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非常态”,马拉松需要脑洞大开,而非被动等待
显而易见,2020年的马拉松,不会那么顺当。
两会一落幕,体育总局就发布了《关于有序恢复体育赛事活动的指导意见》,对于中超、CBA来说,是松动了;对于马拉松,仍然是“暂不恢复”。
这个“暂”是多长时间?没人说得清 ,总局也是在看形势。5月29日发的文,当下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已进入夏天,这意味着近两三个月,大家就不要想了。
也有悲观论调,认为这断送了整个一年的马拉松。这属于猜测,却也是一种可能性。很久以前,圈内就有朋友持此观点。
我倒保持有一份乐观,若疫情就如眼下这般,大势已控,局部反复,今年还会有马拉松的。只是,也不会像往年那般的马拉松,而是一种需要应变、创新的马拉松模式。
层面
总局是不是有些保守?从“47号”文到这次,都在扮演“反”马拉松的角色。
任何一件事情,在不同层面,大家考虑的东西大不一样。马拉松产业链条上的机构、公司和个人,都希望尽快告别寒冬,迎来春天。
总局作为体育领域的行政管理机构,决策的依据不是某个行业的前景,而是安全第一,是一种可控的安全,风险系数最低的安全局面。
还记得3月22日双遗健康跑之后么,田协高度赞扬,行业一片乐观。之后,包括双遗的两大赛事成都双遗马和宜宾马,以及黄山·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等赛事,都纷纷宣布,要在五月办赛,仿佛疫情跟马拉松已没了关系。
这就是一种冒进,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任性。田协没说啥,总局3月底来了个“47号”文,刹住了这股风气。
虽说,处在什么位置,考虑什么层面的问题,可是,疫情对社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此时,不能为了一己行业的利益,罔顾整个社会的安危。
判断能否举办马拉松,需要考虑的,不单是当地的情况,还有周边、全国的疫情走势。有些大赛事,还须顾及国外形势。下这种判断,需要慎之又慎。
宁可保守,不能冒进。眼下国外虽有赛事恢复,也是竞技性为主,并未让球迷现场助威。马拉松跟这些职业赛事不同,一场有影响力的马拉松,即便不让外籍精英选手来,那也会吸引全国各地的跑者“大迁移”,这是有隐形风险的。
一旦出了事,莫说赛事组委会承担不起,举办地政府也难咎其责。我们所希望的,就是疫情常态化后,社会生活正常化了,马拉松有步骤、有节奏地走来。
是的,必须等到总局的“松绑”。
求变
谁急着恢复马拉松?靠马拉松生存的赛事运营商及相关产业,比如计时、奖牌、摄影、服装等服务商和生产商。
对于广大跑者,有比赛跑更好,没有比赛,想跑也能够在公园、绿道锻炼。真是说赛事有一点风险性,跑者也不会有热情的。
问题摆在运营商和组委会面前,怎么办?可能大多数都是抱怨、无奈,只能等着总局下文可以办赛了,再动手。这不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于行业前景也颇多不利。
客观说,办赛的外部环境其实在一点点松动的。最近,各地都有一些小规模的、本地化的赛事举行,也算是一种尝试,并没有引发疫情的波动,证明当下是可以搞这类活动的。
总局的文件中说,全国性马拉松等人群聚集、跨区域举办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暂不恢复。有个关键词,“全国性”,也就是说,你不追求全国性,办成地方性的,是存在举办可能的。
在今年这样非常态的大背景下,很多中小赛事,完全可以大胆探索,悉心求变,而非被动等待。
你想想,如果到国庆后恢复办赛了,全国所有赛事都挤压在两三个月之内,对于众多中小赛事而言,也不是机会,相反会比往年更差的。因为市场就那么大,跑者就那么多,一些大城市马和优质赛事吸引了赞助、跑者,中小赛事的生存空间必然受到严重挤压。
对于众多中小马,需要行动起来。多做减法,多想新招,方能在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赛事规模可以缩小,甚至不同项目分开举办,再加上分区分枪出发,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聚集,这样举办赛事,理论上是可行的。
你不能期待主管部门管理得更科学,给大家更专业、更精准的指导意见。最熟悉具体业务的是组委会和运营商,你得在主管部门的政策原则下,自己找空间、想办法、提方案。
将过去的大而全,改成现在的小而精。去年两三万人的马拉松,今年就调整为几千人,每个项目再单独举行,化整为零,风险可控。
只有比赛举行了,相关产业才能带动起来,马拉松行业就会焕发活力。这需要行业内的主动出击,今年多办些“特殊”的马拉松,疫情下“简洁”的马拉松,乃生存之道、行业之幸!
不要等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肢解”所谓的大型赛事,控制为小规模的本地化(或本省化)赛事,捱过2020的非常态,期待2021的大爆发。
>>>点击更多精彩<<<
北马取消或继续的新闻都扯淡!
中体玩APP,能玩出个啥?
于嘉的238,到底有问题么?
线上马换个思路,形式多样
压垮爱燃烧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