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北京大学甘良兵教授课题组在开孔富勒烯递氧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开孔富勒烯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是富勒烯化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碳笼表面的开孔,可以将小分子装入碳笼内部的空腔中,使得开孔富勒烯成为“分子容器”。目前,能在较温和条件下装入小分子的开孔富勒烯的合成步骤都较长,而且可内包的小分子主要是氢气和水,这类包合物的实际应用还有待深入探索开发。
甘良兵课题组基于富勒烯过氧化物的选择性制备与转化,探索开孔富勒烯的选择性合成路线(Acc. Chem. Res. 2019, 52, 1793-1801)。在之前的工作中,他们合成了一系列可内包水的开孔富勒烯,但都需要较长的合成步骤。最近他们发现,前期工作中得到的开孔富勒烯过氧化物1可以与苯胺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分别得到开孔富勒烯3和4,即从C60经三步反应可以得到具有19元环孔径的开孔富勒烯。另外他们还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得到了化合物2a和2b,为反应的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开孔富勒烯的简洁合成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在得到开孔富勒烯3之后,课题组对其内包小分子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化合物3不仅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包入水分子,也可以在较温和条件下包入氧气。测定结果显示在常温、50个大气压的氧气氛围中搅拌5小时,化合物3中有75%装入了氧气。包入氧气后的化合物3可以释放所包合的氧气分子,动力学研究测试结果显示在37 ℃时释氧过程的半衰期为73 min,释氧过程的活化能是18.8 kcal·mol-1。
甘良兵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开孔富勒烯在递氧材料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许多医疗手段,例如组织体外培养、活性氧物种杀菌和肿瘤的光动力治疗中均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目前文献报道较多的递氧材料主要有修饰的血红素、碳氟化合物和金属过氧化物等。开孔富勒烯作为分子纳米材料为递氧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该工作以“Concise Synthesis of Open-Cage Fullerenes for Oxygen Deliver”为题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1911631),共同第一作者是甘良兵课题组的博士研究生周子硕与访问学者韩红斐,分析测试中心的苏婕老师解析了所有新化合物的单晶结构。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邮箱:editor@chembeango.com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赵新研究员课题组:基于缩醛胺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在双光子生物医学成像中的探索和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含有Anion-π+相互作用的AIE光敏剂用于多靶向、时间分辨光动力抗菌、抗癌治疗
●江苏师范大学王健、武鹏彦团队与京都大学Susumu Kitagawa课题组:多孔配位聚合物用于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固定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合作新成果:AIE纳米晶体用于活体深层高分辨三次谐波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