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篇丨公共管理:领导人对口专业?
关注识荆,用知识改变阶层
写在前面
现实世界永远是先行者,而学科,仅仅是现实世界中,履行教育和科研职能的小小一隅——高等院校中,一种影响力相当有限的,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和研究的后来产物。
在以往的认知里,同学们习惯于把所学的专业在现实世界找到对应的领域,并将其作为该专业毕业后的“对口”就业方向。这种简单的强挂钩的思维方式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有学科,后有现实世界,学科对现实世界存在主导权,现实世界在学科的指导和规范下发展。
遗憾的是,这个前提并不成立。借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思维逻辑就好比人们观察鸟的飞行运动,将自己的总结归纳写成了一本《鸟类飞行运动学原理》,并试图用这本教材去教鸟怎么飞行一样。
现实世界永远是先行者,而学科,仅仅是现实世界中,履行教育和科研职能的小小一隅——高等院校中,一种影响力相当有限的,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和研究的后来产物。
在人文社会科学,这种产物对现实的影响很大程度存在于“名教”上——举个相当粗俗的例子,一群炒股的人会自称股民、韭菜,但永远没有权力自称大师,因为决定谁可以称得上“大师”的权力不在他们手里,而在学术界手里。
同时,一旦业界的东西被纳入了学术界的研究范围,我们称之为“学术化”,例如,股民们炒股的技巧一旦被金融学家们作为研究的对象,那么现实世界就获得了“名教”上的合法化,从此股民可以不用自称韭菜,而称呼自己为“行为金融学的实践者与有效市场假说的反对者”,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学家们炒股的平均水平,可以如他们的学术水平一样,大幅地超过普通人的平均水平。
这个例子只是试图说明,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现实世界和学术世界并不是重合的,事实上,除了现实世界的“冠名权”——我们前面所称的“名教”外,学术世界、学科,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绕了那么大弯子,我们回头来谈谈公共管理。如果第一段的逻辑真的成立的话,公共管理学科确实应该成为所有官员的“对口专业”,在柏拉图哲学王的观点里,这个学科最优秀的学者应该去当总理——因为总理是最高行政长官。
很可惜,这个逻辑是错误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固然相信,如果官员们都接受过基本的公共管理训练,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或许有比较大的概率做得比之前更好。例如,如果认真学习过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关系学、人口学和城市管理,或许行政部门能够把封城这件事在匆忙训诫之前更早地提上日程——这可能还涉及一些行政管理的知识,因为公安机关作出训诫书确实是一个行政行为。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们祈祷行政人员都拥有公共管理的基础常识之余,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你的专业是公共管理,你很有可能当不成行政人员(包括我们说的公务员),因为这些人员的招考要求上,往往并没有“对口”的公共管理类,即使有,也是两种情况。
一是(几乎)不限专业(一般党群机关偏多,典型代表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也就是基本所有文科类专业都可以报考;二是需要行政人员(一般行政机关偏多,典型代表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发改委),比如整理装订归档材料,给领导的讲话写新闻稿和月度年度总结,做个会议安排会场布置和会议纪要——我们对行政工作绝无不敬之意,行政人员也是整个系统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行政跟很多同学设想的公共“管理”并不一致。(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国考目录,获取2020年国考招考岗位及要求)
除了这两种情况,只招公共管理专业的岗位极少极少。招公共管理类专业来进行“管理”工作的,可以说,几乎没有。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条件
如果非要举例公管学者身任要职的例子,可能现任公共管理的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院长,江小涓老师,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这可能给有志于从公共管理专业真正进入公共管理领域的同学一点希望,但是实际上,第一,全中国没几个人能达到江小涓老师的高度,第二,江小涓老师本科到博士都是学经济学的;第三,江小涓老师是先从政,后当的公管院长,而不是反之。
此外,还有必要指出,即使各单位的报考目录的专业要求上,有公共管理学科,对于公管出身的学生而言,报考也并没有太多优势,一是因为不论出身,公务员事业单位都是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的,不存在因为专业是公共管理就免考录取的情况,二是考试内容跟公共管理专业没有太大关系,行测基本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加上智力和数学测试题,申论考得更多是语文,并不是让人对现有的国家治理发布什么意见,类比于科举,更偏向八股而不是策论,而无论行测还是申论,在严肃的公共管理学院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基本上不会安排超过两门课。因此公共管理在考试上并无太大用武之地。
而实事求是的说,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体察,基本跟学科关系不大,如果希望通过学习公共管理了解社会和体制,相比于其他学科,公共管理并无多少优势。
由此引出的第二个原因是,学科知识的拥有者,未必是经验和信息的拥有者,这导致即使是公共管理的学生,甚至学者,除了可以规避一些已有学科知识中提及的,基本的原则性错误外,往往未必就能比在任的行政官员做得更好更英明。
原因无他,除了现有官员所遭受的掣肘外,专家的视角往往只是自己研究领域的视角,而主政官员所考量的信息是来自全局的信息。
改革永远是难事,学科知识有其作用的边界和局限,因此指望学习了公共管理就能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是不现实的,这往往是一种知识的僭妄。
实际上,据现有的观察来看,普遍来看,技术型官员的水平往往比人文社科的学者高出不止一个段位。因为技术型官员往往都是学者中的佼佼者出生,再加上多年实践经验的历练,只要良心不坏,水平自非许多混迹于高校的自欺欺人滥竽充数之辈可比。学而优则仕,不考虑价值判断和无意仕途者,这种现象多多少少也反映了一些社会规律。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重提开头时的这句话:现实世界永远是先行者,而学科,仅仅是现实世界中,履行教育和科研职能的小小一隅——高等院校中,一种影响力相当有限的,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映和研究的后来产物。
对于社会而言,公共管理学改变不了公共管理,正如政治学改变不了政治一样,现实世界的公共管理从来不是按照公共管理学的逻辑进行的。专家学者当然有机会也可能通过专业知识提出议案影响决策,但那只是有机会和可能,决策与否很大程度并不取决于专家学者的水平高低,和议案是否高明正确。
更多时候,专家学者的作用在于“名教”,在于为决策背书科学性的门面。不仅公共管理学科如此,很多学科都如此,只是公共管理专业尤其容易让人误会其中的关系,产生错误的联想。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一个人学的是汽车工程专业,他毕业后可能可以去一家车企当一名员工,当然这要通过竞争,但他不应该觉得他毕业车企就该送他一辆车,车企并不欠汽车工程毕业的员工一辆车。
同样,学习公共管理,毕业后可能可以去某个政府部门当一名公务员,同样这也需要通过竞争,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觉得自己毕业就该当官从政的,任何专业都没有办法赋予人这一点,同样,公共部门也并不欠公共管理的学生一官半职。明白了这一点,摆正心态后,再谈选择,会平和得多。
要点总结:
1.在人文社科领域,现实世界是主体和先行者,学科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和附庸,不存在学科指导现实世界的情况,因此,学了公共管理并不能当领导;
2. 在实际公务员就业上,公共管理在学科中不占优势;
3. 学习公共管理的人,领导水平也并不见得比真正的领导高,因此,在指点江山之前,先要保持对知识的谦逊。
下期预告:
谈完公共管理与现实的关系,下一期,我们来介绍公共管理学科本身现存的一些问题,我们下期见。
往期回顾
最后,如果你对本期介绍的内容有什么见解或疑问,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并解答,也欢迎点击在看或转发朋友圈,让你身边需要的人看到。
初见识荆,烦请关注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