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电子科技大学王军教授、于贺副教授、廖宇龙研究员Adv. Funct. Mater.:基于精准硒化工程的双向响应光电探测器
导语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王军教授、于贺副教授与廖宇龙研究员合作报道了一种基于精准硒化工程制备PtSe2-x双向光响应器件的新策略。硒化工程是一种简单、快速、可规模化合成的材料制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等材料的生长研究。本文采用硒化工程实现了PtSe2-x复合薄膜的制备,该薄膜由PtSe2和Pt两种组分构成,在PtSe2的光电导效应与Pt的辐射热效应的双机制作用下,器件在不同波段范围展现出极性相反的光电流,且可通过调节PtSe2的比例进行精确调控。该器件实现了具有神经形态特征的全光调制双向响应,通过持续施加兴奋/抑制刺激的厌恶疗法,成功模拟了人体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功能,并执行了“与”和“或”等逻辑应用。此外,器件在可见光-中红外(405-5000 nm)宽光谱范围展现出良好的探测能力。相关成果以“Tunable Bi-directional Photoresponse in Hybrid PtSe2-x Thin Films Based on Precisely Controllable Selenization Engineering”为标题发表于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并入选为封面文章(DOI: 10.1002/adfm.202205709)。
封面图片(图片来源:AFM)
前沿科研成果
基于精准硒化工程的双向响应光电探测器
图1. PtSe2-x薄膜的材料表征。(a)PtSe2原子结构示意图;(b)生长流程示意图(c);HRTEM图像及(d);AFM图像(e)薄膜的拉曼光谱和(f)XPS光谱。(图片来源:AFM)
图3. PtSe2-x器件工作原理。(a)复合薄膜中;(b)Pt的辐射热效应和(c)PtSe2光电导效应的协同机制示意图;(d)模拟空穴密度图;(e)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光电流与偏压的依赖关系图;(f)光学吸收光谱;(g)Pt和PtSe2对应的光电流。(图片来源:AFM)
为了进一步探究器件特殊的双向光响应(x=0.34和0.77),本文测试了不同比例复合薄膜的光吸收曲线。复合薄膜在500-600 nm处吸收率达到峰值,且随着PtSe2厚度增加逐渐增强。与之相反,由于光子能量削弱,Pt薄膜的光热效应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减少。对于x=0.34的器件,在405 nm下金属Pt主导了光响应,产生负光电流,当波长增加时,PtSe2的光响应克服了Pt的热响应,器件的光电流极性转为正。对于金属Pt含量更多的器件(x=0.77),在520 nm的光照下,Pt的热响应更强,此时器件展示出负的光电流,波长增加时转变为正光电流。因此,可以根据特殊的需求调节PtSe2-x薄膜中PtSe2的成分,从而实现光电流方向和极性翻转波长的调制。
图4. PtSe2-x器件人体神经系统模拟和逻辑应用。(a)生物神经网络和突触的示意图;(b)器件的EPSCs和IPSCs;(c)器件的PPF指数和兴奋/抑制脉冲对触发间隔时间Δt的依赖性;(d)厌恶疗法模拟;(e)逻辑功能的原理图和真值表;(f)器件“或”和“与”的逻辑功能。(图片来源:AFM)
基于器件全光调制双向光响应的特性,本文将PtSe2-x器件用于模拟光学突触的基本功能。分别采用405 nm和980 nm的光模拟生物神经网络中突触前释放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触发器件产生抑制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IPSCs/EPSCs)。在连续施加两次脉冲光之后,器件产生两个脉冲峰值(A1,A2),A2/A1的值定义为PPF指数。本文器件的PPF指数为182%,在目前报道的大多数光突触器件中具有明显优势。
随后,通过持续施加两种脉冲光信号,该器件模拟了厌恶型疗法。采用980 nm和405 nm的脉冲光分别模拟患者对香烟的渴望和厌恶,随着治疗过程的进行,患者对香烟逐渐从成瘾转为厌恶,并在结束治疗后保持较长时间。该实验成功模拟了人体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最后,通过控制输入光信号(980 nm)和调制光信号(405 nm)的光强,器件成功实现了“与”和“或”逻辑功能,而无需外部电信号控制。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精准硒化工程制备具有全光调制的双向响应光电探测器的新策略。该器件由PtSe2和Pt组成,随着PtSe2组分的增加,在不同波段范围器件光电流的方向逐渐从负转变为正。通过光电特性测试和TCAD仿真模拟,揭示了器件的特殊响应是由PtSe2的正光电导效应和Pt的负光热效应协同产生的,且可通过PtSe2的比例精确调控。该器件通过全光调制实现了厌恶型疗法的模拟和逻辑电路功能。此外,得益于Pt的辐射热效应及PtSe2的光电导效应,器件在405-5000 nm波段范围内展现出良好的探测能力。本研究不仅深入了解了双向光响应的协同机制,而且为制备宽波段、稳定、可调谐的双向光响应器件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为未来人工神经形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文章通讯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王军教授,于贺副教授和廖宇龙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练芸路为论文第一作者。此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61922022, 62171094, 62175026, 61875031, 62104026)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通讯作者简介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得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主要从事室温红外与太赫兹探测技术相关研究,承担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及子课题、863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获教育部、工信部及国家技术发明奖励。在Adv. Mater.、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nfoMat、ACS Nano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担任《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InfoMat》青年编委、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等。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清华大学王海辉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薛健副研究员Adv. Mater.:快速电泳法制备超薄共价有机框架膜用于精密分子筛分
●合肥工业大学蒋阳教授团队与苏州大学唐建新团队AM:采用表面富溴态策略制备天蓝光记录效率14.6%钙钛矿QLED
●天理/化学所王铁团队JACS:构建高效DNA杂交效率的金纳米粒子连桥阵列SERS传感平台
●海南大学陈铁桥教授课题组:钯催化羧酸与TMSCN的脱羰腈化反应
●浙江师范大学朱钢国课题组:非末端炔烃自由基[3+2]环加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