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科研】西湖大学王盼课题组《德国应用化学》封面文章:仿生氨基酸功能化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新材料
导语
随着人口增长,地球资源日渐紧缺,给人类带来日趋严峻的生存挑战;而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迫使我们亟需大力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使得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成本快速降低,对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量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可再生能源受到地球自转及风天雨雪天气变化的影响,存在间歇波动性,这对大规模储能调节系统在安全、稳定、可靠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水作为介质的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是具有较高安全性的储能系统。近日,西湖大学王盼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发展了新型仿生设计水溶性吩嗪类化合物,赋予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体系优异的稳定性。近期,这一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014610)。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王盼课题组简介
王盼课题组致力于在有机合成化学、能源化学和材料化学交叉领域开展工作,致力于设计和发展新材料,从分子水平对有机材料进行结构修饰及物化性能调控。(1)针对多功能化的、手性发光性能的、具有磁-光等刺激响应的手性有机高分子材料展开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2)发展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新型储能材料,研究其在电化学反应及储能设备中的应用。课题组有多个博士后位置和博士招生名额。欢迎具有有机合成背景、光电材料及能源背景的科研人员加入王盼团队!
课题组网站:
https://panwanglab.westlake.edu.cn/
王盼博士简介
王盼博士,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导师为唐勇院士。2016-201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院士Timothy M. Swager教授。于2019年11月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PI/博导),组建有机功能材料实验室。
前沿科研成果
仿生氨基酸功能化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新材料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作为液流电池的一种,使用水作为介质,极大提高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它的活性材料,来源于自然中储量丰富的碳、氮、氧等元素,这些元素在分子结构上可编辑可调节,能够通过有机官能团得失电子的氧化还原行为,完成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有机分子中的多电子转移及其多样的可设计性,赋予了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独特灵活的优势,使之成为液流电池发展的新趋势。
西湖大学理学院王盼课题组及其合作团队发展了新型仿生设计水溶性吩嗪类化合物,应用于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体系并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是正常代谢、维持生命的基础物质,通过折叠组装构成蛋白质特定的分子结构,赋予其生物活性。研究人员创新地使用氨基酸作为功能化基团,引入到吩嗪骨架通过简单的一步偶联反应,利用氨基酸的水溶性特点及给电子特性,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位置不同取代基功能化、具有双电子转移中心的水溶性吩嗪类衍生物(AFP)。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研究人员系统地探究了不同支链及不同位置的氨基酸对该活性材料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强大构效关系。同时结合核磁,高分辨质谱、CV测试等分析手段考察了该类化合物在氧化/还原状态下的稳定性。研究表明1,6-AFP具有稳定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尽管1,8-AFP、2,7-AFP同样具有稳定的氧化态,但其还原态易于发生氢的互变异构,失去氧化还原活性并进一步降解,在电池测试中其容量迅速衰减。研究人员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合实验结果,对该类化合物的衰减机制做了详尽分析,同时对其他不同氨基酸和取代位做了系统的总结与预测。
图2.AFP的降解途径及机理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明星分子1,6-AFP在pH=8、1M电子浓度下,在水系液流电池的长时间的恒压充放循环过程中表现优异,具有极低的容量衰减(0.000002%每圈, 0.0015%每天),意味着该类液流电池体系在长时间充放电的状态下,仅表现出每年0.5%的衰减,在水系储能系统中具有强大的应用价值。该研究结果预示了氨基酸功能修饰的吩嗪化合物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中巨大的应用潜力。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高稳定性水系有机分子结构骨架设计策略,为进一步设计构建高性能水系液流电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图3. 1 M 1,6-AFP (pH 8) 的电池循环表现
(来源:Angew. Chem. Int. Ed.)
这一成果近期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014610), 该工作得到了西湖大学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的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化学领域,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CBG资讯、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方微博、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他们的研究,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风采,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欢迎联系:editor@chembeango.com
●2020年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团队在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成果总结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丁云杰研究员课题组:碳载体纳米颗粒单分散技术制备高效单点催化剂
●南京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课题组:单金属位点共价有机框架正极催化剂用于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研究
●济南大学原长洲教授课题组:原位表征揭示纳米Bi@N掺杂碳纳米笼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