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鼓吹战争是不知道战争的残酷

景来律师 2022-03-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牛皮明明 Author 诗人牛皮明明


景来律师导读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希望大家能够和我一起为另一块土地上的人们祈祷,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作为平民,他们正在经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一切,他们是这场可耻的战争的受害者。(Jlls)


声明:景来律师对推文的导读设定及标题修定拥有权利。转载推文时需标明转自景来律师公众号,否则为侵权。 


(关注本号:当事人可以免费咨询法律问题;

法律人有益加强交流,共襄民主法治...)




关于战争,我最早是看小说《西线无战事》,他的作者是雷克马,一战爆发时,他还是一个18岁狂热的中学生。一战前,他终于等到有机会上战场了,他热血满满。
 
可上了战场之后,他五次负伤,几乎丧命。他后来回忆战场,真实的战场很残酷:
 
两只脚被砸碎的士兵在奔跑,一个士兵的肠子从肚子里滑出来,他捧在手上;很多人没有嘴巴、没有下巴、没有脸庞;有个人用牙齿咬住自己一只胳臂上的动脉两个小时,以免自己因出血过多而死去。
 
有一段文字,更让人惊心动魄:
 
一次侦察机滑行过来,有两个卫生兵被炸得稀巴烂,有人说可以用调羹把它们从战壕墙上刮下来,埋葬在饭盒里。”

书中“埋葬在饭盒里”这一段话我以为是全书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文字,战争的残酷以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来表现,非身临其境者不能道及。每次看《西线无战事》,我的心都会被这样的场景炮弹一样地击中。
 
同样曾经为战争激情一刻的还有大作家茨威格。
 
三天前,是作家茨威格去世80周年。这个一生写作很多优秀作品的作家,却再也等不及二战结束的号角,在二战即将结束的前三年,他和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61岁。
 
去世之前。茨威格写下这样的遗言:
 
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自我毁灭,从此之后,我更愿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对于年过六旬的人再度开始是需要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
 
我向我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为茨威格觉得遗憾,如果再挺一挺,或许就能挺到他眼中的旭日东升。因为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马上就要打了,世界很快就会重新从战争中站起来,再挺一挺,再挺一挺,就一定能熬到旭日东升的。
 
可是茨威格等不急了。
 
一直以来,我都为这个我喜欢的作家感到遗憾。
 
而如今,再去思考茨威格的人生,我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我没有经历战争,没有经历过精神故乡的崩溃,我还不明白精神故乡失去对一个善良的人巨大摧残。而对于一个经历过两次世界战争的人来说,见过满目疮痍的世界的人来说,即便战争结束,我想他还是会以自杀结束生命。如果我处在二战之中,大概我也会像他一样选择。
 
因为当一个人眼巴巴地看着昨日美好的世界一砖一瓦掉落下来时,那种抽丝般绝望,已不是生命所能承受。届时,死亡已不再是痛苦的方式,而是解脱的方式。
 
可如果你翻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概你永远也想不到即便一生反战的茨威格,曾经也有为战争“激情一刻”的时候。
 
1913年之前的欧洲人,人们跳舞、唱歌,在报纸上发表诗歌,谈着恋爱。看福尔摩斯在贝克街叼着烟斗推理。大诗人里尔克,忙着给世界的公主们、少女们贵妇们写信、他有一封信准时会寄到维也纳的佛洛依德家里,因为那个家里,信可以准确无误地转给莎乐美。在维也纳,有人排着队拿着100克朗拜访佛洛依德,只为解昨夜一梦。
 
那是欧洲最好的时代,人们平庸而幸福,生活过得很世俗。那是写《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吃一个蛋糕,都可以写几十页小说的时代。
 
那个时候,人们很自由,人们可以穿越运河,坐着火车前往世界各地。如果你不能想象当时的生活,那你可以想想2020年之前世界的样子,大概嘴上还能嚼出一丝幸福的甜味。
 
然而在1914年,历史加快速度了。
 
德国青年上街了,英国的青年也上街了,战争宣布的时候。
在巴黎,人群也在欢呼,说要在叶落之前胜利凯旋。
在柏林,德国人也欢呼了起来,说我们要战败他们。
在伦敦,在莫斯科,在布鲁塞尔,年轻人,亢奋地都要上战场,在英国,有孩子为了上战场,甚至把自己的年龄都改了。
 
在茨威格生活的维也纳,到处都是旗帜,狂喜的人们一直庆祝到了深夜。33岁的茨威格也心醉神迷加入了庆祝的人们,他欢呼雀跃地走向街道,他在文章中写道:
 
那一刻我充满了激情。
 
激情过后,很快,他就选择了反战。
 
然而,战争结束后,人们统计,为了这场“激情”,各交战国动员了7400万人走上前线,1000万人阵亡、2000万人受伤、500万人失踪。
 
战争留下了什么,什么也不曾留下。只留下普通人的尸骨累累,留在肮脏不堪的战场上,他们再也回不去家乡,他们再也见不到妈妈。
 

如果茨威格回想起自己写下“激情”二字时,我想他一定感到羞愧。因为当时他还只是一个不懂战争的年轻人,他被民族主义裹挟到面目全非。
 
可是25年后,另外一场更加可怕的战争又来了。只是这一次,战争来得更加迅猛,更加残忍,战争的发动者更富有野心。
 
只是这一次,见过战争的人们,比第一次,理性多了。但是人们依然毫无办法,没有选择,只能做大人物手里的棋子,躲无可躲、避无可避地卷进战争。而这一次战争来的远比第一次残酷,除了伴随战争以外,还有种族清洗。
 
欧洲亚洲,从大西洋太平洋,先后有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7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
 
最终,茨威格眼里昨日那个诗意的世界崩塌了
多少年轻人在战场上还没有来得及拿起枪就灰灰湮灭
多少生灵还在睡梦中就化为灰烬
多少个家园还没来及种上花草就成为废墟
多少个母亲还来不及呼喊就失去了孩子
多少个女人还来及回信就失去了丈夫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茨威格的命运似乎早已定格。当希特勒上台实行犹太种族清洗那一刻起,作为犹太人的茨威格,加之敏感的作家性格,就在精神上被希特勒谋杀了。他痛苦、绝望、眼巴巴地看着美好的世界,变成一堆废墟,过去建立的秩序,也通通失效,一张张美好愿望的合约,全部变成废纸。
 
作为作家,他能拥有的只有逃亡,只能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先是在德国,英国,然后流亡到阿尔贝斯山下,最后流亡到了大洋彼岸的巴西。
 
茨威格一生都是反战的,他控诉战争,厌恶战争,他写下《象棋的故事》,讲述战争对人精神世界的摧残,他发表了剧本《耶雷米亚》,讲述战争对人的奴役。甚至还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他称赞罗曼罗兰的道德力量,袭击欧洲的世界风暴也不能动摇这个建筑物。
 
他从“激情”的一刻,到反战的作家,再到绝望的作家,在异国他乡以自杀作为自己生命的挽歌。
 
人们也许不禁要问,是什么摧毁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作家?我想一定是战争!从“激情”的一刻,到坚定的反战勇士,再到绝望的自杀者,一切,都是因战争带来的摧残,是战争改变了一个人,摧毁了一个人。
 
和他一起被摧毁的还有无数个士兵,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妈妈。战争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坟场,战争把孩子变成了孤儿,战争把女性变成了寡妇,战争把士兵变成了不能自理的残疾人。
 
关于那两场大战,也许当时的人们都能给出各种战争的理由,而几十年后,却未必能够给予足够的分析。

但是整个世界却不知道从何开始,就变成了满目疮痍了,变成了遍地废墟了,变成了尸体满地了。以前信仰的艺术,都变成了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自残了。都变成了保罗策兰的“黑色的牛奶,我们喝。”的压抑了;都变成了艾略特的:“伦敦桥塌了,伦敦桥塌了,去年,你种在花园里的尸体花芽了吗?的荒诞了。就连华沙一个美好的城市,也最终变成了作曲家勋伯格的《华沙最后一个幸存者》的绝望和恐惧了。
 
人们不禁反思,整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到处都是杀戮,都是清洗,都是战争,都是掠夺,人怎么就变成兽了。我们普通人,最后只能站着被杀戮,被清洗,只能绝望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肉身分离。
 
二战之后,人们不禁反思,人类究竟何去何从?

人们为了恢复以前的秩序,整个世界都开始反思,这种反思最大的结果就是厌战和反战,对战争的理性思考。雷克马的《西线无战事》在讲述这些厌战,斯皮克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在讲述厌战,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也在讲述厌战。二战之后,几乎无一例外,每个作家都会以二战为母题,创作艺术作品,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告诉人们战争的残忍。
 
人们用了很多年,才终于把那个满目疮痍的世界重整起来,把和平、发展、开放当成主题,而不是把掠夺、奴役、征服、屠戮、狂热当成主题。这是多么伟大的共识。为了这一点点共识,一点点美好,人类差不多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达成的。要知道,这一点点的美好,都是靠无数个普通人的尸骨堆积出来的。要知道,我们有幸生活在没有战争的世界里是何其的幸运。
 
我有一段时间,很长时间我不敢读战争史。

因为战争史上,每一页都在死人,每一个字里,都在死人。每一页里,都能听见哭声,每一字都能看见屠杀,每一个字,都能看见妈妈的绝望。
 

我想这应该是每个人面对战争的第一意识,是下意识,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幻想自己也是大国,站在侵略者的角度上去表达战争,鼓吹战争,渴望战争。我到现在也想不通,这个世界难道唯一应该打的战争不应该是反侵略战争吗?难道我们那么心甘情愿地“埋在饭盒里”吗?

如果你问我的战争观,我的战争观就是反战。
 
“反战”是战争不容置疑最高价值,反战一是反对,二是反思,三是反抗。因为反对战争,所以拒绝与发动侵略战争者合作;因为反思战争,所以警惕战争狂热死灰复燃;因为反抗战争,所以努力保卫文明。
 
如果昨日的世界,在我们有生之年,真的会就此倒塌,我也希望这样的倒塌可以慢一些,可以柔软一些,可以少一些无辜者的生命作为代价。
 


因为过去那个包容的世界,真的很稀少,正因为稀少,才值得我们一代人,用生命守护。


(关注本号:当事人可以免费咨询法律问题;

法律人有益加强交流,共襄民主法治...)


更多推荐

无数国人不计较公平,只计较自己是否受益

外卖小哥究竟有没有“单位”?

浅析期权二叉树定价模型

“揭黑”医生张煜就开除发声:我无路可走,为什么会这样?

重要收藏 | 最高法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全文)

重要收藏 | 最高法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1批)

已被逮捕的被告人,能否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离婚协议》必须明确的7个问题!(附完美范本)

最高检内刊:中国体坛高层触目惊心的腐败

《律师办理遗嘱见证业务操作指引(试行)》

最高法院:补缴社保不受2年时效限制

祖先遭遇的厄运,真实地遗传在一代代后人的身体里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点我,你会慢慢爱上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