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舟平 | 望鲁台前思燕伋

杨舟平 时光捡漏 2021-07-30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望鲁台前思燕伋  

文 | 杨舟平

壬辰年仲夏的一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陕西千阳县城西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燕伋望鲁台。

燕伋(前541年-前476年),字子思,秦地千阳燕家山(今陕西千阳水沟村)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燕伋一生三次赴鲁从师孔子,学成返乡后在渔阳(今千阳县城西关裴家台)设坛教书18年,积极传授孔子学说。在千阳设教的18年间,燕伋念念不忘恩师孔子,每日去塾坛崖顶遥望鲁国,为寄托思师情怀,每次用衣襟撩土垫足,引颈远眺,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十米,底径三十米的土台,史称燕伋望鲁台。

燕伋辞世后历代朝廷对其大加封赠:唐玄宗封渔阳伯,宋真宗封千源侯,明朝追称“先贤燕子”。走进望鲁台院内,首先看到的是燕伋的雕像,拾级而上燕伋祠大殿映入眼帘,最后才是真正被后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的燕伋望鲁台。站在荒草萋萋,恍若土冢一样的望鲁台前,我感慨万千!

余秋雨曾经说过“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

思考一:远赴求学靠毅力。秦国和鲁国相隔四千里之遥,2500多年前的环境和交通可想而知,那是多么的恶劣与艰险,荒郊野外,山林水泽,处处杀机,时时威胁路人的安全,燕伋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奋然前行,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何等顽强的毅力!

思考二:设坛授教靠淡泊。燕伋前两次赴鲁归来,按说在鲁学习共计八年,在当时已是一个大学问家了,在学而优则仕,重视人才的秦国谋一官半职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在家乡设坛办学,弃官从教,广收门徒,传播儒学,甘愿清贫,一干就是十八年,为秦陇川宁等地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当地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燕伋是西北大地上孔子的唯一贤徒,开西秦设坛教书之先河。

思考三:撩土筑台靠虔诚。燕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八年来每天襟土筑台不止,遥望鲁国,颇有点愚公移山精神。如不是为孔子之子孔鯉奔丧,他还会继续做下去。这是一件多么枯燥繁琐的重复劳动,燕伋却乐此不疲。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他这么做?中国人讲五伦,天地君师亲,还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燕伋望鲁思师、念师、感师、敬师之举,不仅仅是对老师孔子本身的崇敬,而且是对前人积累起来知识的崇敬,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崇敬。特别是他第三次赴鲁吊唁,怕老师丧子悲痛不忍离去,直到老师去世,他又守孝三年,回乡翌年便逝,追师远去。这是何等的尊师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望鲁台是尊师台,更是真情台、虔诚台。

思考四:路不拾遗靠德行。前501年,燕伋请孔子到家乡秦国讲学。途中孔子发现一捆书丢失,他正想打发子路去找,但没想到已被细心的燕伋捡了回来,孔子对其大加赞赏。子路心生嫉妒。一次出行,燕伋落后,子路故意把一锭银子丢在路上,并竖“天赐燕伋一锭银”,意在考验燕伋德行。燕伋看到银子后并未去捡,只在牌子后面写了“横财不发有德之人”。子路被燕伋德行所震撼,他向燕伋竖起了大拇指。孔子得知此事后对燕伋说:“秦有汝足已,无需老朽”说完打道回府,从此有了“孔子西行不到秦”之说。

燕伋望鲁台,台不高凝聚崇信美德,景不奇独具尊师特色,形不大蕴含灵秀之气,名不显而通贯古今!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基层法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40余万字,著有散文集【岁月随想】。

【悦读推荐】

杨舟平 | 仰望雍山

杨舟平 | 千年古刹净慧寺

杨舟平 | 始皇雍城加冕

杨舟平 | 豪放的苏轼

【凤翔作家】杨舟平 || 带上八旬父亲逛北京

回忆母亲

“陪房”包袱里的老布鞋

母亲在家,家便有了烟火味儿

孩子,看到这封信时请别哭
我的父亲不在家

母亲做的甜酒醅

夜市,不一样的生活

撞 邪

乡村的平安戏

母亲做的浆水面



文字编辑: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刘建生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