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天争命 | 最后80天,高考如何提高100分?(真实经验,实践检验)

请戳右边关注→ 识荆 2022-03-19

关注识荆,用知识改变阶层


阅读提示

全文共6966字,阅读完约20分钟,20分钟的干货,没理由不读完。



今天是高考倒计时80天,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提分策略,作者曾在高考那年,不借助学校体系的情况下,在最后80天,将高考成绩提高了100分。这不是一篇鸡汤文,也不是一篇小说,是一个亲身经历的实践产物。个人的案例未必具有可推广性,但是背后的思想是普适的,并且,文中提到的方式从未像今天一样,适合目前“战疫”情况下,云备考的高三学生做最后的冲刺。我毕业于一所四线城市的重点高中,这是一所偶尔倾举校之力能培养出几个状元,大多数情况下跟其他县区的兄弟院校争输赢的学校,是“比上不足、比同辈打平,比下有余”的典型。那时候还是文理分科的年代,我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并不荣幸地数学、物理、化学全不及格过,在偶尔放飞自我情况下语文也挂过科,通过一门门课的补习,终于逐渐让各理科的成绩爬上了及格线。高三那年,我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普通班级的中流水平,偶尔还能因为考试排名进步五十名拿个年级的学习进步奖,并在下一次跌回去,下下次再拿进步奖,像极了这几天的A股。那时,我清晰地意识到,我高考发挥得再好,无非堪堪能够就读一个一本线出头的学校,运气好的话,可以去省属师范大学——在我高一的时候,我们高中的老师招聘,就已经要这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以上了。那么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在高考运气好的情况下,去师范读个大学,再读研究生,再回高中教书——那时候我已经明确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学理科,也没有识荆,因此压根没想过什么走程序员的道路——花七年,回高中,呆一辈子;第二条,复读,多呆一年,永远离开这个地方。我对高中老师充满敬意,也觉得老师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之一。但在当时,高三的我并不想当一名高中老师,尤其是不想当自己高中的高中老师。因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路。但我还是如期参加了第一次高考,那一年我考了511,一本线是501。高四那一年,我过得极其苦闷,最主要的原因是,复读了成绩也上不去。那时候流行周小测和模拟考,那时候我们在考前大概两个多月会进行一次省级模拟考,在一个多月前再进行一次市级模拟考,分别称省质检和市质检。周小测时我的成绩低到我自己都忘了,省质检时,我考了525分,我寻思着,多听了两百多天课,也就提升了14分,再多听两个月课,最多我不过再提4分吧,那全无意义。于是我就回家了,那时候,我记得很清楚,高考倒计时是80天。我一边跟父母说,班主任讲到了这个时间段,我有基础可以回家自学了,一边跟班主任说,父母讲到了这个时间段,我有基础可以回家自学了。感谢班主任的通融,我的计划得以被允许。最后80天里,我没有做过一张学校发的卷子,两百多张卷子只是放在床边,我唯一参详的是省质检的全省高分作文。另外,我买了我觉得全部需要的课外教辅,再加上之前去年高考后,已经毕业的同学出于革命友谊留赠我的箱教辅材料,供我选取这些资料中,自己认为有用的部分,进行复习。买来的资料堆满了书桌左右,又放在床边一摞摞围了一圈,导致我下床脚都要伸得长一些,以免踢倒书堆。就这样,我度过了80天。最后高考成绩出来,619分,全班第,相比去年,高了108分。虽然不高,但我很开心,因为仅就我自己而言,如果当初留在学校,我一定取得不了这个成绩,我做对了。首先声明,我并不是呼吁高中生撇开学校的一套体系回家自学,虽然实际上,现在大部分高中生确实在家里自学。而是希望透过自己的经历,更能窥见高考和高中教育的本质,让考生在最后的八十天里事半功倍。冲击高分需要方法和实力。真正的高手,比如那些能考650分以上的人,一定是两者都达到了顶峰,而对于像我这样智力和勤奋程度都一般的普通人,在两者都还存在较大不足的时候,仅仅通过方法的改进,也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考试分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把原因归结为“教学双轨制”。这是一个模仿过来的词。“教”是指学校、教师,“学”是指学生、家长。“教”和“学”的利益虽然不是截然对立,却也并不完全统一,当目标产生分歧时,行为的逻辑也就有了异化,在不同的出发点下,对于高考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因此,这种“教”和“学”的利益不统一、存在两种目的导向的情况,我称之为“教学双规制”。先讨论“学”。学生上高中的目的,虽然自己希望的理想情况是,度过美好的高中青春生活、完成人生和知识上的成长、考上好大学。但毋须讳言,在关键时候,考上好大学才是最重要的目的,甚至在很多不加掩饰的家长看来,是唯一目的,这一点也为大部分高中生所接受。因此可以说,没有太大的目标冲突,在“学”这一方,不管情不情愿,学生和家长的最终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再讨论“教”。“教”的目的和利益,从高中诞生之初,就并不仅仅是为了将考生送到大学而服务的。高中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承担教育链的完备,上承初中,下启大学,让人才培养的链条不至于断裂,最终目的是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维系社会稳定。一群正处于人生最冲动、迷茫、对社会和自我认识并不足够充分的青少年,需要社会上有足够数目的高中,去履行照管和教育他们的功能。这两种原因未必以不同的学校作为划分,任何一所学校,不管师资生源如何,都必然同时存在这两种最基础的功能,我将其称之为高中的生存原因——如果不是因为这两种原因的存在,未必要通过高中这种形式,去解决青少年人生中的三年,高中也就没有非存在不可的必要。实际上,国外早就对高中教育做出了改革。但是我国处于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正是社会转型期,目前高中的设置仍是最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存在。说了这么多,关高考什么事呢?关系太大了。在中国,由于担负的社会职能,大部分的公立高中,更看重的是后一个生存原因。所以会有社团活动和运动会,所以还要在高一高二象征性地开设美术课和音乐课,这也就是为什么高一高二,要按照学校的规定,上那么多本高考根本不考的选修课本。我不是说素质教育不重要,实际上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再重要不过。但是,真的有学生在音乐课和美术课学到了什么吗,如果素质教育那么重要,为什么上述活动到了高三就不见踪影了?因为在高三的时候,高考更重要,对于高三的学生,“教”的目的从第二个生存原因,转向了第一个。只有少数高中,由于得到了地方支持,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这一点,始终是以第一个生存原因为立校之本,最为著名的当然是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至于其他高中,往往是在高一高二以第二个生存原因为主,到了高三,猛然转型到以高考为主。但是猛然转型,总会不太成功。高三的教学中,仍然残留着大量第一个生存原因的痕迹,更多地是为了高中按部就班地满足上级的指导要求,以稳定维持自己的运转,无失误地完成当年的进度安排,而不是为了考生高考考高分。例如,大部分高中,在高三都会有数轮复习。即使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实际上只能完成最多一轮复习,也仍然要将原本浑然一体的备考过程强行割裂成三轮,并且按照校历来划分备考进度。学校里的进度是由教研组根据校历进行划分,并下发到各个班级,让各老师执行的。比如校历里面会出现,校运会前教到哪本教材第几章第几单元,国庆前月考,月考后两天讲评试卷。然而备考是应该以高考为主,而不是以学校上课的校历为主,这种主体错误也是教学安排中不顾学生感受的一个部分。高考所谓的三轮复习,根本不可能完整地过完,大家都公认全面的复习实际上只有第一轮。如果第一轮复习没跟上,后面两轮复习不可能把第一轮遗漏的部分补上,只会出现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继续跟不上的情况。既然学生的精力连一轮复习都没办法完成,那么强行设置三轮复习的意义何在?每轮复习还发厚厚一本教材,基本没有学生可以在一年之内把那么多本一轮复习用书给扎实掌握。所谓的扎实掌握是指,过七遍,这是科学结论中,实现记忆的基本要求。只停留在一两遍的重复,其结果将是大概率的遗忘。如果我们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准备一轮复习,最后却注定会遗忘,那么这轮复习跟没有复习就没太大区别,这就好比25分和55分的基础都是不及格,因为在高考卷子上没办法把正确答案写出来,那么25分和55分的基础,最终都等于0分的分数。并且,现在高中的复习模式仍然是博弈式教学,而不是合作式教学。对于教辅,很多时候仍然是学生用书没有答案,或者有答案而无解析,买一个班的学生用书,送一本带各题详细解析的教师用书,老师先看懂教师用书上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再二手转述给学生。学生因为没有解析,做完题目后没办法自己理解和思考,只能眼巴巴地等待老师讲评,而这中间往往有一两天的间隔,如果遇上周末时间就更长,本来就不会做的题,过了两三天等到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往往已经遗忘了当初做的是什么。上述的现象都是“教”与“学”的价值博弈,是高中第二个生存原因的体现“教”方为了保持和凸显自己存在的价值,放弃了让学生选择更为高效的备考方式。只要自己会做,并且跟学生讲了一遍,如果讲了题学生还不会,那就是学生没有上心。实际上,如果只讲过一遍学生就会,那只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先错尽量多的题目,再填鸭式地把这些错题都讲一遍,考试就不再是考学生谁会学,而是比哪个学校讲得更多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误区是无意识的盲从和蛮干。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挫折不可能怀疑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往往只会怀疑自己。更有很多学生觉得学校的教学方式既然难以跟上,课上不足课后补,索性把书店的所有带答案解析的模拟题套卷买回来,埋头苦读,但是却没想到,模拟题和套卷的方向也是错的。这就涉及高考的命题设置。高考试卷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成全国各省的高中教师和大学教授命题,其中以大学教授为主,而阅卷是由高校教师,博士,硕士和中学教师组成。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组人员中,中学教师的占比都是最小的。这意味着,这两组人员是备考过程中我们唯一需要了解、揣摩并尊重其意见的人士,除此之外,改为全国卷后,除了阅卷部分会由本省的部分老师参与,命题部分,与本省高中的关系就不大了。哪些大学教师和高中老师可以成为命题人?首先,需要在行业内做到非常优秀。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副高级职称以上,也就是副教授和教授。而高中老师一般是要长期教学或研究经验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其次,他们还需要是非高三任课教师,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有自己的侧重和偏好,这种偏好会体现在他的命题中。最后,要成为命题人,还要求他们不能曾经从事过参加高考补习、辅导、讲座、编写教辅资料等工作,所有受邀的老师,都会签署保密协议,不得透露自己曾经参与高考命题的经历。因此即使是当地的师范附中,省会城市、或者本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的模范中学,这类地域性名校的高中名师,即使是该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即使常年奋斗在高考一线,他们对高考命题的意见和论断,其权威性也基本为零,因为他们基本不可能对高考命题产生任何影响。实际上,他们越是学科带头人,越多参加高考辅导和讲座,越是所谓高考的一线名师,他们就越不可能被邀请命题。改为全国卷以后,尤其如此。除非是清华北大北师大等一流名校毕业,仍跟学术界保持着一定联系的高中教师,其余大部分高中教师,对于高考命题,只有政策解读的能力,而没有左右方向的资格。因此,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听信所在学校老师的话,而老师听该年级学科教研组的话,学科教研组参考省会名校所谓名师专家的话,不得不说是未必合理的,因为所有这些对象,都不具有高考的权威性。而除学生之外的所有角色,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为高中的第二个生存原因服务。这就引发了教辅教材的错位,各个高中使用的教材情况和书店卖的教辅情况,大部分都是本省的老师编写的,甚至有很多个牌子十年不变,服务了两代人。既然全国卷后,本省的地区性名校对高考命题几乎已经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即使以水平来说,本地的名师也不会比全国范围的名师水平更高,那为什么我们还用一些本地区老师编写的教材,而不用全国通用的教材?答案无非是产业需要。五月份以后,所有热销的联考卷、预测卷、押题卷都会被源源不断地送去命题组对比和去重,如果被押到题目,那就是高考命题组的失败。试图以出版社联系的所谓名校名师命制的一顿外卖价格一本的押题密卷,去挑战拥有全国最顶级阵容的命题阵容、付出最昂贵命题成本的高考试卷,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进一步的,平常的学习评价标准,即各种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即使是省质检和市质检,试卷的命题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要么是照抄省会城市的名校名师命题,要么是套用书店里面卖的套卷,要么是从网上找题目,而所有这些题目,也不具有命题的权威性。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把高考涉及的所有内容,想象成一个面积有限的湖,高考就是在没有船也没有桥的情况下,要想方设法到湖的对岸去。那么,我将备考模式分为结冰式渡湖打桩式渡湖两种类型。现有的高中教学通行的是结冰式渡湖。大部分学校的备考,就像想办法在湖面上结上一层可以走人的冰,试图无死角、无区别地将整个湖面结上坚冰,三轮复习就好像结了三层冰。复习完之后,看上去整个湖面都结满了冰,无论从哪个角度走上冰面都没问题。这是一种层次平铺的备考方法,提倡的是全面复习,全面防御,耗时长而基础弱,实际上这种备考方式在很多时候只是追求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哪里都不扎实。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年的时间里,如果追求全面防御,最多只能不完善地进行三轮,结果往往是无论一脚从哪里踩下去,都会掉入水里。全面防御完全不讲究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说自话型的备考方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高考怎么考,我自岿然不动,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相当轻敌的做法。事实上,全面防御只适用于自己比对手强大得多,可以无视对手的具体做法的情况下。而高考的命题老师的水平远远高于高中生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采用不分重点的全面防御战略,无疑相当危险。而打桩式渡湖则不试图覆盖到整个湖面,而是提前规划好一条乃至少数几条的渡河路线,提前预判好有限的落脚点,在最有可能的几个落脚点上,深深地扎实地打下桥桩,是一种垂直深入的有限复习、有限防御的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完成对分数的提升。这也是我提倡,并亲身采用的方法。那么,桥桩应该往哪里打?有限的时间里应该以什么为重点复习的对象?数理统计中有一条由样本推测总体的著名的估计定理,叫最大似然估计法。简单地说,就是“真实总体应是包含最多被抽样本的总体”。现存已知的被我们获得的材料叫做样本,未知的、我们试图通过估计去进行了解的内容,就是总体。如果把高考中所有可能出现在考卷上的题目看作总体的话,已经考过的高考题就是样本。根据最大似然估计法的原则,我们在备考中最该重视,或者说唯一应该重视的材料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高考真题。真题是复习最为重要的标准,甚至是复习的唯一标准。第一层是本省所考的全国卷,第二层其他省份考的全国卷,最后是全国其他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真题,重要性依次递减。以高考真题为复习最重要的材料这种复习的策略,需要对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具有清醒的认识,也需要正确的方法。选择就是放弃,选择一方面是从众多备选项中选取一个选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放弃了更多不被选择的选项,如果我们选择了真题,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之下,我们就需要大批量,甚至是彻底全面地放弃非真题的材料。学生可能会觉得可惜,觉得自己花费了那么大努力,才考上高中,得以享受到学校和老师为他安排的,同学们也都在使用的一整套备考方式和材料,一种极大的不安感油然而生,会觉得不做教辅是对教辅的浪费,不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进度方式来,是对上学时间和自己交的学费的浪费。这就需要对选择的价值做一个正确的排序。在我看来,注意力的价值是要大于时间的,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时间中,只有有限的一部分时间能够集中注意力,用到正确的方向上,从而获得提升。因此对注意力的浪费比对时间的浪费更为可惜,更不要说为了上学买教材花费的一点金钱。因此,正确地做法是应该节约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不要浪费在无关的,为学校第二个生存原因服务的习题和教材之上。最后,最不应该被作为备考方式的决定因素的,就是从众带来的虚假安全感。这里有一个数理统计的重要定律,中心极限定律,说的是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样本之和的标准化会近似服从标准分布。也就是如果采用相同的方法,大约68.2%的人都只能取得平均分上下的分数,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考上高分。通俗地说,如果采用大多数人的方法,只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结果,以全国的现状来看,68.2%,大约处于二类本科到三类本科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三本。要得到超出大众的成绩,在天赋和努力都与大众相去不远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与大众不同的备考方法。在当今的云备考情况下,考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和必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积极作为,去应对不利的备考环境,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回归真题,而不是漫天撒网;重点突破,而不是面面俱到;清醒而不是麻木,勇敢而不是盲从。还有80天,能改变的东西还很多。
祝你们好运。



往期精选

总结篇丨计算机【最全干货,建议收藏】十七八岁,最重要的是什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干货,转需,内含原文福利】

最后,如果你对本期介绍的高考策略有什么问题或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并解答~


初见识荆,烦请关注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