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物与科研】华中师范大学尹军、刘盛华教授团队:谷胱甘肽特异性荧光探针应用于双通道生物成像
导语
尹军教授课题组简介
尹军教授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会员。1998-2007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本、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2008-201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2013年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化学系作为研究教授从事科学研究。自2010年以来,在有机荧光材料、荧光传感、生物成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面上项目,武汉市科技晨光计划等多个项目。目前,担任国际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Current Smart Materials编委,是40多种国际期刊审稿人。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Nat. Protoc., Chem, 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J. Am. Chem. Soc., Biosens. Bioelectron., Anal. Chem., Chem. Commun., Org. Lett., Chem. Eur. J., J. Org. Chem., J. Mater. Chem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IF>3.0以上论文80余篇(他引次数4300多次,H指数为33,其中4篇入选高被引论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项、授权2项。
前沿科研成果
谷胱甘肽特异性荧光探针应用于双通道生物成像
图1. GSH响应单通道荧光探针(SFP)(A)和双通道荧光探针(DFP)的示意图(B)(来源:Chem, 2018, 4, 1609-1628)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J. Am. Chem. Soc., 2014, 136, 5351-5358; Nat. Protoc. 2015, 10, 1742-1754; Chem. Commun., 2016, 52, 721-724),团队进行合理设计,分别以萘酰亚胺和吲哚菁绿为可见光通道及近红外光通道荧光团,以磺酰胺为双荧光团链接基团,构建了一个双通道荧光探针CyP-SNp(图2A)。作者运用高斯09程序在B3LYP/6-31G*水平上进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结果表明探针CyP-SNp仅具有微弱荧光。因此,在GSH作用下,探针在可见光通道和近红外通道中的荧光开启将同步发生(图2B)。
图2. 探针CyP-SNp的运行原理与前沿分子轨道示意图(来源:Chem, 2018, 4, 1609-1628) 作者选择三种小分子生物硫醇(GSH、Hcy和Cys)以及多种氨基酸作为检测客体,对探针CyP-SNp的体外光谱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见光通道与近红外光通道内,该探针均能高特异性地响应GSH(图3A),且在两个通道中对GSH的检测几乎不受其它氨基酸的干扰(图3B)。
图3. 探针CyP-SNp在可见光通道和近红外通道内的选择性实验(A)和竞争性实验(B)(来源:Chem, 2018, 4, 1609-1628) 取代产物1,8-萘酰亚胺衍生物Np-GSH可以作为双光子荧光团,因此作者对探针CyP-SNp以及其与GSH反应后的可见光发射产物 Np-GSH的双光子吸收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探针CyP-SNp具有优异的双光子性能(图4)。
图4. 探针 CyP-SNp与可见光发射荧光产物 Np-GSH的双光子性质测试(来源:Anal. Chem., 2019, 91, 11343-11348) 基于良好的体外测试结果,作者随后将探针CyP-SNp应用于细胞内GSH的荧光成像。结果表明探针CyP-SNp能够渗透到细胞中并与细胞中GSH反生反应,生成可辨别的绿色荧光信号(来自取代产物 Np-GSH)和红色荧光信号(来自硫解产物CyP)。此外,探针CyP-SNp可用于细胞内源性GSH在绿色通道和红色通道中的同步荧光成像(图5)。
图5. 探针CyP-SNp在绿色通道和红色通道中对内源生物硫醇的细胞成像和细胞内荧光信号的共定位实验(来源:Chem, 2018, 4, 1609-1628) 作者接下来探讨了探针CyP-SNp在活体系统中是否仍对GSH具有特异性。相同条件下,只有加入GSH的实验组才在绿色通道和红色通道中都产生明亮的荧光信号。结果表明探针CyP-SNp可应用于特异性监测细胞内GSH水平(图6)。
图6. 探针CyP-SNp在绿色通道和红色通道中对GSH响应的细胞成像(来源:Chem, 2018, 4, 1609-1628)
阳离子花菁IR-780染料结构中阳离子的正电荷对细胞线粒体膜的负电位具有电荷吸引,因此作者对含有阳离子结构单元的探针CyP-SNp的线粒体成像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探针CyP-SNp在可见光通道内的绿色荧光信号和近红外通道内的红色荧光信号中都具有靶向线粒体中内源性GSH的能力(图7)。
图7. (A)探针CyP-SNp在红色通道的荧光信号和商品化线粒体绿色定位探针MitoTracker Green的共定位荧光成像;(B)探针CyP-SNp在绿色通道的荧光信号和商业化线粒体红色定位探针MitoTracker Red的共定位荧光成像(来源:Chem, 2018, 4, 1609-1628) 随后,作者继续使用商品化线粒体红色定位探针MitoTracker Red作为参比,同步地在两个通道中对探针CyP-SNp进行共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探针CyP-SNp在两个不同通道内的荧光信号能够同时特异性标记活细胞中的亚细胞器线粒体,成功实现活细胞内同一亚细胞器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荧光通道内的同步荧光成像(图8)。
图8. 探针CyP-SNp在绿色通道和红色通道中与商业化线粒体红色定位探针MitoTracker Red的同步共定位实验(来源:Chem, 2018, 4,1609-1628) 作者利用探针CyP-SNp在可见区域的双光子发射和近红外区域的单光子近红外发射特性,将HepG2细胞或HeLa细胞与探针CyP-SNp共孵育后,在810 nm双光子激发下的可见光通道中观察到明亮的绿色荧光信号,在633 nm单光子激发下的近红外通道中也显示出明亮的红色荧光(图9)。上述结果表明探针CyP-SNp具有可见光通道中的双光子荧光成像能力和近红外通道中的单光子荧光成像能力。
图9. 探针CyP-SNp的在可见光通道内的双光子成像与近红外通道内的单光子成像。(A)HepG2 细胞;(B)HeLa 细胞(来源:Anal. Chem., 2019, 91, 11343-11348) 与传统的单光子可见光荧光成像相比,双光子荧光成像和近红外荧光成像具有更深层组织穿透性的优点。因此,作者通过将新鲜制备的小鼠肝组织切片与探针CyP-SNp共孵育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探针的组织成像能力。结果表明探针CyP-SNp能够应用于可见光通道中的双光子组织成像和近红外通道的组织成像,实现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通道中对细胞内源性GSH的双通道组织成像(图10)。
图10. 探针CyP-SNp对小鼠肝组织中的GSH在可见光通道中双光子荧光成像(A)与近红外通道中的单光子荧光成像(B) (来源:Anal. Chem., 2019, 91, 11343-11348) 作者利用探针CyP-SNp的近红外发射的优势,将探针CyP-SNp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然后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将其应用于可视化活体动物中的GSH。活体实时成像结果和离体器官成像结果表明探针CyP-SNp能够在活体内监测GSH(图11)。
图11. 小鼠活体荧光成像(来源:Anal. Chem., 2019, 91, 11343-11348) 上述研究清楚地表明探针CyP-SNp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通道均能高特异性响应GSH。为了深入了解探针CyP-SNp对GSH具有高选择性的反应机制,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图12)。结果表明,虽然能够与其它两种生物硫醇(Cys和Hcy)进行相同类型的化学反应,但探针CyP-SNp显示出对GSH的突出特异性,这是由于这些反应速率的差异而引起的。
图12. 探针CyP-SNp与GSH、Cys和Hcy响应的可能反应机理(来源:Chem, 2018, 4, 1609-1628) 总结:该工作报道了一个双通道谷胱甘肽(GSH)荧光探针。该探针在可见光通道与近红外通道内均能高特异性地响应GSH。同时,探针在可见光通道内的绿色荧光与近红外光通道内的红色荧光能够同时特异性标记活细胞中的亚细胞器线粒体,成功实现活细胞内同一亚细胞器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荧光通道内的同步荧光成像,为今后发展具有高时空分辨荧光成像功能的有机荧光染料奠定了基础。此外,探针可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通道中同步追踪组织的GSH,有助于研究GSH在活体水平中的生理功能。该研究工作对于GSH相关疾病的预防与临床早期诊断在荧光检测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分别以“A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Dual-Channel Fluorescence-On Probe for Selectively Tracking Mitochondrial Glutathione”为题发表在Cell姊妹刊Chem上(Chem, 2018, 4, 1609-1628)(论文作者:Zhiqiang Xu, Xiaoting Huang, Xie Han, Di Wu, Bibo Zhang, Ying Tan, Meijiao Cao, Sheng Hua Liu, Jun Yin, and Juyoung Yoon),以及以“Tissue Imaging of Glutathione-Specific Naphthalimide-Cyanine Dye with Two-Photon and Near-Infrared Manners”为题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Anal. Chem., 2019, 91, 11343-11348)(论文作者:Zhiqiang Xu, Xiaoting Huang, Ming-Xing Zhang, Weijie Chen, ShengHua Liu, Ying Tan, and Jun Yin)。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课题组徐志强博士(目前就职于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面上项目和武汉市科技晨光计划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Chem, 2018, 4, 1609-1628
Anal. Chem., 2019, 91, 11343-11348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华中师范大学尹军、刘盛华课题组:刺激响应型苯并噻二唑类近红外荧光染料
●江苏师范大学王健、武鹏彦团队与京都大学Susumu Kitagawa课题组:多孔配位聚合物用于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固定●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合作新成果:AIE纳米晶体用于活体深层高分辨三次谐波成像●南京大学谢显传课题组:水相简单合成可溶胀多孔环糊精聚合物用于水体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快速去除
●南开大学陈军课题组:锂离子电池正极新材料——通过改变阳离子排列调控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的氧阴离子氧化还原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