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早期考古学家
河北早期考古学家
两年前,写《量化视野下的早期考古学家》时,曾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分析的200位考古学家中,他们的籍贯分布,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浙江(24位)和江苏(20位),算上排在第三的河北(17位),这三个省的考古学家占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江浙地区,明清以来都是人才辈出之地,考古学家也是如此,并不奇怪。有意思的是,河北所出的考古学家,也占了总量近十分之一,周边的北京与天津,分别有8位和3位考古学家——看来,京津冀地区,也是另一个早期考古学家籍贯的集中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早期考古学家”,并不是指中国考古学史早期的考古学家,而是指1940年以前出生的考古学家,换句话说,部分学者至今仍然在世。那么,河北出过哪些早期考古学家呢?根据《量化视野下的早期考古学家》一文中所拟定的原则,收录《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收入“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中去世年份在民国时期以后的学者、《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中国考古文博学家”中的学者、《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考古学卷》中的学者,同时,仅收录这三本著作中出生年份在1940年以前的考古学家,为了方便计算,又加入了某位不在以上部分但也被收入其中一本书里并且跟考古学有密切关系的学者。因此,所选择的考古学家实为广泛意义上的“考古学家”——包括金石学家、博物馆学家、文物学家等,具体可见那篇文章,这里不再一一说明。按照以上标准所选定的200位考古学家中,籍贯在河北的,分别是:裴文中、傅振伦、贾兰坡、苏秉琦、高去寻、王振铎、胡厚宣、陈乔、史树青、董增凯、赵其昌、郑振香、杨鸿勋、郑绍宗、高炜、郭大顺和马世长。为使文章简洁,文中提到的所有学者皆不加“先生”等尊称。
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的是,裴文中和贾兰坡两位为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院士级学者,都出自河北唐山人,一位为丰南人,另一位为玉田人;中国考古类型学奠基人物苏秉琦也出自河北,为保定高阳人,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是他的同乡,他俩日后有诸多交流,王振铎曾当选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科技考古论丛》;殷墟考古十兄弟中的高去寻、胡厚宣都是保定人,分别为安新和望都两地,他俩除了一起发掘外,后史语所迁到在昆明时,也曾一起整理甲骨(为127坑甲骨登记编号)。
除了这些相对耳熟能详的学者外,其他学者的贡献也不逊色:邢台新河的傅振伦为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保定安新的陈乔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唐山乐亭的史树青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尤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也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董增凯曾任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处长,参加了著名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保定安国的赵其昌是北京明定陵的考古发掘队队长,后任首都博物馆馆长;沧州东光的郑振香主持发掘了令世人震惊的妇好墓;保定蠡县的杨鸿勋创立了“建筑考古学”;承德的郑绍宗参与了著名的满城汉墓的发掘,并作为第一批人员进入墓室,后任省文物研究所所长,主持河北的考古发掘工作;高炜为夏商周考古做出突出贡献,为《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和《襄汾陶寺 1978-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的主编;张家口的郭大顺被称为红山文化第一人,为辽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承德的马世长重点研究佛教考古学,写出了《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概要》。
可以看出,1940年以前,在河北出生的考古学家,所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考古学的方方面面,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当然,本文并不是为了拔高河北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只是简要记录一下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考古学家。当然,河北还有更多优秀的考古学者,限于篇幅,本文未能一一介绍,介绍到的学者也未深入分析,实为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