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古轩香港|肉身:危险的魅惑|策展人语

Gagosian 高古轩画廊 2023-10-15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 李维伊、©娜布其、©王海洋。摄影:Martin Wong


高古轩香港将正在呈现群展「恐怖谷:肉身」。本次展览由驻居北京的独立策展人杨紫策划,汇聚Owen Fu、姜琤、李黑地、李维伊、娜布其、宋元元、苏予昕、王海洋、王晓曲、王兴伟和张子飘等一众中国艺术家的新作,将持续展出至3月4日。


值此之际,我们与各位分享策展人杨紫的文章《肉身:危险的魅惑》,希望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本次展览的构思及展出作品。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苏予昕、©娜布其、©Owen Fu、©张子飘。摄影:Martin Wong


「恐怖谷:肉身」收录的二十一件作品,描摩了人类身体,并对这种描摹加以引申。身体或身体的局部常常发生形变或意义的转折。这激起了错愕感。王兴伟的《圆明园日落》之中,一位清代女性站在画面前端,背对观众,在太监肩膀的支撑下,望向眼前。那是画家拼凑到一处的大水法(人工喷泉)和西洋楼风景。她的身体丰腴而赤裸,呈现出西方写实绘画传统常出现的体态,甚至能让人联想到鲁本斯约1632年的绘画《帕里斯的审判》中央的女神。她似乎要加入眼前幽暗水池间的沐浴派对。四位女性抢先一步入了水法。她们身姿婀娜、动感,勾勒出洛可可式的玲珑曲线。一如圆明园内兼具东方情调和西洋特征的建筑,这些胴体充满了文化上的矛盾性。身体,或理想的身体,是由文化塑造的。文明交融处的身体几乎是刺眼的。人们偏爱观看熟悉之物,这类身体却总驱赶懒惰的目光。

让我们重新端详令人厌倦的陈旧身体,用眼球触摸它们,焕发它们的活力与深意。李维伊使用全景摄影机拍摄城市草坪上进行游戏的友人们(《全景研究》)。参与者围成圆圈,模仿前一个人的动作。稀松平常的景象被机械转译为陌生的画面:游戏者的身体随着摄影机的图像捕捉机制被拉伸,引动了异质化的空间感。Owen Fu的绘画《12775》中,被困于牢笼的三名男子将目光焦距于一颗灯泡。艺术家委婉地交代了作品蕴含的叙事意图——红、黄、绿的光泽是交通灯的颜色,是机缘交替与宿命轮回的象征。戴墨镜的男子独自站在心形落叶下,半空的叶子又集合成一片大的爱心:王晓曲的《一片心》让人联想起90年代在亚洲地区流行的浪漫广告海报,是对肖像视觉记忆的复归。在《无题(睫毛之二)》中,娜布其将假睫毛——具有性别暗示的现代女性妆容“义肢”——制成黑色金属雕塑,像地面上攀爬的蜘蛛,令人不安,又别具魅力。身体的物理延伸亦可被视为身体的一个部分。 


种种描绘身体的创作动机之间,将身体视作“肉”是激进的一类观点。“意识”对应“身体”,即前者对后者有支配的能动性。梅洛·庞蒂“肉”的概念试图将两者匀质地调和。或许,这类“调和”与创作经验中的高峰体验具备共通之处。姜琤将绘画时身体脱离绘画惯性的偶发行为,称为“冷颤”。这意味着,艺术家设立的目标是描摹自我意识之外的自我——超越身心二分的“肉”。尽管他的绘画主题常常可以被辨识为肖像,但事实上,他并无写生的模特,而是依靠情绪、记忆和身体感“凭空”创造。张子飘、李黑地表现意味的绘画同样如此。在他们的创作中,涂绘的肌理与绘画的主题密不可分,观众无法辨认画面的空间是扁平或者纵深的,甚至不能着落一个确定的视点。这类绘画具备可贵的反思性特质,能逼迫观众意识到自身的物质性根源。我们本来是一块“肉”,与同样是一块“肉”的世界不分彼此地混合。这是未曾被人吐露出来的秘密——真理往往都密不透风。

有的时候,身体和“肉”的主题是隐喻性的。苏予昕偏爱主体和媒介的“自我指涉”。她将矿物制成颜料,使用这些颜料描绘山脉与天空。她研磨黑色火山灰、赭色火山灰、泥土、白色珍珠粉、孔雀石沫、唐卡色粉、紫页岩粉、陶瓷粉末、玉石粉,那是些质地滞重、色泽奇异的颜料。她将它们巫药般涂抹在绘画《烟化云#3(夏威夷白火山)》表面,以开启神秘的仪式。王海洋的一系列绘画将人的形象与动植物杂交成为他独创神话中的怪兽,并散发出浓烈的性暗示。他描绘毛发和露珠,笔触如利刀,是要侵犯和挤压画布横向铺展的平面——一块“肉”的平面。只有这样,他才能将自身投入其中。宋元元的新作《线索B》中,房屋的剖面犹如纵向解剖的躯干,各个内室像运作的器官。气息在房间之间循环,血液在器官之间流动。布鲁斯·瑙曼1967年的装置作品《The True Artist Helps the World by Revealing Mystic Truths》位于画面中心,是一颗跳动的心脏。这件作品被悬挂于反复皴擦而完成的红色房间内,原本的独立意义变得模糊。它成了一盏实用性的照明器具,输出光和热,发动画面的引擎。警句般的名称弯折成手写体的霓虹灯,闪烁出微弱的蓝光。我们忘我盯着那些字句,“神秘的真理”危险地魅惑着我们。那本是不可触及的禁脔。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王海洋、©娜布其、©李维伊。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娜布其、©姜琤、©Owen Fu。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苏予昕、©娜布其、©Owen Fu、©张子飘。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张子飘、©娜布其。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王兴伟,《圆明园日落》,2020 年作 © 王兴伟,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苏予昕、©娜布其、©张子飘。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姜琤,《U-125》,2022年作 © 姜琤,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宋元元、©李黑地、©王海洋。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王海洋、©王晓曲。摄影:Martin Wong


■ 展览现场,作品(由左至右):©王海洋、©娜布其、©李维伊、©姜琤、©张子飘、©王兴伟。摄影:Martin Wong





高古轩画廊微信视频号持续与各位分享精彩的艺术视频、陪伴大家云逛展厅、直击艺术家工作室。欢迎大家多多关注、转发分享给更多关注艺术的朋友们。






香港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7楼

7/F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T. +852 2151 0555

F. +852 2151 0853


hongkong@gagosian.com

开放时间: 周二-周六,11am-7p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