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开经典: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

张垚仟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1-08-09
 



“有话实说、欠债还钱为什么不一定正义?”“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的人?”“我们如何能够一起过上幸福美好的人生?”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探讨了这些我们平时很少会仔细思考的哲学问题。《打开》脱胎于周濂在人大开设的哲学通识课程讲稿。通识教育提供基础知识的广度教育,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与社会、了解过去与未来、了解价值与意义,构建真实的自我和有价值感的生活。


哲学,是一个动词,当我们打开经典的时候,才会知道人类文明曾经达到怎样的高度,如何与前人一同达到一个问题的深度思考,看见完全的不同世界。


 张垚仟 / 文





01

重新审视自己和整个世界

周濂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放低自己的目标,它的首要目标就是“打开”,打开学生的视野,打开既定的思维模式。打开各种思考的可能性以及生活的可能性,让他们从教条的、沉闷的、僵化的形态中复苏,重新用一种充满好奇的眼光去审视自己以及整个世界。一个人一旦开始他的一生,就有责任去发现并实现他的禀赋,而通识教育就是这场禀赋发现之旅的一个重要过程。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作者: 周濂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提到通识教育,《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是不能忽略的文本。1943年,由哈佛大学各学科领域12位最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形成了以“现代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终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该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


 “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教育。培养公民过上“好生活”的教育是所有人都应当平等享有的权利,因此他应该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适切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古希腊的贵族教育可以说是通识教育,但教育对象只局限于少数精英。当代社会的教育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教育体制比更加平等,同时意味着大学需要应用技术学科。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时代特征,也是现代教育趋向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原因。大学教育的专业化也维持了社会流动的空间,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当代的通识教育应该打破专业教育形成的壁垒,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形成平衡。



02

碎片化的时代更需要通识教育

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穆勒在20岁时曾问过自己,“假如你所有的生活目标都实现了,假如你期望的所有制度和思想改变,在这一刻都完全实现了,那么你会觉得非常快乐和幸福吗?”内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声音回答了这个问题“不”。


尽管在这之前,约翰·穆勒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享受知识积累的快乐懂得严肃思考的乐趣,用一种古典英雄主义的情怀关心整个人类的幸福。但他还是被这个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觉得失去了人生的意义。直到穆勒读了法国钢琴家马蒙泰尔的回忆录,书中记述马蒙泰尔幼时父亲去世,家人悲痛不已,马蒙泰尔却在悲痛中觉得自己将弥补自己亲近的人们所失去的一切。这个故事使穆勒发现了一种“人性的规律”——作为一个人,必须找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真切联系,构建真实的自我和有价值感的生活。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悲伤空虚的时刻,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和答案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通识教育来告诉人们如何安放自己。


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认为古代社会是被包裹在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当中,它解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被这个理论所解释。现代社会曾经那个无所不包的理论瓦解了,人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工作和生活属于完全不同的意义体系,生活世界和个体的完整性正在消失,意义感和价值感变得虚无缥缈,曾经那个意义丰韵的世界抛弃了人们,“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因而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容易出现精神危机,这也是一切焦虑的根源。也许少部分人已经重新找回了曾经完整的统一感,但大多数的人仍然是现代性的幽灵在徘徊着。


《非理性的人》 威廉·巴雷特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今天,随处可以获取知识,它们同样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上;随处可以获取短暂的填补,它们也许是无休止的短视频、各大公众号的鸡汤文、哪里都买得到的酒精;随处有不同的、被消费主义定义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指导我们应该过一个怎样的生活。但这些没有办法构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我,并没有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所以更需要一个完整而深厚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来告诉我们如何安放自身,同时教授我们如何具备反思的能力。



03

阅读经典,让通识教育成为可能

现在国内各个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大多数还没有跳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文化兴趣”“经典导读”“艺术鉴赏”这类课程在选课表上往往只是学分的一个符号。通识教育未必只是局限于高校内的知识传播,事实上,人即使进入了社会也是要不断学习并接受通识教育。而阅读,让通识教育成为可能。



经典阅读首先克服了商业化以及专业化的弊端。商业化的发展使得大家不愿意去思考与实际功用无关的问题,这一点在家长以及学生大学选专业的志向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哲学家泰勒斯曾仰望星空思考的问题,是当下人们不愿意去思考的。进入21世纪,随着专业化的加强,“常识”匮乏的弊端更加明显,已经成为了人们之间沟通的障碍,往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当人们使用“女权”这个词汇的时候,他们知道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概念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流变吗?知道他们有怎样的立场和口号,以及提出的背景吗?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知道,只是在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使用这个词汇。经典在专业化之前形成,阅读经典能够让人们拥有基本的共同的语汇,这是理解、沟通甚至是争论的前提。


阅读经典对于建构学科传统与形成对基本问题的理解也有很大帮助,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在高年级往专业方向发展时的衔接和深化同样重要。更重要的是,经典文本往往蕴含了对重要人性问题的共同思考。


圣·埃克苏佩里在《风沙星辰》里写道,“他与所有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生命一样,愿意用自己的枝叶去覆盖那庞大的水平线,人与其他所有生命的区别在于,他的责任感。在于他面对并非缘起于他的苦难时所表现出的羞愧,当同伴取得胜利时,他所体会到的骄傲。”一个人会对于发生在他人身上的苦难表现出同情,会为自己的同伴获得胜利而感到骄傲,这是人区别于所有其他生命的责任感。这其实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


圣·埃克苏佩里和孟子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但他们都对人性表现出了信心,对于阅读者,特别是处于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少年而言,这种文本的滋养尤为重要。我们要如何面对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面对生死、面对爱而不得、面对努力也没有回报,如何理解自己的软弱和孤独,面对他人的退避和为难,阅读能够给我们一个答案或者是真实面对前的缓冲。


《风沙星辰》 圣埃克絮佩里著  新世界出版社


阅读经典,对于人们理解不同的思想、文化和制度,理解并思考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来说也至关重要。经典会让人们意识到,特定历史社会处境中的人的许多经历,可能是人类文明在历史上不断遭遇的困境,而曾经和当下的各种思想与制度的产生和消亡也都与此有关。在这样的基础上,阅读者能够用一种更加透彻的眼光来看待当下人类的处境。


可以说,阅读经典从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人生最基本的两个方面给阅读者提供了“如何生活得更好”的指导,回到了从古希腊以及孔子时代就开始的思索“我是谁?”“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我与自然、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什么?”等等根本问题。阅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通识教育成为可能。









周 濂


1974年12月生于浙江。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1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






通识书系

延伸阅读


牛津通识读本

译林出版社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由译林出版社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各篇目所论主题或为某一学科,或为理论流派,或为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名流。作者多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对相关领域均有较深入研究。原版虽名谓“Short Introduction”,然而,丛书作者在撰写时既非进行简单的资料罗列,也未流于随性的主观评说。在阐述主题的过程中,作者不仅理论视野开阔,且常有独到的见解形诸笔端,显示出基于深厚学养的主题驾驭能力。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体系,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



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


“岩波新书”在日本被称为“教养之书”,它的门类涵盖除了小说、诗歌之类虚构题材之外几乎所有的领域,且通常由该领域的权威人士撰写,是现代人扩展知识、提升素养的精神储备库。截止今年,岩波新书已在日本出版发行3200余种。2018年,“岩波新书”首次作为一个完整的系列由新经典文化引进中国。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池莉:我的叛逆来得有点晚 | 专访视频 | 张怡微:在叙事中传递心灵的力量 | 朱德庸:人生就是生老病死和幽默 | 韩松:科幻逼近真实的每天12个小时 | 马伯庸:把大明王朝放在显微镜下 | 笛安:那些心有不甘的文青后来怎样了 | 专访视频 | 李洱:雪下面的草尖、希望和理想,常常被人忽视 | 专访视频 | 梁晓声:认清“人世间”的真相依然爱它 | 专访视频 | 王大进:中年变法,欲望依旧是他小说的底色 | 成为作家,就是像塞林格那样说话|塞林格之子马特与叶兆言、汪政、顾爱彬对谈(视频) | 郭爽:失去铠甲的人,赤身走在旷野 | 访谈视频 | 孙甘露:岸边的灯塔就伫立在那儿 | 张新科:这个社会需要英雄 | 吴俊:江苏是中国当代文学“王者”之地 | 陈楸帆:科幻消解人对未知的恐惧 


理想国


薛冰x陆远 | 在场书写:城市变迁中的文化乡愁(对谈视频)批评家写小说:批评与自我批评 李黎 x 刘汀:文艺是作品,还是标签 中国科幻正在成为世界性语言 | 专访视频 南京版“三毛流浪记”来了 班宇:小说能及我肉身之所不及 | 美式散文:非虚构写作的多样性 宋朝资深吃货的枕边书 | 最美不过吃吃喝喝 毛尖:“中性感”不是更性感更厉害吗 傅元峰X黄梵:诗与小说,谁改变了谁 | 跨界作家的身份焦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