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勤 | 碾场记忆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这几天是家乡夏收的季节,虽不能亲自再去收麦子,心情还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六月初的到来)回到了家乡。老家的乡亲正在紧张而有序的割麦和晒麦,也不知家家户户还有那个单干以后特有的不大的碾麦场?
肯定的说,社会进步得太快了,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联合收割机的普及,使得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机械替代了人力,连过去特有的,不知经过了多少代多少年帮助陕西人夏收割麦而送给甘肃人的尊称“麦客”也失业了。我当年参加劳动时,总想啥时候用机械干农活,那该多好啊!如今,真的实现了!
在这里,我想着重写写碾场。在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今天,割麦、脱粒,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省去了一道极其繁复重要的环节——碾场。可能对后代来说,碾场是干什么?他(她)们不知道。
过去麦割上场了,紧接着又投入到紧张的碾打之中。碾打就是小麦的脱粒过程,工序较多,单从字眼分析碾打,首先是碾,用最原始的,石质直经80cm,长100cm左右,名字称作“碌碡”的滚子,由牛或马等畜力拉着碾轧麦子,达到脱粒。 碌碡的石质有花岗岩的,也有麻石的,还有青石的,(青石的主要用于光土场)。这些原始天然的、称作碌碡的农具,现在已然堂而皇之地摆放在省城的饭店和农业博物馆里,让人们怀念和参观。还有一种办法称“打”,就是用称作“梿枷”的农具,拍打麦子,达到脱粒。
梿枷是选四根拇指粗细的酸枣树杆,用牛筋绳穿绑一排,顶部一根木轴横穿在一根木棍顶端木套的关节上,人以双手挥舞,在空中转一圈,靠惯性拍打麦杆。由于此工具较为得力,轮起来还要点技术的,所以一般大人不要求小娃用,会打头的。有时我就想,中国是号称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国,有历史上称世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对农具的革新和改进力量不大呢?可能是中国没有经过一个有如欧洲工业革命的“农业革命”吧? 碾场的第一步是摊场。就是把麦捆解开,均匀地摊在场面上。只留麦穗在外面,接受太阳的暴晒,麦秆要很平整,不能挤堆。
摊好后,晒上一个时辰就开始碾场了。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经过的都是用牲畜碾场,一场麦要碾好,得三五个小时左右,因天气和麦子干湿而定。碾场的人套好牲口,拉着碌碡上场了,胳肢窝夹着一个接牲口粪便用的笊篱,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挥动着鞭子,一圈圈由外向里碾去。由于天气炎热,这时总能听到吆牛碾场的人吼着秦腔,“手拖孙女好悲伤······高亢激昂而又有点南腔北调,但绝对是抒发丰收的喜悦的嗓音,飘荡在村子上空。后来逐渐有了电碌碡,一种是用绳子牵着的,另一种是驾驶的。无论哪种,都必须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收放电缆线,危险性很高。再后来,大约是七七年,就有了手扶拖拉机或四轮拖拉机拉着碌碡用它碾场,快多了。夏收称龙口夺食,有时在天气很好的时候,一天要碾两场呢。
碾场一般要经过“一摊三碾两翻一起场”的全过程。第一遍碾完后,就开始翻场,翻场第一遍要求用双手一把一把把麦杆拿起麦颗抖掉,然后把麦秆整齐地翻过来。没翻过场的根本没法体会那种农民能把太阳利用到极致的艰辛,再碾第二遍。第二次翻场用杈翻,称做“翻乱场”,实际用杈将麦杆挑起抖松,后再碾第三遍。
碾完后,就是起场了。这个过程就是把麦粒从麦秆、麦衣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要用杈不断地抖麦草,然后打成堆,用个很大的间杈(下面带轮子农具)推到场边,堆成很好看的麦草垛子,以备喂牲口或生火用。
起场的工具用木齿杈或铁齿杈,全凭两只手紧握杈把,配合胳膊,挑起麦草不停的抖动,生怕麦粒夹在麦草里。也还是个既费力气又讲技巧的活路。记得堂兄本是个长得秀气身材的人,演戏,会画,摄影,墙报,美术字无所不能,特别画人相画的特逼真,画的大小毛主席相在当年那是一绝,咋看咋亲切,村子里谁家老人要提前准备张大的遗相他会用一张一寸的照片画出来装个镜框,由于天生劲小,干起农活还是相对不行,就是这个挑麦草根本挑不动,像用铁锨一样用腿搭上挑,一年下来最少折断一两把木杈,二伯气得训开了:说你劲大,拉不动一架子车土;说你劲小,还能把木杈折断!成为笑话。
如果场收得早,就可以借助东南风或电风扇扬场了。这是借助风力吹去麦衣的过程。把式扬场,木锨上下翻飞,麦衣随风飘走。麦粒在空中画着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落下,在场里形成一条漂亮的“鲸鱼,”煞是好看。农民把式会卖排,说:“会扬的扬一条鱼,不会扬的扬一只鱉。”
确实扬场是技术活,会扬场的人站上风,用木锨;不会扬的人,站下风,用杈扬衣子。还有扬场扬得最好的人站在净麦与麦粒与夹杂少许衣子中前项里“抢扬”,抢扬拼力气,速度快,一锨连着一锨扬,必须从头扬过,在空中划一道扇型弧线,落地后形成麦堆是鱼形;不会扬的人直上直下落地只会形成一个圆堆,称作“鳖”。 扬场讲折项,就是麦与衣子中间要有条干净分界线,称“后项”,项里扬不干净,永远有麦粒。所以,把平时办事不利落,拖泥带水的人称作办事不折项。 这就是碾场的全过程,麦也扬干净了,明天还得晒麦子呢。
不是农民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种庄稼的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作者简介
李筱琴,男,1960年生,一位客居西安的凤翔人。热爱生活,喜爱读书、爬山和摄影和写作。
精彩悦读
责任编辑:辛 克
文字审核:李 强
征 稿 启 事
1.本平台优先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时光捡漏”,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注明转自“时光捡漏”。
2.散文、小说作品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诗歌200行以内。
3.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文章以附件形式发送。
4.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会对简历进行必要删减)。由于微信每天接受信息量大,请务必通过邮箱投递稿件,以便编辑登记备案。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
5.作者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6.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组稿编辑进行初审,经编辑讨论后,决定是否发表。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稿件一经推出,作者可自行订阅“时光捡漏”公众号查看。若自投稿日起10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7.编辑有权按照各栏目标准对稿件内容进行取舍、修改、编辑和配图。作者若对文中配图有特定要求,请投稿时将配图以附件形式一并发送。
8.“时光捡漏”微信公众平台获得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作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通过微信红包(或代缴电话费)为作者发放稿酬。为了鼓励中学生的文学爱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直接按照打赏金额的50%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
9.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返还期为7天,请作者耐心等待。
10.请投稿作者添加编辑微信领取稿费: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