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与科研】扬州大学杨文超课题组Org. Lett.:电化学促进AgSCF3与联芳基炔酮的串联螺环化反应

杨文超 CBG资讯 2022-06-22


导语


近日,扬州大学杨文超老师与台州学院王磊教授课题组报道了籍电化学手段实现AgSCF3生成SCF3自由基,并最终应用于炔烃的串联螺环化反应合成螺[5,5]三烯酮衍生物中,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Organic Letters(DOI: 10.1021/acs.orglett.1c02260),扬州大学为第一完成与通讯单位,硕士研究生张明明完成了实验部分工作。相较于传统方法,该策略利用电子作为清洁的氧化还原剂,开辟了AgSCF3生成SCF3自由基的新模式。



杨文超博士课题组简介


 

杨文超博士近年来主要围绕高效、绿色、精准催化反应的建立,利用炔烃的串联环化策略充分挖掘杂原子在杂环构筑中的新功能。其主要研究兴趣为:光、电诱导小分子天然产物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杂环化合物合成新方法与构效关系研究。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曾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校长奖学金、南京农业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等荣誉。




前沿科研成果


无金属、无催化剂条件下SCF3自由基的电化学生成


三氟甲硫基是一个重要的含氟官能团,引入到药物分子后可增强药物分子的脂溶性,增强其穿透过细胞膜的能力,直接增进化合物的跨膜吸收。步骤简洁且高效实现炔烃双官能团化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此类反应可以直接实现从简单原料到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化。AgSCF3作为一种稳定且简单易得的三氟甲硫基源,在过去的十年中已被广泛应用于炔烃的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构筑官能化的杂环中。然而,已知的文献报道均依赖于使用过硫酸盐、较长的反应时间以及较高的反应温度。因而,发展无金属以及催化剂条件下,SCF3自由基生成方式依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图 1. 炔烃与AgSCF3的自由基三氟甲硫基化/环化反应

(来源:Organic Letters

 

2016年,兰州大学刘雪原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K2S2O8与TBHP联合促进炔烃的5-exo-trig串联三氟甲硫基化/螺环化反应(图1b,Org. Lett. 201618, 3486–3489),受此工作启发和作者前期在炔烃转化方面的工作基础上(Chem. Commun. 2015, 51, 7520–7523; Org. Lett. 201820, 3144–3147; Org. Biomol. Chem. 202119, 3844–3849),本文利用联芳基炔酮作为反应试剂,以电化学作为合成手段实现了在无金属、无催化剂及无氧化剂条件下的SCF3自由基的可控生成及6-exo-trig串联三氟甲硫基化/螺环化反应(图 1c)。


图 2. 电化学螺环化与去芳构化反应底物广谱性

(来源:Organic Letters

 

随后,作者对该反应的底物范围进行了详细考察。研究发现,该电化学条件下螺环三烯酮的合成反应在乙腈溶剂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无论与炔相连的芳环是吸电子、给电子基团或者位阻效应对反应均无明显影响(图 2)。此外,杂环如噻吩取代的底物亦可以73%的收率得到目标产物。作者通过对产物3a进行X射线晶体学分析确定其绝对构型。


随后,作者考察了去芳构化芳环的官能团耐受性(图 3)。含有1,2,3-三甲氧基苯基去芳构化环单元的联芳基炔酮可以较好地兼容反应体系,以中等偏上的收率获得螺环化产物。以1,2-二甲氧基苯基或1,3-二甲氧基苯基取代1,2,3-三甲氧基苯基同样可获得可以接受的收率。


图 3 . 去芳构化芳环底物广谱性

(来源:Organic Letters

 

最后,作者提出了以下可能的反应机理(图 4)。首先,AgSCF3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SCF3自由基A,该物种继而加成到炔烃形成烯基自由基中间体B。随后,B中间体经历分子内环化、氧化得到D中间体,最后在碱的进攻下发生脱甲基化生成最终产物并释放出MeOH。同时,MeOH以及反应体系中的质子在阴极被还原为氢气,但是也不能排除银离子在阴极还原的可能性。


图 4. 可能的反应机理

(来源:Organic Letters


小结:杨文超课题组在电化学条件下首次实现了AgSCF3生成SCF3自由基,并将其应用于炔烃的串联反应中。与传统的策略相比,该方法成功避免了过渡金属、氧化剂、高温等不利条件限制,有利于实际应用。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解读前沿科研成果。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高校招聘、不定期福利(现金红包、翻译奖励、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有兴趣,那么,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C菌微信(微信号:chembeango101),备注:进群


南开大学赵东兵课题组ACS Catal:铱催化对映选择性C-H硅基化合成硅立体中心手性硅醇:一种新型配体骨架的开发
安徽大学宣俊教授课题组Org. Lett.:无金属、无添加剂条件下肟醚的光化学合成
湖南师范大学杨源副教授课题组Org. Lett.:α-溴代丙烯酸作为C1插入单元的钯催化二苯并富烯的脱羧合成沈阳药科大学刘永祥课题组Organic Letters: Aspidospermidine相关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华中师范大学吴安心课题组:1,3-二羰基化合物C−C键直接断裂作为一碳合成子:合成2-芳基-4-酯基喹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