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考古》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目录
5 湖北宜都三江墓群石家河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宜昌博物馆
20 河南开封虎丘岗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开封市祥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34 湖北随州义地岗墓群M113、M114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曾都区考古队
51 河南南阳拆迁办东汉墓M23发掘简报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57 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筑城技术的比较观察
郭荣臻
69 偃师商城遗址制陶作坊区的产品与布局结构研究
邓玲玲 陈国梁 曹慧奇 谷飞 田 苗
82 十二桥文化麻家山类型初论
吴超明
93 楚墓出土鸟架鼓研究
丁兰 蓝云飘 林语秾 朱荆
103 浅析西汉时期荆州地区的人物木俑
刘礼堂 周翠云 陈娜
112 宜昌地区大溪文化彩陶化学组成与显微分析
郁永彬 向光华 崔剑锋 肖承云
122 湖北监利出土唐宋时期漆碗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研究
吴昊 赵阳 雷琼 赵颖 董井忍
127 包山楚简中“受期”的法史学解释
胡瀚
132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海昏侯国除诏书》复原研究
张建文 曹骥
139 李济晋南汾河流域考古调查和西阴村发掘的学术目的
刘中伟
摘要
●考古发现
湖北宜都三江墓群石家河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宜昌博物馆
摘要:三江墓群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陆城街道三江村四组,包含有石家河文化遗存,战国、西晋、六朝、唐、宋、明、清时期墓葬。2021年为配合城市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宜昌博物馆,对该墓群进行了发掘。本简报主要报道发掘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遗存,包括窑、灶、灰坑、墓葬等遗迹和陶器、石器等遗物。这批材料为研究该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湖北宜都;三江墓群;石家河文化遗存
河南开封虎丘岗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开封市祥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摘要:虎丘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罗王镇王陈寨村,发现有较为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存。除了存在明确的文化层堆积外,还清理出诸多灰坑,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等遗物。虎丘岗遗址商文化遗存延续时间较长,其中二里岗时期文化因素较为单纯,年代为二里岗文化下层二期偏晚阶段到上层二期;殷墟文化时期遗存属于“安邱堌堆类型”,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二至四期。其为豫东地区分布最偏西北的商代遗址,为研究该区域夏商时期的文化面貌、商族起源与商文化东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虎丘岗遗址;豫东地区;商代;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
湖北随州义地岗墓群M113、M114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随州市博物馆
曾都区考古队
摘要:2017年6月,为配合随州市城市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义地岗墓群汉东东路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50余座。其中M113和M114为墓地一组低等级贵族夫妻合葬墓,M114墓主私名为“様”,M113为其夫人墓。两墓为研究曾国中小贵族阶层的墓葬制度、宗族世系和墓地年代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探讨曾国和江淮地区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义地岗墓群;M113和M114;曾子(孙)様;春秋中期早段;低等级贵族夫妻合葬墓
河南南阳拆迁办东汉墓M23发掘简报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摘要:2000年2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阳市拆迁办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81座。其中M23为一座大型穹窿顶砖室墓,墓葬虽经盗扰,仍出土了陶、铜、铅、铁、石等质地器物共70余件。墓葬年代为东汉中期,墓主身份较尊贵。该墓的发掘为研究汉代南阳地区的葬俗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南阳市拆迁办墓地;M23;穹窿顶砖室墓;东汉中期
●考古研究
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筑城技术的比较观察
郭荣臻
摘要:考古发现显示,中原、海岱地区史前围垣城邑皆系土城。中原地区以版筑、夯筑为主,堆筑为辅,城墙下部多挖有基槽;海岱地区则主要为堆筑,夯筑辅之,偶见版筑,城墙大都平地起建。两大文化区筑城技术特征,与所处地域环境和文化交流关联密切。土工程、版筑、基槽等文化因素代表了中国史前城垣建筑的最高技术。筑城技术的进步为龙山时代大规模筑城运动的兴起和早期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后世城市的规划和营建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中原;海岱;史前筑城技术;筑城运动;早期城市化
偃师商城遗址制陶作坊区的产品与布局结构研究
邓玲玲 陈国梁 曹慧奇 谷飞 田苗
摘要:本文以偃师商城遗址制陶作坊区的十座陶窑及与之共存的其他遗迹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遗存中发现的残次陶片的器类与数量的统计分析,讨论陶窑的主烧产品和辅烧产品。偃师商城3段和4段时,陶窑集中分布于作坊区的东侧,主烧商品为单一器类;5段时,陶窑集中分布于作坊区西侧,主烧产品转变为多种器类。陶窑以生产泥质陶器为主,主烧产品为盆、鬲和大口尊,此三者为偃师商城居民主要使用的日用陶器。制陶作坊区的规划和布局处于偃师商城城市建设的整体统筹之下,是商城东北部手工业区的组成部分。偃师商城遗址的制陶作坊为高度专业化的综合性附庸型手工业作坊,主要使用时间为4段和5段,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同时也生产葬器、高等级陶礼器等物品,以满足城内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关键词:偃师商城;制陶作坊区;陶窑;产品;结构布局
十二桥文化麻家山类型初论
吴超明
摘要:麻家山类型属于十二桥文化的地方类型,可分为连续发展的两个阶段,约为商代晚期至周初。遗迹分析表明麻家山类型应存在社会结构的等级差异,同时,伴随着的人群流动还与成都平原有一定联系。从出土器物来看,铜器与中原文明关系密切,传播路径可能自陕南经成都平原至大渡河中游地区;石器则体现出较强的区域特征,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此外,麻家山类型应为十二桥文化向西南扩张的重要据点,对于研究古蜀文明的对外交流及早期西南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十二桥文化;麻家山类型;大渡河中游青铜文化
楚墓出土鸟架鼓研究
丁兰 蓝云飘 林语秾 朱荆
摘要:楚墓出土的82件鸟架鼓存在明显的时期、区域、等级、头向方面的差异,大样本背景下,统计学Jaccard相似系数、Phi相关系数和卡方检验分析成果表明,楚墓出土的漆木器鸟架鼓、镇墓兽、木俑、飞鸟两两共出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共出比例随着墓主人身份等级升高而明显增加。结合文献我们认为楚墓鸟架鼓是文献所记“楚之衰也,作为巫音”的物化表现,其与镇墓兽、木俑、飞鸟等器物共同构成了楚地巫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楚墓;鸟架鼓;考古类型学;考古统计学;巫音
浅析西汉时期荆州地区的人物木俑
刘礼堂 周翠云 陈娜
摘要:本文在梳理和分析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将西汉时期荆州地区墓葬出土人物木俑分为避邪俑、侍从俑、乐伎俑、仪仗俑、劳作俑五大类。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期。从秦末汉初至西汉晚期,荆州地区人物木俑经历了继承、繁荣、衰落的发展历程。其随葬数量与墓主身份及墓主经济实力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西汉时期;荆州地区;人物木俑;发展规律
●科技考古
宜昌地区大溪文化彩陶化学组成与显微分析
郁永彬 向光华 崔剑锋 肖承云
摘要:大溪文化彩陶在类型和装饰风格上既显示出与屈家岭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等的联系,又显示出与川西、湖湘等周邻地区其他史前文化的联系,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化学组成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揭示了宜昌地区大溪文化中堡岛、杨家湾和关庙山遗址彩陶的技术特征,指出其彩陶制作可能是聚落间的普遍产业,宜昌地区大溪文化彩陶由多个作坊制作,同一作坊生产的彩陶可能供多个聚落使用。对深化认识宜昌地区大溪文化内部互联互通、延续发展的机制,以及长江中游新石器文明演进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溪文化;彩陶;中堡岛遗址;杨家湾遗址;关庙山遗址
湖北监利出土唐宋时期漆碗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研究
吴昊 赵阳 雷琼 赵颖 董井忍
摘要:本文采用显微剖面分析、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探伤及显微切片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湖北监利出土的一件唐宋时期四叶海棠花瓣状圆漆碗的制作材料及工艺。结果表明,该漆碗经过制胎、批灰、髹底漆以及髹面漆制作而成,其胎骨材料为杉木属,胎骨制作工艺为圈叠制胎技法,灰地层以中国大漆和干性油作为胶结材料,并以动物骨灰作为填料,髹漆层为中国大漆并添加干性油作为髹漆辅料,漆膜髹漆工艺为唐宋时期流行的“一色髹”。
关键词:漆碗;漆膜;制作工艺
●古文字研究
包山楚简中“受期”的法史学解释
胡瀚
摘要:从法史学的角度而言,包山楚简中的“受期”简可理解为左尹官署向下级官吏或诉讼参与人下达的,命令其在指定日期或期限内完成一定的诉讼类行为,否则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司法文书。
关键词:包山楚简;受期;左尹;诉讼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海昏侯国除诏书》复原研究
张建文 曹骥
摘要:根据文本结构和内容,本文对南昌海昏侯刘贺墓所出《海昏侯国除诏书》做了进一步梳理和复原探讨。《海昏侯国除诏书》文本结构较复杂,由正文、附件和下行之文组成,正文由奏和诏书本文构成。作为记录西汉海昏侯国被除国史事的直接材料,其内容丰富,从礼制和政事两方面论证刘贺无德且至死不悔改,阐述海昏侯国被除国的正当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海昏侯国;刘贺;诏书
●考古学史
李济晋南汾河流域考古调查和西阴村发掘的学术目的
刘中伟
摘要:李济汾河流域考古调查,是以文献记载的晋南是夏王朝初创时期的王都为线索的,其学术目的是为从考古学上重建夏商历史寻找证据并探究中国文化的源头。调查过程中,与夏有关的遗存是工作重点,而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是意外发现。李济发掘西阴村前后,仰韶文化被认为是与小屯文化前后相接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与小屯文化的关系、仰韶文化的年代和仰韶是否为夏的问题,是当时考古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李济;汾河流域考古调查;西阴村发掘;学术目的
联系我们
《江汉考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
双月刊
创刊于1980年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
2022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主 编:方勤
编辑部主任:陈丽新
编 辑:许静思 段姝杉 高一致 马志亮 唐斑
发 行:李鹤飞
英文翻译:李涛
英文审校:郑威
编辑部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
邮政编码:430077
编辑部电话:027-86793389
电子信箱:jhkg2728@sina.com.cn
责编:江小瑗
审核:方 勤
陈丽新
——版权声明——
江汉考古(微信号:hbjhkg)发表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江汉考古”版权信息。诚挚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