更多的信息,而是很抒情地引用了一段拜占庭历史学家福提乌斯的话,大意是:其它民族的繁荣皆远逊于赛伯伊和格拉,因为他们的仓库里装满了来自于亚洲和欧洲的各种珍奇宝物,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拥有一种高贵的气质,与其它地区的富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就是阿拉伯文化,赤裸裸的炫富(很早他们就开采和使用石油了,有两盏石油灯为证)。我又仔细看了边上对格拉遗址的文字介绍: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此后一直到公元3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时期,这一地区都受到希腊文明的直接浸润。因为阿拉伯东北部一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希腊居住遗址,来自希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黄金、珠宝、货币、雕像等财物的贸易往来方面。
从古代资料来看,格拉是希腊时期阿拉伯东北地区最富饶最重要的城市。在那里,商人们控制着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波斯以及希腊的香料和其它重要的物资贸易。在由印度至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贸易路线上,格拉还是重要的中途停靠点。
尽管格拉以其富饶而闻名于东方世界,但其确切的地理位置还有待研究。富有天然淡水的泰伊地区,很可能就是古代格拉所在地。泰伊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处高度发达的古代城市。这里甚至发现了埋葬有黄金、珠宝的王室墓葬。未来的考古发掘也许能够揭开格拉城位置之谜。
公元3世纪什么概念,大概相当于咱们的魏晋南北朝吧,当时虽说已经跟西亚和欧洲有了贸易,但黄金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不像在后来的唐代,给人黄金遍地的感觉。
说到古希腊黄金面具,很容易让人想到迈锡尼文明。当时的希腊人就很好地掌握了黄金加工工艺,黄金制品(包括面具和首饰)随处可见。据说当时的贵族就喜欢戴着黄金面具四处招摇,搞不好还经常撞在树上。这一撞可不得了,古希腊文明便由此迈入黑暗时代。但是不是问题的重点,我当时就想,古代沙特可以有古希腊人的金面具,我们的面具文化中,来自其它地区的文明的交汇点究竟在哪儿,直到现在,还没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不管是商业流通上的,还是什么其它方式。
展品中还有另外一件面具,在焦夫出土的,由火山岩制成,时期大概为公元1世纪。这时候中国进入汉代,面具文化(不包括民间)已经消亡,用于巫术或祭祀的面具几乎没有了,贵族用于丧葬的玉覆面已经被金缕玉衣取代。展品中还有一些石雕像和人形石碑,之间也见过一些形形色色的石雕像,但这些来自沙特石雕像不管是从造型还是从形体上还是让我震撼,很多原来是立在神庙里的,从中可以看到古代沙特文化的多种渊源。有两件人形石碑被称作气息人,它们可能也是用于祭祀,但大多不是埋在土下,而是立在路边,跟我国内蒙古一带发现的石人十分相似。
2017.3.21
提示: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看到已发布的所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