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勋:辛弃疾用一生诠释了“绝处逢生”这四个字

蒋勋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3-05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蒋勋老师亲述音频  



辛弃疾一直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


事实上辛弃疾并没有北伐中原,没有完成自己的志愿,可是他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以此作为动力,发展出了非常动人的力量。


文学其实很有趣,它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




01

 孤独英雄的悲壮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是辛弃疾到金陵后写的一首词。记不记得周邦彦写过一首《西河·金陵怀古》?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感受却是不一样的。

 

周邦彦想到王谢子弟,想到这个地方的六朝遗迹,是一种怀旧、怀古的感觉;可是辛弃疾想到的是“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看着手上的宝刀,很清楚自己是作为一个江南游子出现在这里,并没有定居在江南,他觉得自己还是要回到北方的。这种文学背后的悲壮感,这种流浪的,没有国、没有家的气氛,其实弥漫在南宋文学里。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夕阳血红,脱队的孤雁发出凄厉的叫声,都有悲壮的感觉。我们读辛弃疾词的时候,会感觉到里面有很大的凄厉和悲壮。

 


李白的“壮”不会这么“悲”,他是雄壮;可是到了南宋的时候,要去发这种大声音的时候,因为感觉到孤单,感觉到凄凉,感觉到无能为力,就会变成“落日”与“断鸿”的感觉。

 

接着他又回到自身来讲:“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面当然很悲哀,大概当时主和派力量很大,他想要北伐中原的心意没有人了解,予人凄凉之感。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面用了一个典故。西晋的文学家张季鹰(张翰)因为家乡的鲈鱼味美,便在秋风起时辞官不做,回乡去了。


这是过去文人歌颂的一个典型,大家觉得他很清高。可是辛弃疾却把这个典故反过来讲——不要告诉我张季鹰的故事,我身负国家使命,却是难回北方的“江南游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真正有志向的人,真正有开国气度的人,不应该“求田问舍”,而南宋只是寄望于北方不要打过来,从来没有想要回去。辛弃疾的悲壮越来越强烈,他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荒谬者。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他感觉到年岁老大,时间过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里把一个孤独英雄的悲剧情感做了非常深的传达。


文学其实很有趣,是对现实世界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



02

 历经沧桑的领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造口壁》


《丑奴儿》传诵很广,“少年不识愁滋味”现在几乎人人会讲。它在讲一种生命里面非常抽象的感觉。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写一首新诗或新词而故意去说“愁”,使得这愁变成了捏造出来的东西。

 


“而今识得愁滋味”,在生命经历过所有的沧桑之后,知道了什么叫作真正的愁,结果反而是“欲说还休”。

 

其实真正的愁、生命里面最大的悲哀,是没有什么话可讲的,别人问你的时候,你也只是“却道天凉好个秋”,说天气好冷,怎么已经到秋天了。他用了很口语化的表达去结尾。

 


大家可以把李清照作品中口语化的部分和辛弃疾口语化的部分结合在一起来看,会发现口语在宋词里面扮演的角色,可以看到文学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迁。禅宗对于宋代的文学、美学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禅宗还有一个术语叫作“机锋”,是说我讲出一个内容(比如“天凉好个秋”),好像没有深意,可是你自己要去领悟里面的意思是什么。

 

很多禅宗的庙里会刻三个字——“吃茶去”,这是借着情境点破棒喝的“喝”,让人顿悟,从知识的执着回到生活的现世里来。

 


禅宗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带动了整个白话文学。读书本来是为了求真理,结果越离越远,因为不能够回到生活本身了,所以他们提倡用最简单、最通俗的文字直接去撞破知识的障碍,对当时的文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像“天凉好个秋”,有时候一个朋友问你很多复杂的问题,你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说“天气有一点冷”,是不是?这个朋友懂就懂了,不懂也就算了。机锋常常是顿悟。

 

在这首《丑奴儿》里,大家可以看到辛弃疾很不同的面貌。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辛弃疾作品中国破家亡的主题,也看到他对于生命的青春形式和老年形式的领悟过程。

 


一个诗人品质中很重要的部分,大概是对于青春的眷恋,以及对老年经历沧桑以后的一种无奈,这一点大概是所有的诗人都有的。

 

辛弃疾会感叹少年时“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在中年历尽沧桑,了解了生命的状况之后,却只用平白的语言说一句“天凉好个秋”。


真正的愁、生命里最大的悲哀是没有什么话可讲的。

03

 绝望之后的希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是王国维很赞赏的一首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往那个像侠士一般,非常关心政治和社会的辛弃疾,表现出了非常缠绵、深情的部分。

 

如果没有这个部分,辛弃疾真的就变得粗鲁了,他其实有非常柔软的部分,《青玉案·元夕》刚好表现了他最美、最深情、最婉约的一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王国维用来描摹人生境界的句子。


到处都是烟火,也许辛弃疾在找他心爱的人、他牵挂的人,但一直找不到,几乎放弃了,忽然一回头,发现那个人就在繁华的夜市灯光当中。

 


他在写一个事件,可是文学的精彩在于它不是局限于某个事件,像王国维就把它列为人生三境界的最后一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它是对孤独的感悟。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爱一个人,爱到一直瘦下去,却不觉得后悔,心甘情愿。那是一种痴迷,别人都觉得不值得,可是你自己觉得值得。

 


然而所有的痴到最后近于绝望的时刻,你也会怀疑这样下去是不是值得,可是在那一刹那,希望几乎是跟着绝望来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好的文学会将特定的事件升高为人生复杂的感受。

 

辛弃疾当然有自己的痴迷,有自己的追逐,有自己在生命中一直坚持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不是北伐中原?我想大家也许可以探讨一下。

 

但是他的确有一种热情和理想,他相信人与人之间那种侠客般的肝胆相照,这也是他要完成的东西。

 


辛弃疾在这些方面完成了自己的生命风范,表面看起来,他没有完成北伐中原的心愿,可是这种热情转成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爱,他成为了身边有共同理想的文人的典范。

 

我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方面重新感受“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含义,生命里面没有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后面的东西都不会有;并且不是寻找一次,而是“千百度”——最后是不是找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找了“千百度”,这就是意义。

 


其实“蓦然回首”是非常偶然的,你没有办法刻意而求,必须在“千百度”当中累积,没有“千百度”, “蓦然回首”也没有用。

 

精彩的画面在于“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命里面如果许诺给你这个时刻,大概就值得了。精彩的文学常常在于它错综复杂的对立关系。


“蓦然回首”是非常偶然的,你没有办法可以而求。


文章选自《蒋勋说宋词》,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不做商用,侵权删。


推荐阅读:

蒋勋解读 任志宏朗诵《前赤壁赋 》(上)
  蒋勋解读 林如朗诵《前赤壁赋 》(下)
徐涛、蒋勋、濮存昕朗诵李白《月下独酌》
蒋勋、康震解读、李立宏朗诵苏轼《江城子》
《蒋勋说宋词》合集
蒋勋:放慢自己的步调,学会绕圈,找到生活美学的起点
蒋勋:为何人生万般苟且,苏轼却都一笑了之?
蒋勋讲“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上、中、下合集)
蒋勋:李白是我们困顿人生的一颗解药
蒋勋: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是怎样炼成的?蒋勋:什么样的李商隐,才会写出如此深情的无题诗?蒋勋:刘姥姥身上这5种智慧,读再多的书也学不到蒋勋:宝玉失意时读的这本书,适合每个陷入人生低谷的人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