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读课标:对“倡导、提倡、建议”的思考

高子阳 第一语文 2024-01-09


一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二谈课程标准中的那些“数字”
     十多年前,我读2001、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标准中的“提倡、倡导、建议”专门写过文章并发表,旧文的内容是:

2001年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有8处用到“提倡”,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仍然是8处(还有两处“倡导”),但提倡内容有变化。2011年课程标准将原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取消,增加“提倡多读多写”“朗读要提倡自然”。原来的“提倡学生自主拟题”改为“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并将原来的“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结合”变为“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8处“提倡”如下:

1.……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2. ……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 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5.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6. 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7.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8. 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的两处倡导,内容都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什么叫提倡?提倡意思是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

什么是倡导?意思是率先提议。

什么是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指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

面对这三个名词,即提倡、倡导、建议的内容,都是鼓励大家使用、实行,并非必须使用、实行。既然是提倡、倡导、建议大家会不会用呢?

拿着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的8条提倡内容,到城市、乡村、发达、贫困等中小学实地调查看看就知道,有多少教师在使用这些“提倡”。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的8大提倡,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高效的,是学生语文素养达成不可缺少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这是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多读多写都不做还叫语文教学吗?只有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课文才算真正的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朗读必须要自然,不能矫情做作,这不是提倡的问题,那是必须做到自然。教学中做不到自然,那是教师基本功不过关。学生多做题带来了什么?如果再不强调,再不要求必须少做题,语文还是语文吗?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做题中形成吗?急功近利的多做题的语文教育肯定是不科学的,少做题,多读整本书,读好书,好读书,那是科学之策,科学手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不把其他学科结合,没有跨学科的学习思维,语文课程的这个基本特点不就彻底丧失了吗?代表性课内外作文的确要收藏,其实每位同学四个阶段的写作就是四本书,全部收藏都不成任何问题,都是应该做的!……那么多学校都没有使用,众多提倡还有多少价值呢?反复思索这8个“提倡”,哪一个都是应该坚守的。但提倡一词决定着用没有违反课程标准之规定,不用也没有违反。所以,笔者认为,“提倡”一词的继续使用,只能让好的东西继续束之高阁,标准就是标准,必须遵守。试想想,企业等标准如果使用提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好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想、教学创造的确有很多,也不可能一一列在课程标准中,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创造者。既然在标准中列出,提倡一词尽可能不要使用。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还使用“建议”也有10处,“建议”一词总觉得也不该出现在课程标准中,而建议中的内容大多属于语文教师必须做的,但因为是“建议”,相信很多老师不会吸纳。具体原因不言而喻。而读香港、台湾及日本、法国、美国等课程标准,看不到“建议”两字。

“提倡、倡导、建议”,看似是给予教师、学生自由的智慧,其实会让更多的老师放弃提倡、倡导与建议。像企业的各类标准,如果也使用建议与提倡,比如食品标准中如果有“建议不用地沟油,提倡使用有机食用油,建议过期的东西不要再流入市场”的要求,其结果注定是大多数的企业会用地沟油,会用非常便宜的转基因油,过去的东西会继续卖。标准就是标准,不能使用建议与提倡、倡导。

以上文章是2012年发表的。那《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三个词语的使用上有没有变化呢?我全文搜索,结果如下:

4处倡导,2处提倡,12处建议。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不少。也许我那时候的思考对今天的课程标准有点帮助。这也是我国课程标准史上的一大进步。

    4处倡导是:

第一处倡导,在《课程理念》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第二处倡导,也在《课程理念》中:“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第三处倡导,在“过程性评价原则”中:“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

第四倡导,在“命题规划”里:“科学设计试巻结构, 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 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2处提倡,在“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第四学段“教学提示”中的:“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的8处提倡、2处倡导,只保留了1个,即“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其余9处全部删除,当然新增加的“5处倡导与提倡”是需要我们反复研究与思考的。

12处建议,都是标题,即“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等,也就是这些标题以下的内容都是“建议”的内容。102页的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内容多在“课程实施”里,共10页纸,加上“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共11页!

细读“提倡、倡导、建议”的内容,哪个不是应该做的?

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这一内容,实质是五个“倡导”,即倡导少做题,倡导多读书,倡导好读书,倡导读好书,倡导读整本书。我国中小学语文质量一直不高,从这里能找到原因。一是我们做的题太多了(做题式语文,标准式答案语文,最终的结果是,集体性讨厌语文)。多读书、喜欢读书、读好的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本该做的事。过去学校条件不好,家庭条件不好,没有书,只学课本,多读课文,不必评说。自我国许许多多学校通过义务教育验收以来,只要是验收合格的学校,哪所学校没有书?但不得不说,多少学校的书藏在那里,学生是偶尔借一借,老师几乎不去借。为什么呢?倡导他们干,他们挺听话的,干也行,不干也行。在这种二元选择下,大家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不干。所以,集体不干,集体性地热爱让学生做题,就成为这三十多年教育的主流教育理念。假如,课程标准在这一要求上,不是倡导,教材编写肯定会当成必做事来做。因为只有一种选择,老师、学校肯定必须做了。题做了,读书时间自然就少了,没了。

思考“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是最能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老师只有抓住过程性和整体性评价,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才能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等,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因为“倡导”,导致二选一,抓什么不抓什么,结论肯定不一样。

再看“科学设计试巻结构, 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水平考试”中“命题规划”要求,这是以前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一要求,其实也指出过去学业水平测试题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少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而这样的试题,是科学设计试卷结构必须要改革的。试卷上没有,很容易导致课堂上没有。课堂上没有,试卷上没有,久而久之,就导致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没有。此处用了“倡导”一词,很容易导致命题人今年选择了出这类题,明年选择不出这类题;这个地方的命题人,年年出这类题,一些地方的命题人,从来不出这类题。这样学业考试,不仅苦了老师,当然也苦了学生。

再看看两处“提倡”。“提倡日积月累,不要贪多求快;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一次课程标准有三大块六个任务群,这两个提倡是针对“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提出的,专门在“教学提示”中提醒我们老师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就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任务群由哪些任务组成的?哪些任务最容易导致死记硬背?

第一学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的内容有:“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第二学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的内容有:“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

第三学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的内容有:“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

第四学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的内容有:“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

在日积月累上,贪多求快,有没有?当然有!比如,现在教材上三至六年级安排了“文言文”,多少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读背超过教材十倍甚至二三十倍量的“文言文”。“死记硬背”的现象是否普遍?如果一个地方的期末试卷里有“5-20分左右”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考题的,这个地方的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都会“死记硬背”的。

我们真的不能再死记硬背了。我们是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始科举考试,1905年清朝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这1300余年,没有哪个考生不经历着一年又一年的死记硬背。虽然也造就不少人才,但其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是“提倡日积月累,提倡熟读成诵……”老师自然会放弃“日积月累,熟读成诵”而选择“贪多求快”“死记硬背”。

看“11页”的诸多建议,哪一条不是应该做的?

“提倡、倡导、建议”是非常柔性的三个词。课程标准,应该是刚性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