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与科研】南京大学俞寿云课题组JACS:光激发手性铜配合物介导的基于烯烃E → Z异构化的动力学拆分反应

俞寿云课题组 CBG资讯 2022-10-17


导语


由于特定烯烃分子的不同异构体(E/Z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对手性受体识别的不同,往往在宏观上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基于此,如何超越生物合成模式的限制,实现烯烃化合物构型有效控制一直以来都是有机立体化学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Gilmour、Weaver和俞寿云等课题组利用可见光介导的选择性能量转移策略有效地克服了微观可逆性和基态热力学限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能够较好地解决简单烯烃EZ的有效配置。但是对于三维空间的对映选择性异构化过程来说,则仍然具有十足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对称合成已逐步成为构建多样化对映体富集分子的强有力工具。而外消旋混合物的动力学拆分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成熟策略(Figure 1a)。



前沿科研成果


近年来,作为有机光化学合成领域中与光氧化还原催化形成互补反应模式的能量转移(energy transfer, EnT)策略,受到了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三重态能量转移在对映选择性激发态反应中的应用往往会因为手性催化剂和底物之前微弱且不明确的相互作用而受到限制。基于此,开发具有非共价结合位点的三重态手性光敏剂或者双催化策略能够有效克服以上问题(Figure 1b)。受到手性过渡金属配合物(镍、铜、铑、铱等)能够作为激发态不对称催化的光敏剂和手性控制剂的启发及最近关于铜配合物能够有效促进烯烃化合物E → Z异构化的报道,南京大学俞寿云课题组(实验部分)近期与曲阜师范大学袁相爱团队(理论计算部分)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光激发手性铜配合物介导的对映选择性EZ异构化策略,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外消旋2-苯乙烯基吡咯烷衍生物的动力学拆分(Figure 1c),相关研究成果以“Photoexcited Chiral Copper Complex-Mediated Alkene E→Z Isomerization Enables Kinetic Resolution”为题发表在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2c04040)。


(来源:J. Am. Chem. Soc.

 

作者首先选定外消旋N-Boc保护的2-苯乙烯基吡咯烷(±)-E-1a作为模板底物,对该对映选择性异构化过程进行了详细探究。经过一系列反应参数的筛选和优化,他们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在二氯甲烷溶剂中,使用Cu(CH3CN)4BF4(5.0 mol%)作为铜催化剂,Box配体L1(7.5 mol%)作为手性配体,通过40 W蓝色LED灯(λmax = 427 nm)的照射,能够顺利地以95% e.e.的对映选择性获得异构化产物(R,Z)-1a,同时未反应原料 (S,E)-1a也能够以96% e.e.的对映选择性进行回收,该动力学拆分的选择性系数可以高达154。他们也通过一系列控制实验来证明铜催化剂、手性Box配体和光照都是这一对映选择性异构化过程必不可少的,而配体则是决定立体化学结果的唯一因素。

 

Table 1. Optimization of the kinetic resolution reaction conditionsa

(来源:J. Am. Chem. Soc.


为了深入地探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机制,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控制实验(Figures 2a & 2b)并对反应体系中E/Z两种异构体的相对组成和对映选择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Figure 2c)。结果证明 (S,E)-1a(R,E)-1a在反应体系中存在不同的敏化效率,这与动力学拆分过程是一致的,因此也排除了该反应经历去外消旋化的反应途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原位生成的CuI-L1配合物和潜在的反应中间体[(±)-E-1a]-CuI-L1在400 ~ 450 nm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增强,并且能够与427 nm蓝色LED灯的发射光谱发生部分重叠。因此,该波长LED灯能够作为最佳光源用于活性中间体的激发。与此相反,456 nm蓝色LED灯的发射光谱几乎不能与之形成有效的重叠,这与该波长LED灯在反应中无法实现动力学拆分是一致的。


(来源:J. Am. Chem. Soc.


随后,作者与曲阜师范大学袁相爱课题组合作,结合机理验证实验以及理论计算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Figure 3)。理论计算表明,R-构型的吡咯烷底物 (R,E)-1a由于羰基氧原子与铜原子中心的配位作用使其与催化剂形成的复合物在基态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此外,这种O···Cu相互作用使得R-构型底物在C2−C3单键旋转阶段所克服的电子活化能更低,因此具有更高的敏化效率,最终利用这种总体敏化速率的差异实现高效地动力学拆分过程。


(来源:J. Am. Chem. Soc.


基于已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他们对此动力学拆分的底物适用性进行了考察。常见的N-保护基如Boc、Cbz、Bz和Ac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都可以很好地兼容。随后,他们使用Boc作为最优的N-保护基,对吡咯烷芳环片段上的修饰进行了考察。芳环的电子效应对动力学拆分效率影响甚微,三氟甲基、卤素、羧酸酯和硼酸酯等官能团都可以很好地兼容。最后,他们尝试对吡咯烷骨架进行修饰,结果发现吡咯烷骨架C4-位氟原子和TBS保护羟基的引入对动力学拆分效果影响不大,均能够顺利地以较高对映选择性得到所需的异构化产物。


(来源:J. Am. Chem. Soc.


为了验证该动力学拆分策略在有机合成中的实用性,他们使用同一手性配体的一对对映异构体成功实现了四种立体异构体[(R,Z), (S,Z), (S,E)和(R,E)]的立体发散性合成(Figure 6a)。为了进一步扩大该策略的合成应用价值,他们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 (±)-E-1m 进行了克级规模(3.5 mmol)的放大尝试。该动力学拆分反应的效率并不会因为反应量的扩大而显著降低。最后,他们利用 (S,E)-1m  (R,Z)-1m作为起始原料,分别实现了生物活性分子吲哚里西定生物碱201(indolizidine alkaloid 201)两种对映体的全合成(Figure 6b)。


(来源:J. Am. Chem. Soc.


南京大学俞寿云课题组与曲阜师范大学袁相爱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光激发手性铜配合物介导的对映选择性E Z异构化策略,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外消旋2-苯乙烯基吡咯烷衍生物的动力学拆分。机理验证实验和DFT计算表明,底物−催化剂复合物的两个对映体总体敏化速率的不同,是该异构化过程具有优异动力学拆分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该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动力学拆分的基态反应模式,为激发态对映选择性催化过程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相关文章发表于J. Am. Chem. Soc.,南京大学张昊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俞寿云教授和袁相爱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课题组合照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俞寿云教授简介


俞寿云,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负责人。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师从马大为研究员,2006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所任助理研究员。2007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Jeffrey Bode教授小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9月,被聘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建立课题组。2012年增选为博士生导师。2014年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2015年底晋升为教授。课题组主要开展可见光促进的自由基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解读前沿科研成果。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高校招聘、不定期福利(现金红包、翻译奖励、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有兴趣,那么,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C菌微信(微信号:chembeango101),备注:进群


南开大学汪清民课题组Org. Lett.:光催化的烷基硅烷脱氢构筑γ,γ-偕二氟烯丙基硅

河南师范大学郭海明教授课题组Org. Lett.:铑催化6-芳基嘌呤核苷和炔烃环化构建荧光多环嘌呤盐

云南民族大学黄超课题组OL:Cu(I)催化碱促进2-硝基查尔酮与脂肪族伯胺进行[5+2+1]级联环化反应构筑嘧啶并吲哚骨架

中山大学周磊课题组Org. Lett.:可见光促进炔基重氮化合物的1,3-双官能化合成四取代联烯

西南大学刘堂林教授课题组ACS Catal.:铑催化的转移烯基化和转移二烯基化反应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