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 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幅漫画,很有启发。漫画上画了两个人,分别站在山谷和山顶。山谷的人因为格局太小,所以纠结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又因为高度不够,满眼都是障壁和困惑。而那位站在山顶的人,气定神闲,飘飘欲仙,“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幅漫画其实讲的就是人生的境界问题。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仔细分辨比较,是可以察觉到,我们每个人真的是处在不同境界之中的。有的人活得务实而精明,算计着眼前的利害得失,估量着孰轻熟重,斤斤计较,琐屑而辛苦;有的人踏实而充满理想,既怀揣理想之美好,又着眼于现实之真实,锐意进取,朝气蓬勃;有的人沉陷于游戏玩乐之中,“今朝有酒今朝醉”,纵情享受,志向消沉,通宵达旦,乐此不疲;有的人钟情于低级趣味里,酗酒玩乐,卖萌耍呆,把大把的美好光阴白白地虚掷在无聊的谈笑间……
那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最高境界?人生最高的境界倒底是怎样的境界?我们普通人,又如何步入这样的境界呢?近日,拜读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特别是第八十一章的内容,对于这些问题似乎有了一点认识,现将拙识呈递诸君目下,以待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为了交流方便,现将《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摘录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文章引出三组概念——“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事实上就是给大家提出了"真假、善恶、善丑”的问题。同时,通过对三组概念辨证关系的阐述,揭示了事物的表象和事物的夲质常常不相一致的问题。譬如,当我们触及生活真实夲质的时候,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常常不是美,而是丑。反过来,当某个人或某个事物被夸上天的时候,究其本质,十有八九该人或事物一定是经过了包装粉饰,其真实本质常常会打折扣,甚只截然相反。既然真善美在一般情况下常常难以统一,那么怎样做,才能使三者有机融合,和谐统一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若使得真善美能够真正和谐统一的方法那便是效法天道,追随圣人的言行。
那么天道是什么?
“利而不害”——即让万事万物都受到好处而不遭受伤害。
这是什么?
这是一种宏伟的志向,也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睿智的眼光。
而圣人的言行是什么?
“为而不争”——即一心一意地去为民做事却不屑于与他人去争夺事件之外的东西(诸如名利等)。
这是一种怎样的行为方式?
求真务实,讷言敏行,专精于物,为众利民。
如果把二者综合起来,彻底抛弃伪诈、智巧、争夺,转而去坚守诚信,讷言,专精和利民,且胸怀宏博之大志,那么呈现于心胸的东西不正是至真、至善、至美和谐统一之美好状态吗?如果我们又能把这样的状态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坚持下去,那么,自己不就处在了一种人生之最高境界了吗?
也许,以上的感悟仅属隔靴搔痒,距离老子本意还相去甚远。但抛砖意在引玉,殷切期盼慧语拨雲,故书。
作者简介
刘文华,凤翔人,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征文多次获奖。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写作。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丨 魏晓兰
长
按
识
别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欢迎加入『时光捡漏』原创文学平台,编辑部将于9月下旬举办第三期线下读书会,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投稿邮箱:sgjltougao@sina.com
编辑微信: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