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炳镐 2018-05-24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金炳镐

朝鲜族,黑龙江省延寿县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民委决策咨询专家,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同时进行民族法学、民族社会学、民族人口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中央第一次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阐释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内涵的理解,对于新时期协调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理念。

命运共同体是指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现实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愿景之上的,强调在互相交往和影响中经历和分享共同的命运,表现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状态的共同体。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论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一个历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源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历程,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头,是中华民族非凡创造力的源头。

(二)一种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如果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动态的表现方式,那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静态表现方式。因此,认识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首先要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对中华民族现实的族际关系结构的高度凝练和真实写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将这种格局的特征概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三)一种描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这里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特征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直白、精炼的描述表明:首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个民族得荣,全体中华民族也有荣耀;任何一个民族受损,全体中华民族也受损;各民族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共担责任与义务、共享利益与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其次,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的唯一承载体,各民族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源于费孝通于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著名演讲。费孝通的“多元一体”为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工具。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阐发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的过程中,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增强了党中央对于统一多民族这一“家底”的阐释力。习近平总书记从“多元”“一体”“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一)“多元”是一大特色,也是重要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可以说,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二)“一体”是历史传统,也是未来趋势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把这看作‘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多。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三)“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核心特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一核心特征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分布上的交错散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关于“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思维的视角分析指出:“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为了进一步论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以家庭关系作比喻:“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依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质,科学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明确阐释了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辩证关系。

(一)中华文化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是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最新、最深刻、最全面、最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表述;其次,彰显了中国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一律平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原则;再次,强调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最后,体现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和基础。

(二)中华文化认同

1.文化认同特别是中华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的基础

文化认同包括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所谓中华文化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三个条件: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增强文化认同”是包括本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以及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辩证关系的认可。因此,增强文化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特别是中华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2.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时认为,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指的“本民族”是指56个民族,中华民族包含这56个民族,所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也是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为了进一步阐释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不对”:第一个“不对”,是“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第二个、第三个“不对”,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并不是仅仅指汉文化,不能忽略少数民族文化;56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也是不对的。“三个不对”的错误倾向本质上都涉及认同本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涉及两种不同层次认同的协调统一关系问题。只有认清了两种认同的层次,只有两种层次认同不混淆、不错位,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体系的统一。


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有机构成的合力,具体包括中华民族整体对于各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相关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和提升路径。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个结合”,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第一个“结合”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也就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进一步提升各民族间的亲和力。

(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路径,也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思想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华民族理论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中华民族属性特征、族际关系和发展进程,又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现实格局和未来愿景,既有理论高度,又通俗易懂,为凝聚各族人民的共识和力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注】 本文经作者授权,文章刊登于《中国民族报》2017年2月17日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