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时空】 周润年 赵利文 | 独具慧眼辟蹊径 ——评《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周润年 赵利文 边疆时空 2019-12-17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周润年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历史与文化。著作有《藏族历史文化论稿》《藏族大辞典》《北京雍和宫御制“喇嘛说”碑文校录考诠》等。


刘凯和杨小峻二位教授撰写的《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一书,是继二位合作《西藏高等教育研究》之后的又一佳作。全书分为七个章节,约27万余字。第一章分为三节,作者在概述现代化概念的产生历程、全球现代化浪潮和中国近代现代化经历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当今的一个重要时代主题——教育的现代化,阐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范畴,陈述了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点,将西藏现代化与西藏教育现代化融为一体。第二章包括两节,叙述了西藏地区从和平解放以前、经近代社会、和平解放以后,至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成绩,并梳理了和平解放前的西藏地方教育与解放后的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而总结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经验。第三章论述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生态环境,从西藏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宗教环境、人口状况及基础教育六项因素论证了他们对本地高等教育的影响。第四章从广泛存在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中探寻构筑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依据高教现代化要素从西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教师队伍、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情形、科研和社会服务及办学条件等方面呈现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第五章叙述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模式,作者陈述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模式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选择与确定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原则和对该模式的基本认识;在对中国特色现代化内涵的阐释中,指出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具备的特殊属性,由此认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应选择有中国特色、有西藏特点的路子;关于如何实施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问题,作者认为必须抓住“两个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必须处理好“六种关系”,必须抓住基于改革创新;同时介绍了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香港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上的经验。第六章和第七章是为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做的一些对策,主张从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体制与管理现代化、高等教育结构现代化、人才培养现代化、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及办学条件现代化七方面来推动本地教育的发展。该书是目前西藏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化视角来分析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作,本书对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构建有积极作用,所提对策可行可信。

《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一书是西藏教育研究中的一朵奇葩,该书视野广博,观点新颖,资料翔实,特点显著。

特点之一:切入点新颖,别具心裁。该书在借鉴《西藏教育研究》、《发展西藏的民族高教事业》、《西藏教育五十年》、《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等专著的基础上,对西藏高等教育的研究有了根本性突破。西藏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一直在传统教育研究模式下徘徊,当前相关理论著作的问世,无不彰显了传统教育研究的属性,这些成果是对传统研究的肯定。但反观已有著述,始终延续传统风格,使当前西藏高等教育研究陷入了困境,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速度,与横向东部沿海的教育研究相比,其差异并没有缩小,反而由于在理论和视野上的差异,使这种不平衡性有所加剧。在西藏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研究的视野如若局限于传统模式,这只能造成经济发展与学术研究的鸿沟愈发难以逾越。经济发展,离不开软实力,教育是增强西藏社会发展后劲的不竭动力,教育研究的视野是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西藏高教的质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西藏高等教育正需要诸如作者这种能够贴近时代,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运用新的理论视野,来专门研究西藏高等教育的青年才俊。该书的诞生,无疑是从传统教育研究模式下蜕变升华的最佳模版。

特点之二:理论运用方面,做到了准确理解概念,向读者交代清楚每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将每个概念解释的极其清晰。对于概念的引入,没有生搬硬套,做到前后连贯一致,应用得体。书中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现代化和从现代化衍生出来的教育现代化。就现代化而言,本书在忠于共识的前提下,沿着西方和中国前辈学人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继续向前迈进,得出了自己的认识:现代化作为一个总的动态概念,兼具时间与变化之义,同时作为一个过程来看,也兼有时间和变化两种特征。[1](P3)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作者尊重前人的认知,先后叙述了六位学者对该概念的典型认识,重点介绍了曾天山先生的教育现代化涵义。作者虽没有明确提出自身对教育内涵的看法,但在宏观上给未来的研究者做了整体把握,认为这一概念具有某种价值导向、呈现一种发展态势,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变迁。[1](P17)

特点之三:该书不是一部泛泛空谈的说教著作,而是一部在理论层面和可操作性上,都极具特色的鸿篇巨制。

关于理论层面,要从现代化理论来构建西藏高等教育理论,就必须首先确立研究模型。在此之前,没有其他专题著作以资参考,诚如作者所言“构建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P96),没有前车之鉴,,难度可想而知。刘、杨二位教授掌握了丰富的教育学理论,他们借用教育要素,用七类要素构建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之指标体系,每一要素又有自身的衡量指标。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评价指标有七种,教师队伍现代化为八种,教育体制与管理现代化为六种,教育结构现代化为五种,人才培养现代化为八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八种,办学条件现代化为八种。[1](P97)与指标体系配合,需要按照该体系,确定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宏远目标,这是教育研究的根本落脚点。作者认为该目标体系,要符合国家宏观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也要结合西藏自治区相关规划和西藏高等教育现状实施。

关于可操作性,该书绝非枯燥的理论模型构建,其可行性对策的提出可谓全书的压轴戏。作者在七个指标类型的框架内,提出了28项对策。具体而言,要实现教育观念现代化,就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对地方的服务作用;坚持全面与素质教育结合;坚持公平教育理念;坚持西藏特色教育。要推进教师现代化目标,就必须注重人才引进,强化师资力量;关注教师队伍的内部培养机制;些提法值得商榷,如作者在书中最后一章第四节建立合理用人机制。要推动教育体制与管理现代化,就要从改进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入手,促进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促成高等教育结构现代化,就须从教育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区内外结合办学、继续和终身教育体系着手。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就要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力度等因素。要推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就须注重社会经济、团队建设、科研管理、科研成果的转化等要素。要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就必须关注办学条件、构建数字校园。本书提出的对策,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系全书的精华所在,从一定程度上讲,为未来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指明了航向。

特点之四:资料翔实,数据丰富。第一章有11个数据,两个图表。第二章有数据百余。第三章有数据1093个,表格10张。第四章有数据1584个,表格33张。第五章有数据41个,表格1张。本书数据分布以第三、第四章为重点,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表现和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翔实的资料、充实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作者提出的推进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诸多对策,显得更为紧要及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以新视角研究西藏高等教育,作为新的尝试性研究,有鲜明的创新点,但新事物往往缺乏可循陈式,必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不足。本书也有“办学条件现代化”中提出“探索建立多途径的投资取道”,“以国有公办为主,向国有民办、公民联办、国内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办学体制发展,鼓励部门、企业、事业、团体、私人乃至外资与西藏高等学校合作办学”[1](P216)。中外合作和中外合资办学在内地省会城市,或较发达的地级城市比较多见,但在西藏自治区,战略位置、政治要素和民族因素,极为明显,如果鼓励外资进入,也许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更好地促进西藏教育快速稳定有效的发展,借助内地资源,与内地知名高校联合办学,或许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合作方式,既能保证西藏高等教育与国内前沿教育同步,又能降低社会风险,维护好地方秩序。

总之,《起步与跨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作为创新之作,充实了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内涵,拓宽了西藏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视野,对于西藏教育的发展和西藏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部力作的公开出版,必然值得西藏高等教育的同仁、研究者,认真拜读,其中的精妙之处,颇值得圈点,可喜可贺!

 【注】文章原载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

责编:齐云彦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