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周立 | 老 屋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文 | 方周立
两山相夹,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在中间就形成了一条沟谷地带。这样的沟谷地带在中国的多山地区很常见,宽的几十公里,如汾渭平原,汉中平原等。而窄的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我的老家就坐落在秦岭南麓海拔逐降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一条沟谷地带中。几百米宽的一条川道,蜿蜒了十几里,两边山上林木涵养的水分充足,沁出来,成了一条小河。小河水流潺潺,经年不断,伴了川道的走向也蜿蜒了十几里,末了,流进一条窄窄的峡谷。夏汛秋汛时,站在谷口,能听见峡谷远处的水流与岩石冲撞发出的訇訇澎湃声。
山间小溪
川道东西走向,十几里长,从两边山上汇入小河的小溪大大小小的不下十几条。川道中的人家,多聚在小溪附近。老家就坐落在由北向南汇入小河的一条小溪旁。溪的源头是隐在四五百米外半山腰中的一口泉。泉水清冽,常盈不涸。溪的西北边有一块两个篮球场大的高地,老家土木结构的院子就坐落在这块高地上。夯土为墙、架木为梁,上覆青瓦,一间房子就成了。十几间这样的房子或横或纵地连接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典型的传统建筑四合院。
空谷幽潭
四合院,不只是中国北方才有的建筑,南方也有。正屋、厢房、天井、门楼,是南方四合院的标准布局。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一个体现,传统的大家庭,人多事杂,四合院便于管理,兵荒马乱的年月,四合院比起开放的住宅也要安全得多。另外,从风水的角度讲,四合院聚财纳气,大门一关,院子就是一个小天地。
我翻了一下家谱,推测出老家的四合院约建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余曾祖父伟仑公所建,距今约一百四五十余年了。因为年深月久,老屋看起来有些斑驳破败,墙壁一些边角,因为后面粉刷的不均匀,还露出文革中一些标语的残缺痕迹。石砌的屋基缝隙里,长出了青草,开出了小花。那里面土很少,水分不足,我常常惊叹于它们生命的顽强。老屋除了部分檩椽因受潮或虫蛀有些变形,部分青瓦因风雨剥蚀开裂渗漏雨水外,尚无大碍。稍作修缮,仍可居住。
我的老屋
整个四合院大小十二间房子,整体上坐西北而朝东南,背依山丘,居高临下,因此不管是春夏秋冬,只要一出太阳,第一缕阳光总是先照进上房的堂屋里。道场外三四米低处是由半山上泉水盈出蜿蜒而下对四合院呈半包围的一条溪流,几十米开外是缓坡而上的一道山梁。山梁上长满蓊郁而茂密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四季换景。丛林里雀鸟众多,能叫上名字的有锦鸡、画眉、喜鹊、白鹳,也有松鼠、黄鼬、刺猬等小动物。老屋的西南方是一片高大茂密的大竹园,四季修篁摇绿,竹涛阵阵。听老人讲,许多风水先生在看了老屋的地理位置后,都说是块风水宝地。住在大院中的人,都愿意相信这是真话。
最让我惊叹的是老屋石砌的屋基,山区虽不缺少石料,但一百四五十年前,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几吨重的大石块是怎样从山体上分离出来,又是怎样艰难地凿出棱角,严丝合缝地堆砌在一起,平平整整、方方正正地成为屋基,以至于一百四五十年过去了都没有丝毫变形。屋基最上面一层,覆盖的都是半尺多厚的青石板,正房下天井有五级台阶,门楼出道场有三级台阶。台阶皆以整块长条青石凿磨而成,规矩而光滑。在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这无疑是当时最好的建筑了。一百四五十年的建筑主体现在基本完好如初,而今天,钢筋水泥的建筑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年左右,我不知道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曾祖父生三子,因此到祖父时,整个四合院便一分为三。到我父亲时,弟兄堂兄弟更多,院子分成了八户人家,我家分得四合院正屋靠边的两间房子。有些排行大的,已迁出另盖住宅了。土改时,又迁进几户外姓人家,最多时,院子住了十一家人。因为人多,不够住,门楼被拆了,院子的前后左右及天井里多出了一些附庸建筑,或是这家的厨房,或是那家的柴房,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被破坏了。人多了,邻里矛盾也多起来。但唇齿相依,矛盾来得快也消得快,今天谁家谁家骂仗,但一两天后,又和好如初了。没人记死仇,老死不相往来对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近邻来说绝对行不通。
一百多年的老屋,现在稍作修缮还能住人,这得益于祖祖辈辈们不断修缮保护的功劳。
我小的时候,房子就漏得厉害。有一段时间,下雨漏,天晴修。天晴修,下雨漏。时间太久了,小的修修补补不起多大作用。那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队模式,父母没有时间,家里更没有经济能力对房子进行大修。于是我总是害怕下雨,下大雨。大雨一来,我们就要忙着接漏。时间充足的话上楼接,漏得太急了就在下面接。脸盆、脚盆、口径大的玻璃瓶、实在找不出接雨的工具,父亲就把装化肥的塑料薄膜凹陷铺在竹筐里接。有时,我去厨房拿来粗瓷大碗。雨大的时候,瓷碗接不了多长时间,要不停地跑进跑出倒水。雨天,老天爷的意思是让晴天整日劳作的人好好休息一下,可我们的破屋却害得父母晴天雨天都不得休息。
天晴瓦干后,父亲就爬上屋去捡漏。因为长年劳作,体力透支,父亲平时行动看起来有点笨拙,可上屋以后,轻盈矫捷得像一只走在屋上的猫,一片瓦都不会踩坏。天气好的时候,头顶上是蓝天白云,母亲在不远的小溪潭边洗衣,水里漾着细长的水草,青石板,不时响起棒槌的节奏声,像鼓点。棒槌停下的时候,母亲的手搓一会儿衣服,放在水里浣一会。母亲因为长年劳作,手是粗糙的,冬天用药膏给我按摩冻伤的手脚时,我明显地感觉到。而此时,侵进溪水中的手,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词“手如柔荑”。溪边苹果树上的花飘飘落下,落在母亲的头上身上,落进小溪的水中,流水落花,落花流水,蓦然意识到花和水的邂逅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母亲穿一件蓝士林上衣,头发乌黑。后来每次回忆到这幅场景,心中总感到实在,充满温暖。小溪的水潭反射着太阳,走近了,对面的青山倒映在水里,溪边有一棵高大的香椿树,高高的树杈上落着一个喜鹊的巢,有雏鸟从里面探出头来。喜鹊的巢和雏鸟也倒映在水里,光和影,成了一幅画。晚春则有整日飞不完的柳絮,像雪花。一连好多年,早春刚过,就有成群的燕子从南方飞来,老屋的檐下就会有好几对燕子夫妻安家。从此小半年的时间里,都能听到燕子的啁啾声,雨来之前,对对燕子,在院子的低空里飞来飞去,累了,就落到空中的电线上,或翘起剪刀似的尾巴,或俯下圆圆的小脑袋,玲珑可爱。
门前森林
包产到户以后,父母鼓了一把劲,在一个晴好的夏日,把老屋彻底整修了一遍。招待帮工的饭吃完,上弦月已爬出了前边的山梁,淡弱的光,满天的星斗璀璨。我们搬出小木凳,坐在院子里,憧憬着秋的收获。屋不漏了,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以后雨天,父母不用再忙忙碌碌,可以好好地歇歇了,而我和隔壁的伙伴则可以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更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可以收获自己的粮食了。秋收,金黄的玉米,一背篓一背篓的土豆,圆滚滚的黄豆,花花绿绿的杂豆。以后,我们有豆包吃,有辣椒炒土豆粉皮吃,有爆米花吃,有香喷喷的豆干吃。广播报纸上说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我们快活得像天上的神仙。
移民区
再下雨的时候,我们就淡定了,母亲做着针线,嘴里哼着我们听不懂的曲子。父亲则用稻草打草鞋,打多了穿不了,让我星期天拿集上去卖,三角钱一双,五角钱两双也卖。生意并不好,打草鞋的人多,穿草鞋的人少。父亲不打草鞋的时候,则和六伯父坐在屋檐下下象棋。要是没有伙伴玩耍,我就呆呆地蹲在他们边上看下棋。我不懂,看热闹,拿来他们吃掉的棋子,摞着摆着或者滚着玩。这样玩着的时候,有时就听见房檐下燕子的叫声与平时不一样,抬头一看,才发现一个燕窝里多出两只雏燕,伸出了毛绒绒的小脑袋,正睁了绿豆大的眼睛往下看。叫声是它们发出的,可能是肚子饿了,在呼唤外出觅食的父母。我向空中望去,正下着细细密密的雨,就盼望着老燕子能快点回来。偶尔有风吹过,雨飘过来,潮了我们的身,潮了牛皮纸棋单,父亲和六伯父像禅定一样,不动。几盘棋,寂寞而漫长的雨天就过去了,身体得到了放松,精神得到了享受。凄风苦雨的日子,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点缀,不知会荒芜成什么样子。
秋日稻田
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十几里长的川道还是水田。初春的水田里,结满薄冰,因为水深浅的关系,薄薄的冰花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冬天冰厚的时候,我们则拿了条凳反放在冰上,换着坐和推,兴致高的时候,直玩到天黑大人呼唤。春天秧苗铺一川绿茵,时见白鹭翩翩其间,王摩诘在辋川也享受过此景,写诗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稻花开的时候,空气中终日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一片阳光下,我看见一只只蜻蜓,翅膀闪亮,在稻花丛中飞来飞去。小河边的沙滩和旮旯处,开着一簇一簇的水红花,夕阳一照,心花怒放。傍晚蛙声阵阵,天边泛起一片五彩云霞,小溪聚成的水潭、小河的水洼处、靠近田埂的水里,也满是五彩霞光了。夜来了,到处萤光闪闪,我们掐一截南瓜茎,抓许多萤火虫放进去,就成了小小的荧光棒,晃动着跑来跑去,享受着孩子才有的乐趣。闲了则去山上,把伐过一两年积满油的油松树根挖出,劈成拇指粗的细条,夜晚点燃,唱着歌,东家浪到西家,竟忘了是在晚上,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秉烛夜游吧。
川道的小河边有一河水冲刷出的半个篮球场大的洼池,边上是一大块突出的巨石。洼池是夏日我们男孩子的天然浴场,巨石则是我们没事观鱼的好去处。在学校受了委屈,在家里受了训斥,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呆呆地爬在石头上看水潭中的游鱼,看水的清冽,看鱼的欢乐,慢慢就散了愁和闷,末了去学校或者回家,没事一般。有时也捉鱼来养,装在酒瓶里,太爱了,不停地换水。大河的鱼受不了家门前泉水的冷,顽强一天两天,就死了。不死心,还养,死了几回,就淡了心。死鱼舍不得扔,喂隔壁的小花猫。往后小花猫见了我,“喵喵”地叫得亲热。第二年夏天的一场洪水,河改了道,浴场没有了,大石头也挪了地方,小花猫因为误食了药死的老鼠,挣扎了一个下午,死了。隔壁阿婶流着泪,用稻草捆了,挂在前面梁上的油松树上,这是老家的风俗。
老家的秋季最是让人欢喜,除了收获各种粮食,还可以收获诸多山果,野生的要数八月炸野葡萄五味子了。八月炸形似猪腰子,秋天成熟炸开,露出和香蕉一样的肉,但比香蕉甜,里面有黑色的籽,吃时要用舌头捋出。人爱吃,鸟也爱吃,因此要采到刚好裂缝鸟没吃的,得靠运气。乌黑发亮的野葡萄,虽然果形小,但酸甜可口,特别是经霜以后,甜味最足。一串串红润色浓的五味子,似珍珠玛瑙,晶莹剔透,好看更好吃,甜中微酸。家生的则有栗子、核桃、柿子。柿子最多,多得吃不了,便做成柿饼。做柿饼的品种是面柿子,刮了皮,扣在留有小环的稻草绳上,挂在屋檐下的檩条上或外面的树上,晒、晒,天气好,半月二十天就好了。老家的柿饼没有后期的压扁程序,任其自然晒干风干,我们叫它柿干子。形状,和现在市场上卖的不一样。做柿干最怕阴雨天,我记忆中,做柿干的时节连阴雨天已过去,正是好时节,秋高气爽,那几年一直风调雨顺。做好的柿干埋在柿皮里装进箩筐,上面蒙层牛皮纸,吊在屋檐下。腊月取下的时候,柿干的糖分,析出来,在外面包裹成一层糖霜,白乎乎的像一个个小的雪球。南方人不知道这是糖,吃时洗去,可惜。
老屋后是一大块栗树林,农历三四月的时候,栗树开细碎而白的花,远远看去,如荼如火。一起风,簌簌地落,像雪霰。夏天,栗树高高低低,顶满一个个毛绒绒的刺球,像蜷成团的刺猬。成熟时,刺球裂开口,里面褐色的栗子就露出来,一个球里,或三或四颗栗子,也有一个的,少。开口越来越大,一起风,就噗噗地往下落。那一段时间,一放学,我就急急地往回跑,去老屋后院的空地上拾滚下来的栗子。肚饥的话生吃,不饥,做饭时放在灶洞火灰中,煨熟吃。煨时先把皮咬破,否则会爆,喷一头一脸的灰。
上面絮叨的这些都是三十年前的往事。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中写道:“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写得好。
我1988年离开老家去县城上中学,1991年去西安上大学,1995年大学毕业来到关中西府,工作至今。屈指算来,离开老家已三十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对于渺小而短暂的人生来说,沧海桑田。
家乡景区一隅
先是川道修了一条公路,方便了,小河因此改了道,沿了南面的山根走。再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老家门前的水田起了沟、放了水,改成了旱地,一年可多一茬收成,景象变了模样。前几年搞移民搬迁,一些房产商借机搞房产开发,十几里的川道盖起了连片的楼房,甚至有十几层高的大楼。“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臾改”回去,面目全非。记忆,成了前尘旧梦。往日听到“旧貌换新颜”让人欢喜。而今,细品,半是欢愉,半是苦涩。我知道,我小时候的所见,现在的年轻人及后来者再也见不到了,水田没有了,白鹭没有了,萤火虫没有了,泥鳅、黄鳝、水红花统统没有了。好在夏天还有知了,溪边还有蛙鸣,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于我,这也算是最后一点慰藉了。
山中新建企业
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我是欢喜年年回去的,特别是夏天,一则探亲,二则避暑。老家因为海拔高,夏天凉爽得好。百年老屋,破、旧,但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感觉是恰到好处。酷暑天待在里面,比城里的空调房舒服,环保。推开窗户,远处是青山,近处有竹海,高处是蓝天,低处溪潺潺。于是突然明白,王摩诘为什么远离京华,去了辋川,介之推为什么不做高官,隐居绵山。浮生如梦,山水有情,智者仁者,乐山乐水。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稼轩《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窗户不加遮挡,因此蜂也进来,蝶也进来,嗡嗡嘤嘤地飞,自在而安闲。停一会或转几圈飞走,匆匆做一回过客。
老屋冬日小景
七年前母亲去世,三年前父亲作古,两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前面山梁上的两座坟丘。生与死,中间只隔一层纸。父母不在了,侄子们又搬去公路边,盖了新房子,老屋几成废墟。
这个世界上两个最爱我疼我的人走了,我成了漂泊江湖的浮萍。我相信浮萍也是有根的,我的根就是老屋和前面山梁上的两座土丘。近几年每次回去,我都踯躅在院子里,徘徊在道场边,本来就够伤感了,我害怕走进老屋,睹物思人,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去年的某个时候,侄子打来电话,说有人看中老屋的风水欲高价购去盖别墅,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我是一株小草,老屋是我的根,草无根怎么活下去。侄子沉默了几秒后,挂了电话。
法事活动
前年初冬,先严周年忌日的时候,我去西安,次日偕妹晓玲,侄方凯驱车返乡祭祀。故庐依然,物是人非,荒冢草深,悲不自胜。遂作《怀亲》诗一首:“一别故土近卅载,去时玄鬓归两斑①。南腔北调人一个,东倒西歪屋两间②。侵肤冷风飒飒意,触目衰景萧萧然。你往我来皆过客,成败蒙枯一梦幻③。”
2018年清明前后记于雍州观月楼
注:
①玄鬓:骆宾王《在狱咏蝉》“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鬃:黑色鬃发,指年轻。
②颔联:化用明徐渭自述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③过客:李白《拟古十二首》诗中有“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成败句:白居易《放言五首》“祸福回环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何须恋世常忧死,也莫嫌身漫厌生。生来死去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作者简介
方周立 | 陕西镇安人,自号观月楼主,岭南浪子,山中客,过客。1995年陕西师大毕业来雍,凤师工作至今。出过几本小书,羞称作品;练过数载书法,不是行家。不会逢迎,人前常觉尴尬;性喜恬静,独享灯火阑珊。曾撰一联以自况“心仪文字常琢磨,廿年愧无成就;神往先贤欲效法,至今惭为俗人。”横批:平常自然。
精彩悦读
凤师记忆 || 方周立:百年凤翔师范辞【《百年凤师赋》姊妹篇】
文字编辑: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刘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