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科研】沈阳药科大学刘永祥课题组OL:连续过渡金属催化的“一锅法”对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的集群式全合成
导语
前沿科研成果
图1:代表性苯并[c]菲啶类化合物(来源:Organic Letters)
图2:合成策略(来源:Organic Letters)
图3:逆合成分析
图4:一锅法合成中间体14a-14e和Au(I)催化串联原位碘代(来源:Organic Letters)
接下来,作者开始对C-N键的构建进行了尝试。在对各种金属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后,作者最终利用铜粉与甲胺水溶液并添加乙醇作为共溶剂,在封管加热的条件下实现了该步转化,并通过Mannich反应完成了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的合成。为了简化该合成路线,作者对这两步反应的一锅法进行了尝试与优化。值得注意的是,Mannich反应的气体环境可以控制产物的氧化状态,这也避免了多余的还原步骤(如图5)。
图5:一锅法合成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1-10(来源:Organic Letters)
生物学活性评价:在完成了高效构建苯并[c]菲啶类天然产物后,作者采用MTT比色法初步评估了该类化合物对K562、MCF-7和A549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发现化合物4(dihydrosanguirubine)对MCF-7和K562癌细胞系显示出良好的体外活性。此外,为了验证抗癌活性机制,作者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化合物4(dihydrosanguirubine)引起的K562细胞凋亡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化合物4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人骨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的细胞凋亡晚期停滞,这与之前在肺癌细胞SPC-A1、表皮癌细胞KB等的报道结果一致。 总结: 作者通过钯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反应、金(I)催化的6-endo-dig环化/原位碘代反应、铜催化Ullmann偶联反应及后续条件控制的Mannich反应实现了苯并[c]菲啶类天然产物的集群式全合成,该路线共包括“三锅”反应、五步转化,总收率可达25%-34%,该合成路线将有助于苯并[c]菲啶类天然产物全合成的发展及后续衍生物的制备,并为生物学活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期刊Organic Letters。论文第一作者为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博士研究生付佳悦,通讯作者为刘永祥教授和杨璐博士。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刘永祥教授简介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华东师范周剑团队与贵州中医药大学周英团队:双功能三氟甲基硅试剂Me2(CH2Cl)SiCF3介导的三氟甲基六元硅氧杂环的串联合成
●陆军军医大学欧阳勤课题组Green Chem.:在厨房就能开展的化学反应—红光诱导菠菜催化有机硼化物的高效氧化
●西安交大李鹏飞课题组Angew. Chem.:新骨架手性联吡啶配体促进的立体汇聚型不对称羧基化反应
●中国海洋大学李明课题组:丙二腈作为一碳合成子用于6-脱氧庚糖的构建:空肠弯曲杆菌荚膜多糖三糖衍生物的合成
●复旦大学雷祖海课题组JACS:第二近红外窗口聚甲炔平台分子用于构建比率型分子荧光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