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道主义日|如何与孩子讨论阿富汗正在发生的一切?无穷的远方与我有什么关系?

C计划团队 C计划思辨教育 2022-02-28


这几天,阿富汗让人揪心。
 
8月15日,阿富汗总统加尼宣布逃离首都喀布尔,塔利班士兵正式入驻喀布尔并占领总统府,这标志着塔利班继2001年后的再次掌权。

惊慌失措的阿富汗人涌向喀布尔国际机场,试图逃离该国,机场一度陷入混乱。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至少八人在混乱中死亡。[1]

/ 攀爬在飞机机身外的阿富汗人掉落身亡,图片作者@_Aseem_ /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不完全统计,从5月末塔利班发动进攻以来,已有25万阿富汗人流离失所,其中80%为妇女和儿童。[2]
 
正如阿富汗女性电影人萨赫拉·卡里米(Sahraa Karimi)发出的公开信所说:“这是一场人道主义危机。”
 
然而,阿富汗人民逃亡之际,中文互联网却处处可见嘲讽、戏谑的声音:热搜“CCTV今天播放一条狗的回家路”,暗讽美国撤军;“今天阿富汗大逃亡,拍电影绝对好看”;“西贡时刻再现,剧本一直都没有变,网友都是人才”……

/ 微博言论,图源网络 /


在今天,民族对立情绪高涨,万物皆可戏谑、嘲讽、揶揄的互联网生态,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但在这一事件中,一些网友对阿富汗人的悲惨境遇的视而不见,还是令人震惊

对人类的基本关怀,是人性之所在,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孩子才能不变得冷酷麻木,不陷入民族主义的狂热,保有对人的基本关怀与悲悯?
 
今天是世界人道主义日超越国籍、民族、身份,重视人本身的价值,正是人道主义的核心精神。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我们试图与你探讨:如何与孩子讲述阿富汗的人道主义危机?如何帮助孩子理解人道主义?又如何保有对痛苦和苦难的悲悯?

走近阿富汗人的境遇,

唤起孩子的同理心


关于远方的苦难,不应该停留在泛泛而谈的说教,而是要帮助孩子了解复杂的真实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唤起孩子的同理心与对亲历者的感同身受。

为什么塔利班的进驻会引起这么大的恐慌?为什么人们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逃离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塔利班的统治对阿富汗人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阿富汗的历史盘根错节,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向孩子解释明白,这时候可以借助电影的力量。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养家之人》,它能帮助孩子了解阿富汗历史脉络、塔利班的统治,以及阿富汗人民的真实境遇。(滑到文末添加小阅微信,回复“养家之人”可获取电影链接)

/《养家之人》电影封面 /


电影的背景是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塔利班规定女性必须在男性陪同下才能出门,小女孩帕瓦娜的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成年男性,却被塔利班士兵抓入了监狱。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帕瓦娜伪装成男孩,赚钱养家,营救父亲。
 
塔利班曾因禁止艺术与文娱活动、焚烧书籍、刑罚残暴、侵犯妇女权利等行径而臭名昭著。
 
以妇女政策为例。
 
在塔利班的统治下,女性不能上学。塔利班上台后将女性大学解散,禁止女性接受教育,彻底剥夺了女性的受教育权。

女性必须穿着罩袍(Burka),从头顶覆盖到脚踝,只在眼睛部位留有网孔,防止“吸引别人的注意”。

/《养家之人》电影截图 /


影片中的帕瓦娜在摆摊时驱赶小狗,塔利班士兵闻声而来:“她应该待在家里,而不是在市场抛头露面。”

/《养家之人》电影截图 /

 
在没有男性陪同的情况下,女性也不能上街。
 
当父亲被抓走,帕瓦娜和母亲前往监狱的路上,母亲遭受了塔利班士兵对她擅自外出的殴打。

/《养家之人》电影截图 /


20年后的塔利班,会否有所改变?塔利班发言人苏海尔·沙欣(Suhail Shaheen)日前声称:塔利班将保证市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将允许女性接受教育,并保证媒体自由。我们无法确认塔利班上台之后的政策,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据英国BBC报道,在进驻喀布尔之前,塔利班武装分子曾强迫已占领省份的家庭交出未婚女性和女童,与他们的士兵结婚;女性依旧被要求穿上罩袍;也有不遵守规定者遭到塔利班武装部队的殴打、鞭笞,甚至谋杀。[3]
 

/ 网传塔利班擦除商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养家之人》也能让孩子深刻领悟人性的力量,这是培养人道主义精神的基础
 
电影的副线是帕瓦娜讲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为了从大象王手中夺回关系到全村人下一年生存的种子,独自走上了探险之路。
 
要想顺利拿回种子,他需要找到三样东西:亮闪闪的镜子、渔网、抚慰人心的东西

/《养家之人》电影截图 / 


在途中善良地帮助老奶奶和老马后,前两样东西他都得到了,第三样却迟迟没有找到。


最后,面对狂躁、充满攻击性的大象王,是小男孩自己的一样东西让它平静了下来。

这个东西,是苏莱曼的人生故事:“我是苏莱曼,我妈妈是作家,我爸爸是教师,我的两个姐妹总是吵个不停。有一天我在街上找到一个玩具,我捡了起来,它爆炸了,那就是结局。”

/《养家之人》电影截图 / 


苏莱曼是帕瓦娜的哥哥,这个故事,是一个小男孩因战争的炸弹而无故死去的故事。
 
故事中的大象王为苏莱曼的故事所触动,把种子还给了他;现实中的狱卒也在关键时刻救了帕瓦娜的父亲。
 
在战火纷飞下,人性,或许才是我们最后仅剩的希望;我们能做的,就是唤醒庞大机器中一个又一个的人性
 
正如影片最后帕瓦娜的独白: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了解人道主义者的人生经历,

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人道主义精神内核


人道主义的基本特征超越民族、国籍、宗教等身份,对他人的苦难和不幸施以平等的爱和帮助
 
听起来似乎很抽象,孩子也可能会困惑:为什么会有人做出看起来如此伟大的选择?我们可以先从一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阿尔伯特·史怀哲的故事入手,帮助孩子理解人道主义者的所思所想。
 
史怀哲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爱因斯坦评价“我从未见过像他这样集纯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
 
1913年,有着优渥生活,拥有神学、音乐、哲学及医学等四个博士学位的史怀哲前往非洲加蓬建设医院,从事医疗救援。

他将自己在非洲行医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书写了《行走在非洲丛林》一书。

/史怀哲 / 


史怀哲非洲行医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需要克服无数困难和挑战,要想办法筹集资金、要从无到有建起一座医院、要解决当地人的各种问题,自己的身体也会经历一些不适或者病痛。
 
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在非洲丛林里变得无比稀缺。比如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像样的诊疗室,史怀哲不得不在鸡舍里看病;而因为当地炎热的气候,他也不得不为了一些小小的药瓶子绞尽脑汁。
 
是什么让史怀哲做出前往非洲的选择?又是什么支撑着史怀哲克服重重困难?我们可以说出很多理由,宗教信仰、史怀哲崇高的道德品格……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痛苦的感同身受
 
那些经历过身体上的痛苦和恐惧的人,尽管身处世界的不同地方,彼此却心灵相通,一条神秘的纽带将他们连接起来。他们都知道恐惧的滋味,也知道渴望摆脱痛苦的滋味。……因为对那种疼痛和恐惧感同身受,他会尽其所能地帮助患者摆脱它们,像当初他被拯救一样去拯救他人。”他这样写道。

/ NYT /

 
关于史怀哲,你可以跟孩子讨论
  • 是什么让史怀哲在30岁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和大学教职的情况下,愿意重新开始学习8年医学,然后在38岁的时候放弃欧洲的一切远赴非洲,去经历这些困难和挑战呢
  •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史怀哲这样的人吗
  • 我们该怎么看待和评价他们呢


除了史怀哲,你也可以跟孩子讨论其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个人和组织,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无国界医生、红十字会,等等。 
 

人道主义离我们很远吗?

日常可以做的人道主义实践有哪些?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世界首富、国际组织……看起来,人道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行动似乎离我们很远,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可以跟孩子分享离孩子更近的人的故事。
 
比如,C计划曾邀请过国际法促进中心的创始人刘毅强来分享(点击蓝字查看分享),他曾在最好的法学院里学习国际法,而后做过商业律师,也在柬埔寨国际刑事法庭为红色高棉的受害者们争取权利。他近年来一直在推动一个叫做“共同未来”的公益项目——输送年轻的志愿者们前往土耳其的叙利亚难民营,为那里的孩子提供志愿服务。他说:“关心全人类,本质上我们在关心自己。”“与全人类的互动,让我发现了人性中最真挚的共同点,让我更爱我生活的这个世界。”

除此之外,很多其他致力于人道主义事业的朋友也曾在C计划分享过。比如,创办专注于灾害信息处理,积极响应国内外灾害救援的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的郝南;因为不满足于理论研究,希望能与真实的巴尔干半岛人发生链接,而前往当地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曹然;链接和倡导无障碍服务,以鼓励和帮助更多的障碍人士走进广阔的世界、探索多元文化的轮椅小姐纪寻......(点击蓝字查看分享)
 
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普通人在行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志愿者在国内疫情稳定之后,选择支援国外疫情;近日同样让人揪心的海地地震发生之后,志愿者们迅速集结,搜集相关信息帮助抵御地震灾害。
 
除了对事实的了解在道德层面的体悟,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也需要破除一些常见的思维谬误。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搜集互联网、生活中常出现的、不人道的言语或行为,与孩子讨论:这些言语有什么逻辑谬误?
 
比如,当日本地震时,认为这是“活该”,是日本侵华战争的报应;巴黎圣母院被烧毁,欢呼“天道好轮回”,这些言论有什么问题?
 

/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后的一些网络评论 /

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一小部分日本人、法国人犯下的战争罪行,是不是能代表所有日本人、法国人?上个世纪的世纪的一部分英国人、法国人不道德,是否能说明当代的英国人、法国人都不道德?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你可以告诉孩子:这种将个别、部分人群具有的特征,轻率地推广到全体,就是以偏概全的谬误
 
当能识别出这些言论的问题,孩子就不会轻易被它们带着走,而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在谈到防范像大屠杀这样的灾难时,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提到:“关键在于要坚守一种不可让步的、无条件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将其“翻译”为:永远别忘了你面前的人是一个人

对基本事实的了解对痛苦的感同身受对不人道的话语逻辑的打破,一切,最终也是回归到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在这个非友即敌、国际形势剑拔弩张的时代,告诉孩子:永远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我们共享着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 NYT /


资源推荐


关于阿富汗,若你想跟孩子一起了解更多,我们向你推荐以下资源:

1. 一名阿富汗女大学生给英国卫报的一封信,从中可以一窥塔利班进驻后阿富汗人的恐慌:《“现在我得焚毁自己的一切成就”|与此同时》


2. 塔利班在1996~2001年的掌权期间曾禁止一切音乐。在塔利班倒台后的20年间,阿富汗的人们弹响了吉他、办起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节。你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全女性乐队“布卡”乐队和希望用音乐抚平战争伤痛的“喀布尔之梦”乐队的演出现场《我在阿富汗,我是摇滚明星》
 
3. 书籍《追风筝的人》:经典阿富汗文学,讲述的是来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富人区的普什图少年阿米尔和他的童年好友,父亲的哈扎拉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你可以从中看到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细微又深刻的影响

4. 书籍《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议长库菲的自传与17封写给女儿的信。由于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她每次出门前,都会给女儿写下一封道别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阿富汗女性政治人物的坚韧与悲悯。
 
5. 电影《喀布尔,风中之城》:连年的战争下,阿富汗人民似乎成了苦难的代名词。真实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与孩子一同观看这部讲述喀布尔一名小巴司机和一对兄弟生活的质朴电影,突破对阿富汗的刻板印象,看到真实的阿富汗普通人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sj.com/articles/three-killed-in-kabul-airport-as-afghans-scramble-to-escape-taliban-11629096273
[2]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8/1089482
[3]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220470



最新课程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培养孩子的开放心态和多元视角?

C计划研发的在线人文思辨课帮助孩子思考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同理他人

在L5级的课堂上,C计划也将与孩子们一同阅读史怀哲的《行走在非洲丛林》,帮助孩子破除刻板印象、反思社会中的结构化问题、理解人道主义

点击图片即可选班👇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推荐阅读


▷ 人权日|这部最佳独立动画让孩子明白“生而为人”的意义

▷ 母亲的感恩教育,让他走出贫民窟为全世界传播快乐

▷ 残障日|“我的孩子四肢健全,为什么要理解残障者?”


      点在看,关心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