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时空】邓文金 | 清前中期漳台贸易关系述论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邓文金
1963年1月出生,福建省长泰县人。现任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摘要] 清前中期在漳台两地全面通航的格局下,漳台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前后经历了逐步发展、繁荣与鼎盛、衰微等三个阶段。此时期,漳台两地贸易主要采取官府控制的“合法贸易”与民间违禁走私贸易两种形式。清前中期漳台贸易的发展较之明代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并对两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漳台 贸易关系 合法贸易 走私贸易
清前中期漳台两地的通航
台湾与大陆一水相隔,自古以来,海上交通十分重要。清领台湾后,首开鹿耳门与厦门的通航,乾隆年间,为了适应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众的来往需要,又陆续开辟了彰化鹿港与泉州蚶江、淡水八里坌与福州五虎门的通航。道光年间,再开放宜兰乌石港和彰化五条港,从而形成了五口通航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漳州沿海各河港与海港,主要是浦头港、石码港、云霄港、铜山港、旧镇港、宫口港、佛昙港、下寨港等,或者通过厦门,或者直航台湾,都与台湾各有关港口建立了通航关系。漳台两地的全面通航,密切了漳州与台湾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军队挫败了郑氏的抵抗,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但是在台湾的留守问题上却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论。起初,康熙帝对台湾并不太重视,再加上一部分地方官员认为“台湾隔在大洋以外,声息皆不相通”,主张“迁其人,弃其地”,使康熙帝对台湾的重要地位认识更模糊了。正当弃台派甚嚣尘上,康熙帝动摇不定之时,即有一批有识之士,坚决主张留守台湾。最早提出这个主张的是福建总督姚启圣,他说:“今幸克取台湾矣,若弃而不守,势必仍作贼巢矣,……况台湾广土众民,户口十数万,岁出钱粮似乎足资一镇一县之用,亦不必多费国帑,此天之所以为呈上广舆图而大一统也,似未敢轻言弃置也。”接着,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利害疏》中有力地驳斥了放弃台湾的谬论,全面论述留守台湾的重要性。由于施琅等人的据理力争,辨明道理,使康熙帝改变了“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错误主张,决定留守台湾,使台湾正式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
为了加强福建与台湾的联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台厦道,管理台湾及厦门两个行政区,同时开辟由厦门到鹿耳门的对渡航线。从此,厦门成为去台湾的主要通道。其主要航线是从厦门开船,经过澎湖,直航鹿耳门。这条航线要通过台湾著名的黑水洋,风高浪大。尽管海道比较险恶,但这条航线一直是台湾与大陆的主要通道,每年都有许多大陆或台湾的海船穿梭来往于这条航线上,把大陆的物资运往台湾,又从台湾运回许多土特产品。如台湾地区的诸罗、凤山盛产粮食,“大年之有,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又资赡内地,居民止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每当大陆“青黄不接,内地米价高昂之时,台湾各式各样的船只,满载稻谷,源源不断地运贩内地”,与此同时,厦门的商船也运来了从布帛、日用器具直至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和造船材料。
到雍正年间,由于大陆移民的开发,台湾地区社会经济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富庶之规与中土埒”,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台湾地区商品流通领域的日益扩展,“商贾安于市,行旅安于涂,舟车络绎,百货麋至”。这一时期,福建的各种商品由于台湾人口的迅速增长而不断扩大销路,台湾也因为“地沃民富”而“内济福州、漳、泉数郡”,因此,来往于这条航线上的海船大量增加,其中以横洋船最著名,“横洋船者,由厦门对渡台湾鹿耳门,涉黑水洋,黑水洋南北流甚险,船则东西横渡,故谓之‘横洋’,船身樑头二丈以上,往来贸易”。经营横洋船的人“多系身家殷实之人”,他们“多财善贾,雄视市廛”,“一时号称百万者十数人”,鹿耳门港“出入之货岁率数百万圆,而三郊为之主。三郊者,南郊苏万利,北郊李胜兴,糖郊金永顺。各拥巨资,以操胜算”,三郊商人“皆以安平为往来之港”。由于两岸频繁的贸易往来,台湾海峡出现了“舳舻相望,络绎于途”的盛况。
但是,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岸的来往更加频繁,到乾隆后期,仅靠厦门、鹿耳港航线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了,因此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辟鹿港与晋江蚶江的航线,五十年(1792年)又开辟八里坌与福州五虎门的航线,道光四年(1824年)再开乌石港及五条港,从而进入五口开放的全面通航时期。
在闽台两岸全面通航的格局下,漳州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也进入繁盛时期。当时,漳州的许多商品是通过厦门中转而运到台湾的,在厦门对台贸易总额中,漳州地区占很大的比重,厦门港在漳州对台贸易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漳州地区也有许多港口直接与台湾发生商业联系。漳州港口大致可分为河港和海港两类。河港中著名的有浦头港、石码港、云霄港等。海港方面主要的有铜山港、旧镇港、宫口港、佛昙港、下寨港等。浦头港和石码港在九龙江内,是九龙江两个最重要的商港。浦头港处九龙江西溪航道,漳州府城东厢。石码港处西溪、北溪汇合后的九龙江下游,西溪航线天宝、靖城、山城、山格、琯溪、坂仔、船场、奎洋各地;北溪航线江东、郭坑、浦南、潭口、新圩、华封、长泰、岩溪等地,河运之货物多在浦头港或石码港集散。凡输往台湾的商品,因河运之船皆平底木船,到下游水深浪大,不适于航行,也须到浦头或石码转驳厦门,再运往台湾。从台湾销往九龙江流域的商品,也运至厦门、石码或浦头,再转运各站点。云霄港地处漳江下游,船出漳江口,进入东山湾,就可直驶台湾。清末,云霄航业拥有帆船三十余艘,所有帆船均属商户所置,即商人自购船舶,自家营运,船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买进卖出,把船又当作流动的商店和仓库。云霄商界称航行温州、宁波、上海的船叫“北船”,航行广州、香港的为“南船”,专营厦门、汕头的叫“下山船”,“下山”即厦、汕的谐音。此外,还有一条叫做“过横”、“横洋”的航线,专营台湾。“过横船”实际上是船头行,船主在云霄和台湾都有商务联系。从云霄运去陶器、瓷器、烟叶、杂货等,从台湾载回稻谷、白糖、煤油等,销往平和、漳浦、诏安等地,往来商务十分繁忙。
在漳台贸易中,漳属沿海各海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铜山港尤为突出。铜山港所在东山湾,由东山岛、古雷半岛和其它陆地环抱,形成一口小腹大的天然深水港。湾内岸线长141公里,海域面积18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深36米。航道宽阔平直,各种船舶进出港不受潮水限制。《东山县志》载:“清时,商人集巨资驾帆北上而至宁波、乍浦、上海和天津;东驶台湾,澎湖等港。”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铜山至高雄、澎湖、基隆、淡水的贸易日渐繁盛。嘉庆年间,有开荣号、清河号、文周号和金顺美号等商船,航行于铜山至高雄、台南、东港、东石、基隆、马公和布袋嘴等地,从铜山运出竹器、瓷器、米粉、纸、烟、酒等土特产品,从台湾运回白糖、稻谷、水果、苧麻、桐油和花生饼等物。另外,漳浦旧镇港、佛昙港、下寨港和诏安的宫口港,也是漳州境内重要的对台贸易港。旧镇港位于鹿溪入海处的凹岸,并有浯江注入,外接浮头湾。东北陆鳌半岛、东南古雷半岛双臂拥抱,形成天然屏障,整个港区呈口窄肚宽之状。明代旧镇船舶已与东南亚各国及台湾通商贸易,清代漳浦人迁台多由此启航,漳浦与台湾贸易货物多在此集散。佛昙港由井美半岛环抱,也是一个口小腹大的半封闭形内陆港,明清两朝走私货物很多在此装卸,和台湾贸易数额也不少。漳浦、云霄与台湾交易的货物部分在此转运。诏安宫口港地处东溪出海口左岸内湾,港呈南北走势,东西两端有陆地掩护。明代宫口港又称梅岭港,是东西洋私人海上商船的中继站。据记载,明末港区内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商人,最繁盛时逾万人,成为中国海商活动的中心和外国人经商的据点。清领台湾后,宫口港对台贸易更加兴盛,漳州南部地区对台贸易货物,多由此进出。
(点击阅读原文继续阅读)
【注】(本文经作者授权,文章刊登于《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