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意义和案例
统筹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为学生成长培根铸魂
——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附件:
01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一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较早开设相关课程并设置相关活动,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实施经验。最近,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提出指导性要求,为促进学校更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提供了依据。
一、《指南》为学校教育定向
课程教材建设直接决定教育目的能否有效实现,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核心载体。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热度持续,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指南》厘清了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首先是价值导向问题。面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以全面准确辨别、选择,精华与糟粕并存且难以截然二分的特点,《指南》提出“客观、科学、礼敬”“扬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原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明确了准则。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行课程教材体系兼容问题。“西学东渐”改变了我国古代社会“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内容体系,我国历史上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在现有相关学科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若隐若现的地位。《指南》提出“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并加以落实。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亲和性问题。教育过程中,绝不是把教师认为的“好东西”往学生面前一放,学生就会全盘接受。《指南》提出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
二、以课题带动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在我校正式立项。我校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带领各学科积极寻找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形成了体现学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架构。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国家课程中,形成教学浸润、专题开发和活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全面融入。语文除必修课程外,专修课程开设了经典篇目阅读、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等。选修课程包括诗歌鉴赏与创作、戏剧鉴赏与表演等。历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艺术、体育、通用技术学科突出重点和特色。结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对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采取分类走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不少品牌活动。美术设置书法篆刻、陶艺、国画、美术鉴赏等;音乐设置中国民族音乐赏析等,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器乐、声乐、说唱(曲艺)、戏曲;体育与健康设置武术、八段锦、踢毽子等;通用技术设置青花瓷、纸模服装、中国结、软陶、茶艺等,并开展造纸、中国结、缝纫、四巧板、篆刻、3D打印象棋等活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外语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历史成就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智慧、思想方法、创造精神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的课程还打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选修、专修课程,如《博物馆中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实践性、体验性。基于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发综合课程。以“徐霞客小组神游中国夏令营”课程为例,由地理组、历史组、化学组三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承担,校内学习和校外考察相结合。学生先在校内实验操作、绘制校园规划图,再赴校外对玉渊潭、恭王府等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考察,将学生动脑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实地探查中加深对北京历史、地理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2.通过校本课程和丰富的主题活动,多种形式提升育人效果。充分挖掘现有教师资源,开发校外资源,针对非毕业年级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分为“经史类、格物类、礼乐类、艺文类”四大类别共27门选修课程。其他年级校本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占有较大比重。学校还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科技与人文节、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舞龙、腰鼓、秧歌等表演进校园活动;建立国学社、国剧社、国话社、围棋社等社团,定期展演,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育人效果显著。
三、以《指南》为引领深入推进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指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将学校领导层、各学科组、年级组、一线教师和学生,都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完善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各门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学科育人合力。
第二,整合梳理课程资源。《指南》提出要“研制实施细则”。学校将梳理总结已有成果,积极挖掘各学科各学段可落实、可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贯彻《指南》要求,打造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课程。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指南》提出“加强培训把关”,“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为重点,强化教师培训,引导教师从理念认同到教学践行。
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做到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相统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精神的根基。
此外,还要多借助学术界、社会各方面资源,对现有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持续追踪最新学术动态,关注学术前沿,确保工作的时效性。(执笔人:张瑞清、何志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02
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传承的基础,是中华文明薪火不灭、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力。近日,教育部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学校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导。
一、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导向
《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等角度提供了细致分析。既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又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创造性转化、实施的空间。通过研读、领会,我们进一步明晰:儿童是有民族文化之根之魂的人。儿童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萌芽、生长,将会长成一棵大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代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合的方式,熏陶感染,涵养精神,让每一个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中成长为拥有中国心、守住中国根、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的当代儿童。
二、整体架构联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指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统筹各学科,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覆盖,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将整体架构一体化、整合型、融入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一是基于国家课程有机渗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不额外增设课程门类的情况下,依据学情改造或者利用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因子与课程要素进行整合、重组,营造新型的课程文化。
二是聚焦《指南》提出的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内容组成文化主题单元,设计嵌入式的主题学习课程。
三是在调研学生、家长需求的基础上,在学校原有选择性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突出横向设计涵盖领域的一致性与各年级纵向衔接的进阶性。在全校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择性课程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武术、京剧、剪纸等课程。
四是依据《指南》,围绕古代工程、技术发明、传统医药、遗址和文物等方面具体内容,充分挖掘徐州地域文化,整合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课程,不断优化、架构基于徐州地域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保证“认同感”,提升“价值感”和“获得感”。
三、创新灵活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
《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与思想实际,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具体学习内容、载体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知识讲解、文字记忆,更应该培育文化精神、滋养文化情怀,实现文化引领。为此,我们将立足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统筹,以教师的辅助为支持,以丰富的地域文化为补充,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亲切的场景中,经由生动活泼的实践体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
学科教学方面,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课程教材为内容,整合渗透为路径,学科学习为主体,价值引领为目标”的原则,教学目标设计上,注重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恰当挖掘和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增加体验感受活动。基于学校“自主习得课堂”的构建,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自主拓展、自主总结五个环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学习中的渗透。
文化主题课程将着力于构建真实场景,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消除“文化与儿童”“传统与现代”间的隔膜,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化鉴赏力,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其中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社团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将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参与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统整化、载体化,变成学生可以感知、领悟的故事、案例和情境体验;将立足传统,注重创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把不同课程形态结合起来。如将动画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合,智能科技手段与传统价值理念融合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和儿童兴趣的有效对接,让儿童在愉快的体验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定向。引领儿童主动了解、体悟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
四、积极构建开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指南》明确指出将我国古代科学发展成就纳入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并从生命世界领域、物质世界领域、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围绕这四个领域,我们将把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潜在性结合起来,聚力合作,发展共赢。
我们将基于家长的专业特长、职业资源,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开设“家长讲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原有基地基础上,建立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基地,根据不同基地的文化优势,为儿童设计特展课程、特需课程,构建开放、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空间,引导儿童经历调查与讨论,思辨与内省,感受与赞叹的过程,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之,我们将在《指南》的指导下,回归教育本质,激发团队智慧,整合优质资源,发挥优秀教师和优势学科的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儿童的生命体验之中,在儿童的心灵深处蓄积文化的生命情怀。(执笔人:彭苏华,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副校长)
03
陕西省延安中学
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发挥革命传统铸魂育人功能,推进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既是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牢记党的光辉历史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时代要求,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及时回应了的指示精神,是对新时期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指向明确、要求具体、切中要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积极探索革命传统融入课程教材的实践路径
延安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具有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近年来,学校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理念,把课程育人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不断将革命传统融入课程教材,渗透于德育活动,落实于课堂教学,让革命传统传承有载体,课程育人见实效。
1.用延安精神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八大原生态”“创客背景下的红色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思政课。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国旗下的思政课”“革命纪念地思政课”“重大节日思政课”等,将思政课程从课堂内辐射延伸到课堂外,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用革命传统教育深化语文课程建设。一是打造革命传统教学典型案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经典名篇,精心设计,开展浸润式教学,以典型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推进革命传统进语文课程。二是开设革命传统特色课程。利用延安时期毛泽东文章、延安时期名人轶事、红色诗词等革命传统校本课程,采用专题教学、情景教学、体验教学和实践活动“四个结合”的模式,开设革命传统教育微课堂,建立了革命传统特色课程。三是坚持举办“延中大讲堂”。以革命传统讲座为载体,邀请多位院士、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顽强拼搏。
3.用革命传统教育助推历史课程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强化历史课程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一是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鲁艺纪念馆、大生产纪念馆、知青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四八”陵园等,开展“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铸延安魂”的红色远足活动,教育学生寻访革命足迹,重温革命历史,体验革命艰辛,传承革命精神。二是与“四史”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四史”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育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三是与重大节日、重大时政相结合。组织开展纪念“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日、长征胜利纪念日、“四八”烈士悼念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担当民族大义。
4.用革命传统教育丰富艺术课程资源。一是大力推进延安地方艺术进课程。开设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剪纸、陕北道情等特色艺术课程,丰富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二是坚持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朗诵红色诗词、咏唱红色歌曲、表演红色剧情、品读红色经典、观看红色影片等,教育引导学生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三是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挖掘学校82年的办学历史,建成延安中学教育史馆,把校史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积极开展“延中精神”传承活动。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建成了励志文化长廊、延安精神主题教育广场,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和励志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把校园建成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使师生置身于延安精神教育的浓厚氛围中。
二、积极贯彻落实《指南》精神,推进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
1.完善顶层设计,确保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性。遵循《指南》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课程建设进行合理定位和愿景规划,努力寻求革命传统与课程改革契合点,在学校“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以“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主体,以“责任教育、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励志教育”为四翼)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把革命传统融入课程教材的路径,逐步形成“延安精神引领、革命文化熏陶、育人活动感染、课堂教学渗透、一体化推进”的革命传统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坚持融合创新,增强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成立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作为落实课程育人的关键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和校本研修,依据《指南》提出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和载体形式,深入研究延安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挖掘延安时期革命英雄、革命旧址、延安精神和黄土文化等资源,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开发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革命精神伴我成长、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等课程,进一步完善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剪纸、安塞腰鼓、陕北道情等课程,探索建立以“特色类课程、融合类课程、主题类课程、体验类课程、音像类课程”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体系。
3.丰富载体形式,促进革命传统教育长效化。按照“覆盖全部革命历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为什么进、达到什么目标,进什么、进到哪里,怎么进、如何保证进得去”等问题,积极探索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举措,形成有梯度、有层次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系列,有效实现全学科育人、全方位育人。一是要建好用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创新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开设“行走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堂”,用鲜活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二是落实“高中讲精神”的要求。加强“延安精神讲习社”建设,聘请首席专家,培训延安精神讲解员,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讲好抗大精神、长征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和知青精神等,引导学生当好延安精神的宣传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三是按照“课程内容一体化设计、学科课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层次化递进”的原则,具体规划、统筹指导、全面推进学校革命传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让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序列,让学校特色品牌打造见成效。
弘扬革命传统,推进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我们将认真贯彻《指南》精神,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入手,不断探索革命传统进课程教材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执笔人:王文涛,陕西省延安中学校长)
04
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局
教育部颁布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提供了指导性、基础性依据,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临沂市自觉扛起弘扬沂蒙精神的使命担当,认真落实“传承红色基因”的指示,积极推进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构建了以弘扬沂蒙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了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初步构建了“政府重视、学校推进、社会支持、家长参与、学生喜爱”的革命传统教育格局,形成了“校校有项目、班班有特色、师生齐参与”的生动局面,201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
围绕落实《指南》要求,我们将在沂蒙精神红色教育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注重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做好课程实施工作,细化学科融合,加强专业驱动,努力构建革命传统教育临沂模式。
一、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革命传统教育
出台系列文件,提供法规保障。我市曾先后颁布实施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工作方案》《关于沂蒙精神教育融入小学、初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红色教育”实施提供了路径支持与制度保障。《指南》颁布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整合原有文件,出台《临沂市教育系统革命传统教育行动纲要》《临沂市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革命传统教育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革命传统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弘扬沂蒙精神紧密结合,努力构建革命传统教育临沂新模式。
进行学段统整,实现系统一体。根据《指南》要求,按照“小学讲故事,初中讲历史,高中讲精神”弘扬沂蒙精神的思路,全学段、一体化设计革命传统教育地方课程。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注重选择革命故事、革命文物、革命歌曲等,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体现具体性、形象性、灵活性。初中阶段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注重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军,努力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展现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注重选择诠释革命精神的作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二、开发转化,注重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利用
临沂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孕育形成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不论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兰田商城精神”等,都是沂蒙精神的生动体现。下一步,围绕《指南》提出的七个方面主题内容,我们将充分利用沂蒙精神这一独有的红色资源,继续优化、深化、细化已有实践,将沂蒙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奋进、敢闯敢干、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等内涵与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内容进行有效链接,实现资源课程化。
三、素养导向,深入做好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实施
强化课程融合,注重价值体认。一是细化不同学科革命传统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红色教育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深度融合,注重抓好学科与红色教育的有机融合点,将学科红色育人目标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突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的主阵地作用和其他学科的有关安排,研制各学科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指导意见,对新教材每个模块的教学实施提出建议,并配以教学案例。二是修订完善《沂蒙文化》《沂蒙精神教育》等地方课程教材。三是注重彰显特色,鼓励地区和学校探索适合本地、本校的革命传统教育方式,优化升级“追寻红色记忆”“沂蒙精神伴我成长”“沂蒙红歌”“红色课程群”等近2000门特色课程,让立德树人课程体系融入临沂元素,彰显沂蒙革命传统本色。
细化学科融合,强化全科覆盖。深入学习《指南》要求,在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细化落实,在其他学科中有机渗透。比如:(1)历史课,以战争时期小推车支前、战地救护等为情景设计比赛,使学生深度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英勇,在具体、形象、直观的场景中领会、把握革命传统和老区精神的实质。(2)美术课,合理利用红色景区、革命历史故事、遗址等资源,开发体现红色主题的课程。(3)音乐课,沂南县是《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等红色歌曲的诞生地,红歌资源非常丰富。通过搜集整理不同时期的红色歌曲,开发沂蒙红歌课程。
创新活动载体,注重教育实效。以兴趣社团活动、课外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兴趣导向,组织校园“革命传统教育、沂蒙精神主题宣传阵地”展示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革命传统文化熏染与情感体验。依托政府网站、学校官网、“两微一端”、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传承红色文化的名站名栏,讲述革命故事,编发《沂蒙山小调诞生记》等“红色有声故事”50余篇,利用全市1000多个校园广播站和市级宣传媒体,常态化传播红色革命故事,展示优秀课例,使红色精神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融入校园文化。注重红色教育综合实践,将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设沂蒙精神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5课时,班、团、队会安排不少于3个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如临沂四中高三全体师生徒步15千米,到达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重温红色记忆,磨砺坚强意志,汲取前行力量。总之,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灌输性学习向自主活动式学习的转变,提高教育实效。
四、专业驱动,完善革命传统教育师资培训
聚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重点学科,在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增强教师的革命传统教育意识和自觉。设立革命传统教育专项课题,建立示范校,强化对革命时期军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体验与认识。充分发挥领衔县区和示范校作用,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增强教育效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将以《指南》的颁布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指南》提出的全学段、全学科实施革命传统教育要求,立足已有红色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现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构建革命传统教育的临沂模式。(执笔人:陈海玲,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号尊重原创,好文值得推荐。本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精彩回顾,点击阅读
热课推荐,点击了解
值得借鉴的思政课
↓点击了解↓
部分免费哦
↓点击了解↓
扫码关注公众号
课程资讯都知道
学校教师共提升
选择笃行就是好
要分享
需收藏
必点赞
都在看
戳“阅读原文”,看值得一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