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炔(graphdiyne, GDY)是由sp和sp2碳原子构成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2010年由李玉良院士团队率先合成并报道。石墨炔的C≡C三键中的π键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其宏观量产物的合成、分离与结构表征,一直是制约这类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碳材料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日,本工作通过调节生长参数(如生长温度、催化剂种类、生长基底、溶液极性),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生长条件对石墨炔结构的影响,探索出了一个重复性好、产率高、易控制的石墨炔薄膜制备技术。在氯仿中采用定量四甲基乙二胺(TMEDA)处理铜箔使其表面产生三氯铜盐(CuTC),并在空气(氧化剂)和TMEDA(碱)存在下氧化偶联六乙炔基苯(HEB)生长石墨炔。该体系获得的石墨炔的二炔键拉曼信号比之前体系也有大幅提高,并且可以大面积、大量制备石墨炔薄膜。机理研究发现HEB与CuTC通过配体交换在铜片表面快速生成二价炔铜中间体,再缓慢氧化生成石墨炔。利用该方法还扩展了石墨炔生长的溶剂,该方法在其它石墨炔类似物薄膜的合成中也具有普适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Graphdiyne Films Catalyzed by a Copper(II) Trichloro Complex”为题发表在ACS Catalysis, 2022(DOI: 10.1021/acscatal.1c05967)。
石墨炔是继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后的一种新的全碳材料。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团队于2010年首次制备。相比于其他碳材料,石墨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点:(1)石墨炔中存在狄拉克点,是一种优良的半导体材料;(2)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可在石墨炔骨架上均匀引入杂原子(N、S、F、Cl等),调控其能带结构;(3)石墨炔有均匀分布的孔洞结构。因此,石墨炔在光电催化、能源转化与存储、气体分离等诸多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石墨炔主要采用自下而上方式偶联HEB分子的端炔形成二维网状结构。因此,端炔的偶联对石墨炔的合成至关重要。Glaser、Eglington和Hay偶联反应是用于端炔偶联的经典方法。到目前为止,实现末端炔烃偶联的方法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Glaser-Hay端炔氧化均相偶联反应和cadiot-chodkiewicz交叉偶联反应。在这些偶联反应中,研究了各种铜盐,如Cu(OAc)2、CuSO4⋅5 H2O、Cu(OTf)2、CuCl2、CuCl、CuI、[Cu(CH3CN)4]PF6和Cu(OH)2的催化效果。其中,CuCl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CuII/CuI氧化还原对中CuI态的恰当稳定性,氯配体恰当的尺寸大小,在与末端炔烃的配体交换中削弱了空间位阻效应。因此,在GDY生长过程中原位形成的多氯化铜络合物值得研究。1. 本工作将铜片浸泡在定量浓度TMEDA的氯仿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原位生成CuTC,该催化剂能高效偶联HEB分子端炔,并在铜片表面生长石墨炔薄膜。获得的石墨炔薄膜的二炔拉曼信号比之前体系有大幅提高,并且可以实现大面积、宏量制备石墨炔薄膜。2. 结合Raman和XPS光谱探究石墨炔在铜片上的生长过程:HEB与CuTC先进行配体交换快速生成二价炔铜中间体,再缓慢转化形成二炔键,在铜片上构筑二维网状石墨炔。3. 扩展石墨炔生长的溶剂体系:非氯溶剂中加入ZnCl2提供氯源,铜片上也会生成CuTC催化剂并生长石墨炔薄膜。4. CuTC能催化其他单体分子偶联、形成具有高强度二炔拉曼信号的石墨炔类似物薄膜。例如:H-GDY、COOCH3-GDY和Py-GDY。在三氯甲烷中加入铜片和TMEDA,空气中静置一段时间后铜片表面生成CuTC催化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特征的Cu(II)峰(933.9 eV)以及振动卫星峰(939-945 eV)。高分辨ESI测试发现铜催化剂阴阳离子峰分别为117.13866和167.83671(图1a), 经确认为[TMEDA+H]+(calcd m/z 117.13863)和[Cu(II)Cl3]-(calcd m/z 167.83670)。形成的CuTC催化剂在空气和TMEDA存在下能够偶联苯乙炔形成1,4-二苯基丁二炔(图1c)。证明CuTC是一种高效端炔偶联铜催化剂。
图1. CuTC的合成及表征图。(图片来源:ACS Catalysis)
接下来以HEB为单体,缓慢滴加到装有铜片、TMEDA和三氯甲烷的三口瓶中,并在35 ℃条件下反应2天。反应完后取出铜片,铜片表面覆盖一层棕色的膜(图2b),依次用三氯甲烷、水、丙酮清洗。再将铜片放在0.1 M过硫酸铵溶液中浸泡,剥离出铜片表面的石墨炔。扫描电镜下石墨炔是二维、连续的膜(图2c)。原子力显微镜测得膜的平均厚度为118 nm(图2d),透射电镜下石墨炔的晶格条纹清晰可见,晶格间距为0.47 nm(图2g),石墨炔薄膜的层间距为0.36 nm(图2h),证明合成的石墨炔具有一定结晶性。
图2. 石墨炔电镜图。(图片来源:ACS Catalysis)
XPS证实石墨炔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图3a),进一步对C元素进行分峰,284.4, 285.0, 286.3 和 288.3 eV分别对应C1s的 C=C(sp2), C≡C (sp), C-O, and C=O(图3b)。拉曼光谱中石墨炔的二炔峰位于2173 cm-1(图3c)。其强度高于以前报道的数值,这说明HEB端炔在CuTC催化下偶联效率高。此外,固体紫外光谱测得石墨炔的带隙为1.72 eV(图3d),结合紫外光电子能谱测得其导带和价带的能量为5.88 eV和4.16 eV(图3f),在光催化水分解具有潜在的应用。
图3. 石墨炔光谱图。(图片来源:ACS Catalysis)
同时,作者利用Raman和XPS光谱对铜箔表面炔炔偶联反应过程进行研究。在HEB分子加入到三氯甲烷溶液中6 小时,XPS显示CuTC中Cu 2p3/2整体向右移动0.6 eV,伴随Raman光谱中1929 cm-1峰出现(图4b, 4c),说明CuTC与HEB作用,在铜片表面形成二价炔铜中间体。在碱存在下,二价炔铜峰(1929 cm-1)会随时间增长逐渐减弱,位于2173 cm-1二炔峰逐渐增强,说明炔铜逐渐转化成石墨炔。外加氧化剂(eg. (NH4)2S2O8)能促进铜片表面的炔铜形成二炔键。升高温度炔铜峰强度会逐渐减弱,但二炔峰强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图4d)。因此,控制温度和碱的量对于石墨炔生长非常重要。所发展的方法虽然避免了使用吡啶,但所使用的氯仿同样具有毒性,作者希望发展其它更友好的溶剂,发现在含氯溶剂如二氯甲烷中也能实现石墨炔较好的生长。在非氯溶剂中加入ZnCl2提供氯源,铜片上也会生成CuT C催化剂(图4e)。例如:在N,N-二甲基甲酰胺 (DMF)、四氢呋喃 (THF)、乙酸乙酯 (EA)中加入ZnCl2作为氯源,铜片表面生长完整的石墨炔薄膜。
图4. CuTC催化石墨炔生长机理图。(图片来源:ACS Catalysis)
该方法在石墨炔类似物的生长中也能得到较好的应用,例如:以1,3,5-三炔基苯、2,4,6-三炔基吡啶、1,3,5-三酯基-2,4,6-三炔基苯为单体在铜片表面能生长石墨炔类似物薄膜(图5),Raman光谱证实三种材料二炔峰强度较高,说明这些单体在CuTC催化下端炔偶联是高效的。
图5. 石墨炔类似物(H-GDY, COOCH3-GDY, Py-GDY)Raman和电镜图。
(图片来源:ACS Catalysis)
在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发现,相比于吡啶溶液生长的石墨炔(T-GDY),该方法生长的石墨炔薄膜具有更好的产氢性能。这源于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炔具有更多的二炔键和高的分散性。同时,所制备石墨炔通过π-π堆积与苝分子形成异质结(perylene/GDY),6 小时光照条件下产氢性能可达377 μmol,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图6)。
图6. 石墨炔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图片来源:ACS Catalysis)
本工作在氯仿中采用定量TMEDA处理铜箔并在其表面原位生成CuTC催化剂,并应用于偶联六乙炔基苯制备石墨炔,实现了大面积、宏量制备石墨炔薄膜。结合XPS和Raman光谱研究发现六乙炔基苯在铜片表面与CuTC发生配体交换快速生成二炔铜中间体,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得到石墨炔薄膜。利用该方法还扩展了石墨炔生长的溶剂,该方法在其它石墨炔类似物薄膜的合成中也具有普适性。第一作者胡桂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团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二维碳材料光催化分解水。通讯作者李勇军: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后。近年来主要从事二维碳石墨炔的化学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工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Acc. Chem. Res.、Adv. Mater.等杂志发表SCII收录论文100余篇。
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解读前沿科研成果。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高校招聘、不定期福利(现金红包、翻译奖励、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有兴趣,那么,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C菌微信(微信号:chembeango101),备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