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弛 西局书局 2023-02-18

在商周时期名目繁多的祭祀仪式中,驱傩仪式是影响最深远的。驱傩最早叫“傩”,后来衍变为傩礼和傩仪。关于傩和驱傩的起源,各种各样的考据,有引述历史文献的,有依据田野考古的,认为稻作与绳纹陶的出现是傩的起点和标志,或认为云南沧源岩画和仰韶文化陶盆的“五人结”舞者图像是傩最原始的画具图像,等。我觉得这些都是考古专家和学者的事,咱们用不着在上面纠结。只知道傩是古代的驱鬼仪式就够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驱鬼呢?原来,古人(特别是商周之前的)比想象中的还要脆弱,平时有没有精神寄托,什么事都搞得一惊一乍的,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管是发生天灾人祸,还是家里的孩子病了,不从问题的根源上找原因,反而全都赖在鬼的身上,都觉得是鬼闹的。鬼虽然会各种功能,却也百口难辩,因为人听不懂也不相信鬼说的话。再有,古代的鬼也确实闹得慌,折腾起来一时一刻也不消停。最终导致人神共愤,于是便有了驱傩仪式,咱不能让他在这儿待着。

根据西汉末年学者杜子春的说法,傩就是“难”,据说这才是驱傩之傩的本义,意为诘问、责难,可引申为斥责和驱赶。按我的理解,傩就是挪,意思是挪挪窝换一个地方。在把鬼赶走之前,先把他们叫过来训斥一通,相当于现在的治安处罚。由此可见,古人对鬼的态度还是比较友善的,没有让它们再次上刀山下火海,也没有把它们遣送回原籍。

商周时期便有官傩,据周代文献资料记载,除了春季国傩,还有仲秋天子傩。所谓:天子乃傩,以达秋气。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认为,瘟疫疾患流行是鬼怪作崇造成的,与节气天象有关。到了仲秋季节,按节气秋凉之后阳气应退,然而却出现异常气象,阳气非但不衰,气温反而升高,直接导致大陵积尸之气外佚,厉鬼随出,疾疫应气感生。

到了春秋时期,傩逐渐在民间形成风尚。《礼记·郊特牲》载:“乡人裼,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意思是说,民间行傩时挨家逐户搜索,孔子担心被驱打的恶鬼走投无路,会潜入神庙惊扰祖灵,故身着礼服立于庙门以身挡鬼。这确实很有意思,从小到大听过那么多鬼故事,就这个比较喜感。关键孔子是圣人(同时还是大累神,整天有操不完的心),这么做还能接受。如果换成居委会主任就讨人嫌了。

后来到了汉代时兴教化,统治者远离怪力乱神,傩反而在少数民族那里以跳大神的方式保留下来了。这些跟我们之前谈论的面具都有暗通之处,却又不尽相同。

说到鬼,不能不提丰都鬼城。我85年去过一次,当时是坐船从重庆到武汉。经过丰都时,船停靠在岸边,主要就是让大家参观鬼城。印象中,江边上有很多卖江津米花糖和各种竹制品的商贩,完全是一幅世俗景象。但是到了鬼城全都变了,导游带着我们下了十八层地狱,当时比较时兴声光效果,那些绿眼睛红舌头在幽冥中闪着亮光。而那些正在接受酷刑的厉鬼,还会发出阵阵惨叫和求饶。

92年修建三峡大坝,鬼城被淹没,在里头正在服刑的各种鬼都趁机跑了出来,在四处游荡。那一年市面上不太平静,据说是因为胆小一点儿的都不敢在天黑后出门。这件事要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闹得天翻地覆,驱傩是必须的,如果孔子要在,更不知道会忙成什么样子。

2017.3.24

提示:关注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看到已发布的所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