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科研】上海有机所桂敬汉课题组:“点到面手性转移”策略以及cyclocitrinols家族十个天然产物的统一式合成
导语
桂敬汉研究员课题组简介
桂敬汉课题组成立于2016年3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为:1)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甾体、萜类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2)构建碳碳及碳杂原子键的新型实用合成方法学研究;3)活性天然产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及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开发。课题组目前有博士4名、硕士5名、研究助理3名。
桂敬汉研究员简介
桂敬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导师:胡益民教授;2012年获得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导师:田伟生研究员;2012年至2013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田伟生课题组任研究助理;2013年至2016年于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Phil S. Baran教授。2016年3月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12年),礼来亚洲优秀研究生论文奖二等奖(201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7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9年)等奖项。
前沿科研成果
“点到面手性转移”策略以及cyclocitrinols家族10个天然产物的统一式合成
作为cyclocitrinols家族中第一个被分离鉴定的天然产物,cyclocitrinol(7)是由Gräfe等人从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中分离得到的含有独特[4.4.1]桥环骨架的C25甾体天然产物。到目前为止,该家族中超过25种天然产物被分离鉴定,这些天然产物均具有cyclocitrinol的[4.4.1]A/B桥环骨架,只是侧链有所不同。临床研究表明,该家族天然产物在神经性疾病如修复脊椎损伤以及休克方面有着潜在的生物活性。该天然产物中双环[4.4.1]A/B环系结构对化学合成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目前仅有两例合成报道:南方科技大学李闯创课题组以维生素D2降解物为原料,通过分子内[5+2]环加成为关键反应完成了该分子的首次全合成;上海有机所桂敬汉课题组以廉价的孕烯醇酮为原料,利用仿生串联重排反应完成了cyclocitrinol的十步合成。近期,桂敬汉课题组继续完成了该家族其它天然产物(8-16)的合成(总计10-12步)。
图1. 天然产物Cyclocitrinols的结构
(来源:J. Am. Chem. Soc.)
图2. 十种cyclocitrinols天然产物的合成路线
(来源:J. Am. Chem. Soc.)
桥环化合物由于本身的张力性质,因此其化学合成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合成天然产物cyclocitrinols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还发展了一种“点到面手性转移”策略用以制备具有桥头双键的[4.4.1]桥环分子:双烯化合物84通过两种不同的反应条件,高效、区域选择性地合成了非共轭三烯85或者共轭三烯86。底物中不同的取代基如芳基、炔基、烷基都可以很好的兼容,反应都可以顺利地发生,以中等到优秀的收率得到目标产物。此外,该方法还可以用于制备更大的桥环体系,如具有[5.4.1]桥环结构的分子。
图3. 通过“点到面手性转移”策略制备一系列具有[4.4.1]桥环骨架的分子
(来源:J. Am. Chem. Soc.)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等的资助。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JACS:上海有机所桂敬汉课题组完成Cyclocitrinol的十步合成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沈其龙研究员课题组:氟烷硫基试剂的开发及其在18F化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