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岩之巅

龙天一 奥玛阿印 2023-06-25


本号说明及目录



龙岩之巅



海龙囤,坐落于遵义老城西北的龙岩山上,是一座宋明时期的军事城堡。这座土司城堡,在抗击蒙元、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中,都留下了浓厚的身影。


小学时,大概是毕业那年,在爸爸的办公室找到了一本范同寿老师的《贵州历史笔记》,翻看中,第一次知道海龙囤。范老师所用的标题,《海龙囤:何时不再孤芳自赏》,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海龙囤即将热闹起来。


2012年,海龙囤发掘启动,我正值初二。当时,一方面,我刚开始对考古好奇,随时在网上搜索相关新闻看,另一方面,国内公众考古也基本上是从那时候起步的,海龙囤有诸多新闻。因此,我随时可以看到有关信息,自然,很想有一天能前往参观。


一年后,我到贵阳读高中,想去海龙囤的心情,愈发强烈。终于,爸爸答应,2014年的五一节带我去,前一天4月30日,激动了一晚上。但第二天,因为节假日车流大,高速太堵,所以没能去成。除了遗憾外,我没想到的是,最后来到海龙囤上,已是五年后。


也是2014年,暑假,机缘巧合下,一位伯伯送我一本《土司,考古与公众:海龙囤公众考古的实践与思考》。这本书除了让我更加详细了解海龙囤外,重要的是,里面有一张问卷调查。之后,我参考这张问卷,重新设计了一份更符合高中生情况的问卷,在学校里展开调查,最后写成《高中生对考古学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一文,发表在《公众考古学(第1辑)》上——参考文献中,原先有这本书,后被编辑老师删去。


海龙囤获奖无数,十大发现、六大发现、世界十大发现、田野考古奖一等奖……我肯定随时关注着的。但最让我激动的,还是2015年7月时,海龙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得知消息时,我正和朋友在六盘水广场散步,记得十分清楚。


时间来到2016年10月,我在贵阳一中上学。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几位老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讲座完的互动环节,得到了一本李飞老师的《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第二天,我便将全书读完,李老师优美的文笔,让我对海龙囤更加向往。我感觉,如果能将海龙囤写成小说,一定很精彩,甚至还列了一份提纲。后来,虽有叶辛老师的《古今海龙囤》,但和我想的将考古故事融入进去,还是有很大不同。没想到的是,读完书仅仅十多天后,便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见到了李老师。


2017年的国庆,也就是我读大学后的一个月,贵州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在里面,我第一次见到了海龙囤的器物,虽然稀少,但也很兴奋。不过,这么多年,还是没能去海龙囤,不免有些遗憾。过了一年的11月,看到海龙囤重启整理工作的新闻,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问李老师能不能到囤上学习一段时间,没想到李老师欣然答应。


2019年1月20日,大二寒假,放假回来的第二天,我便前往海龙囤。此前,我把有关简报、论文都搜集起来,在此期间,不断翻阅学习。临近过年,我待的时间不长,但十分有意思。刚开始,李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翻阅龚荫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史》,提取每个县的土司数量,做出第一张全国土司分布图。5天时间里,在这座曾经的土司城堡上,我翻阅着中国历代土司的信息。几百年前在这生活的土司,不会想到现在会有人这么做,正是这种古今穿越感,让我对考古的兴趣更加浓厚。之后,我跟着老师们一块整理瓷器,海龙囤出土的瓷器众多,我简单了解到一些瓷器知识,许多专业名词,如克拉克瓷,都是那会儿第一次听说的。


在囤上,经常听李老师说着好玩的故事,比如说他正在读的《逃避统治的艺术》,以及将来出的报告体例如何安排,也强调,考古报告是每一位考古学者应有的责任——这话虽然人人在说,但落实到实处,很难。也正是每天晚上休息时,我把非常难读的《考古学思想史》,仔仔细细啃下来,在书中,发现一位特别喜欢的考古学家伊恩·莫里斯说过一句话:当文献十分丰富时,考古材料的重要性也绝不会降低,它们反而会变得更为关键,它们是进行更复杂和更细致比较的基础,以便共同利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材料来构建一种更加详细的历史知识。我认为,这恰好符合海龙囤的情况。


由于是冬天去的,整日阴雨连绵,浓厚的大雾,看不见前方,每天从工作的木屋,走到居住的木屋,来来回回,什么也都看不见。一直想等晴天时,去新王宫发掘区看看,还有几天就要离开,感觉再不去就没机会了,有次吃完早餐后,走过去,烟雨朦胧的,看不见什么。本以为没有机会了,谁曾想,走的最后一天,一早起来,感觉情况不太对。从屋里走出来,发现太阳已经升起,虽有薄雾,但蓝天也忍不住透了进来。没一会儿,阳光普照,洒满了海龙囤每一个角落。


就这样,2019年2月2日,离开的最后一天,在期待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我终于见到了海龙囤的全貌。还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海龙囤在我初二发掘、高二申遗成功、大二来到,期待研二前报告能出——嗯,唯一遗憾的是,研二前报告确实出来了,但我还没考上研。



此后,虽然没有太多关注海龙囤,但有新论文出来时,都会简单看看,也一直期待报告能早日出来——即使对这份报告,我几乎没做任何工作,但毕竟这么多年的情感在里面。2022年,得知报告要出版了,我感到欣喜若狂。


最后,在2023年1月13日,我拿到了这套四大本厚厚的报告。拿到报告的第二天,也就是14日,当初送我《土司,考古与公众:海龙囤公众考古的实践与思考》的伯伯,又送了我一套新版的《贵州历史笔记》。回想起来,若干年前,正是在这书的初版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海龙囤,当时绝不会想到,以后我能学习考古,并且名字能有幸出现在《海龙囤》报告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