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多是拖出来的,有这5大症状,趁早就医!
乳腺癌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稳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名。
可能会引发乳腺癌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饮酒、抽烟、内分泌失调等。但值得庆幸的是,乳腺癌并不是不能治愈的癌症,只要能及早发现、治疗,大多数时候是能够恢复健康的。
今天,xiaowang老师来和大家聊一聊乳腺癌。
1
出现这5个症状,要小心了!
为了能及时对乳腺癌做出反应,要对乳腺癌的症状表现有所了解,清楚了它的表现,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治疗。
1.乳腺肿块
在众多乳腺癌患者中,约有80%的女性,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在无意间发现胸部有乳腺肿块的现象出现,出于担心才去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有乳腺癌几率的。
所以对于女性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自己的乳腺有单个的肿块出现,并且质地坚硬、虽然边缘不规则,但按压没有痛感时,就要注意了,要小心乳腺癌。
2.皮肤橘皮样改变
当乳腺癌来临时,人体的胸部皮肤会出现很多明显的体征变化,主要是因为肿瘤侵犯了周围的组织,导致皮肤凹陷的情况出现。
等到癌细胞将淋巴管堵塞时,胸部的皮肤更会出现橘皮样的改变,即就像橘子皮一样,出现很多小点状的凹陷。
3.乳头会有溢液
女性如果在不是妊娠期的时间或是停止哺乳半年以上,还有乳汁流出来,就要往乳腺癌上面考虑了,这个时候最好到医院进行全面性的检查,重视起来。
4.乳头和乳晕会有异常
如果乳腺癌位于或接近乳头的深处,就会引起乳头回缩,如果离的较远,就有可能出现抬高或回缩情况,还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或糜烂等,不要小看这些症状表现,都有可能是乳腺癌的症状。
5.腋窝淋巴结肿大
基本上三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都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而且会随着病情的发展慢慢融合起来,到了晚期的时候,就会在锁骨和对侧腋窝部位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2
你是乳腺癌高危人群吗?
乳腺癌的患病人群中,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特征,你就能更好地判断自己的风险状况。
哪些人容易患乳腺癌?如果你具备以下这些特点,那一定要注意了。
1.具有乳腺癌的家族史者
如有一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的危险性增加1.5~3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率将增加7倍。发病的年龄越轻,亲属中患乳腺癌的危险越大。
2.患有乳腺疾病或良性肿瘤者
患增生性病变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性增高,尤以伴有小叶或导管不典型增生者为甚。有乳腺纤维腺瘤或乳腺导管内单发或多发性乳头状瘤病史的女性较正常人患乳腺癌的机会也增加。
3.月经初期提早、绝经延迟的女性
月经初期年龄提早(小于12岁)、绝经年龄延迟的女性(大于55岁),由于乳腺组织受体内雌激素作用时间长,发生乳腺癌机会增多。
4.肥胖女性
较长期高脂肪、高蛋白质膳食史而致肥胖的女性,尤其是在老年女性中,体重增加可使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升高。
5.年龄超过40岁仍未婚、未育、未哺乳的女性
此外,平时精神压力大、爱生气、脾气不好的女性,反复做人工流产的女性,以及长期接受X线照射的女性也属于高危人群之列。
3
从小事做起,远离乳腺癌
第一、不要随意的生气
人一旦生气,情绪会变得很糟糕,这会抑制卵巢排卵,体内的孕酮也会跟着下降,相对地,雌激素就会随之增加,后果便是导致乳腺增生,甚至癌变。
第二、不要经常熬夜
在生活中,乳腺癌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年轻职场女性也容易出现乳腺癌。特别是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概率可能更高一点。
主要是经常熬夜,非常容易导致身体的褪黑素水平开始下降,会降低对于癌变的抗击能力,随后会因为褪黑素分泌不足,引起乳腺癌的发生。
第三、做好乳腺癌筛查
做好筛查是预防乳腺癌的关键。乳腺癌如何筛查呢?目前乳腺癌筛查手段有两种手段。
1.乳腺自我检查,绝经前女性应建议选择月经来潮后7-10天进行自我检查。
但是这种自我检查尚不科学,很容易错诊或漏诊,不能提高预防率和降低死亡率。
2.乳腺钼靶检查,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一般用于40岁以上女性筛查乳腺癌。
但是乳腺钼靶检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具有射线辐射,因此该项检查不能频繁进行。
xiaowang老师建议:
年龄在20-40岁的女性,应于每月例假过后一周内做一次乳房自检;每隔2年,由专业医师做一次临床检查或乳房摄影。
年龄在40-49岁间的女性,除每月定期做乳房自检外,每年做一次专业性的乳房检查比较好。
50~74岁的女性建议每年1次乳腺钼靶筛查。
75岁以上,身体各项机能减退,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建议,倾向于不常规筛查。
乳腺癌虽然发病率高,但病死率却逐年下降,是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癌症。只要做好筛查工作,就不容易有生命危险。
最后一个小小知识~
乳腺癌可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会得乳腺癌。目前男性乳腺癌发病率约为 1/20 万,占全部乳腺癌症患者的 1% 。
很多男性直到乳腺癌晚期,感到疼痛才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这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男性一旦发现自己乳房有肿块或出现乳房肥大,也要及时就医哦!
随手转发,让我们一起关爱妈妈健康,呵护宝宝成长.
图文源于网络,精编整理公益分享,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关注下面公众号
了解更多母婴知识
长按二维码关注↑↑↑
热门文章推荐 ↓
2岁男童凌晨发烧身亡,只因爸爸一个动作!医生痛心:这种错误很多家长还在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