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六)

《中国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研究 2022-05-15

难忘的旅程:“层层加码”如何切出来大问题

李辉


近日,我的论文《层层加码:反制科层组织执行衰减的一种策略》在《中国行政管理》“小切口•大问题”专栏发表。欣喜之余,自然感慨良多。但是,当专栏希望我们提交一份《“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时,我却迟迟没能落笔。


我想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对“小切口·大问题”专栏,对专栏背后默默付出心血、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专家,对参与专栏的这段旅程,我心存敬畏,担心无论怎样的感慨,都不如这一切更厚重。二是回想起这段学习的旅程,着实有太多的感想,真要落笔时,反而无从取舍。


幸运的是,在辗转纠结中,有一个思路倒是始终清晰的。那就是,有幸参与“小切口·大问题”专栏将近一年的时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我又该如何定义这一段旅程?反复思量,我决定选择这样一个标准,作为本次感悟的原则。即,希望以亲历者的视角,让同样关注“小切口·大问题”专栏的学界同仁们,对该专栏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应当说,于我而言,参与“小切口·大问题”的这段旅程,是一个沉浸式体悟“小切口·大问题”之意涵的旅程,是一个沉浸式感受“学术共同体”之力量的旅程,是一个沉浸式感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即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旅程。

 

一、“流水窅然,别有天地”:体悟“小切口·大问题”之意涵


和很多学界同仁一样,我早已是“小切口·大问题”的忠实读者,也比较了解这一栏目的影响力。但说实话,在此次由始至终参与“小切口·大问题”栏目之前,我对“小切口·大问题”意涵的理解是自以为清晰但实则模糊的。为此,这一次旅程的第一大收获自然是沉浸式体悟“小切口·大问题”之意涵。


(一)“小切口”的实践关怀


第四轮征稿开始时,几位组稿人提供了一系列有趣的概念供大家参考。包括:服务大局、高位推动、创先争优、挂图作战、领导批示,等等。当时只是觉得这些概念都非常有趣,现在看来,这些有趣的概念更可以理解为一个又一个来自中国本土的、鲜活的治理故事,一个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张力的治理实践。我想这大概就是“小切口”的意涵所在。与那些单纯针对抽象概念的思辨和宏大理论的论争相比,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用心讲述中国本土的治理故事。


以我所选择的“层层加码”为例,就是一种值得探究的“小切口”。尽管“层层加码”并不是新鲜事,但近年来发生在精准脱贫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层层加码”现象,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批评。让我始终心存疑问的是,“层层加码”既然备受批评,又缘何在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不加码”的政策执行又会怎样?简单化、一刀切、不顾实际情况的“层层加码”备受批评。但是,所有的“层层加码”都是简单化、一刀切和不顾实际情况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应该批评的是简单化、一刀切和不顾实际情况的“层层加码”,还是“层层加码”现象本身?


这些疑问既是我的困惑,也得到了几位组稿人的支持。经过几次语音讨论,我更加确信了方向:把“层层加码”现象理清楚、说明白、讲透彻。后续进一步的文献查阅也证实了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已有文献对“层层加码”的描述的确比较碎片化和表面化。对现象的认识停留在碎片化和表面化,的确容易陷入以偏概全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误区。那么,对“层层加码”现象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描述,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大问题”的理论抱负


2021年7月30日,桂林理工大学鼎立支持工作坊,提供了线下思维碰撞的难得机会。尽管此前已经同几位组稿人连续开展了几轮轰炸式讨论,但当我在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面前汇报论文想法时,心中依然是充满纠结和忐忑的。现在回想起来,纠结和忐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切口”有了,但是“大问题”呢?我想这大概就是“大问题”的意涵所在,即细致观察治理现象、透彻理解治理实践固然重要。但是,与那些就事论事的现象描述和实践批评相比,更重要的是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挖掘实践背后的理论。


此时,我已经对“层层加码”进行了全方位的画像。加什么“码”?谁来“加码”?给谁“加码”?何时“加码”?如何“接码”?对于这些问题,都有了既全面又细致的描述。但是,从专家们的点评和与会同仁们的讨论来看,“层层加码”背后的理论意涵依然有待明确。


桂林工作坊回来后,不知道经历了多长时间的纠结,我终于参透了“层层加码”长期存在的策略性属性。“层层加码”发生在科层组织自上而下逐层落实政策目标的过程中,也必然与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密切相关。超大规模科层组织的执行衰减,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横亘在国家治理中的一个大问题。在中国自上而下和规模治理的情境下,以“层层加码”反制科层组织执行衰减的策略和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理论问题。


(三)在“小切口”与“大问题”的对话中理解国家治理的图景


2021年12月5日,新一轮线上讨论,论文似乎已初具雏形。我将“层层加码”作为一种现象进行全景画像,作为一种行动进行逻辑深描,作为一种策略进行机制解析,并对超限“加码”的负效应进行反思,以期让论文逻辑更加周延。


我以为,我对“层层加码”及其背后理论问题的理解已经比较到位,但线上讨论中,几位同仁在提出表扬的同时,依然表达了较多批评。现在回头来理解,同仁们给出批评的理由,主要是文章的呈现面面俱到,但似乎要害之处依然挖得不够深。我想,这大概就是“小切口·大问题”的意涵所在。“小切口”的细致观察和透彻理解固然重要,“大问题”的讨论也很有裨益,但我们更想要的是建立“小切口”与“大问题”之间的深刻对话机制,在对话中更好地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图景。


我至今仍记得,中学时代一位特别优秀的语文老师,曾跟我们分享文章写作的经验。她说,舍得割爱是好文章的一种境界。没想到时隔多年,这句话依然让我受益。


12月5日线上会议后,几位组稿人又与我进行了多次语音讨论。从面面俱到和力求周延,到集中要害并不吝取舍,我又重新调整了行文思路。我先对超大规模科层组织的执行衰减进行机理分析,再就“层层加码”反制科层组织执行衰减的策略进行全景画像,最后深入探究“层层加码”反制超大规模科层组织执行衰减的机制。至此,“小切口”与“大问题”的对话得以实现,以“层层加码”反制超大规模科层组织执行衰减的治理图景得以呈现。

 

二、“开轩共话,如坐春风”:感受学术共同体之力量


长久以来,学者的创作生涯常被描述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坐得住板凳,似乎毫无乐趣可言。回想起第四轮“小切口·大问题”的参与过程,尽管也受了“百思不得其解”之郁闷、“否定与自我否定”之苦恼,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苦并快乐的过程。


这快乐,偶尔来自于对某一问题的顿悟,偶尔来自于初稿完成的释然,偶尔来自于最终付梓的喜悦,但更多来自于同仁们之间的开轩共话。无论线上或是线下,每一次讨论都更像是一场Party。与其说这是一个论文写作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与学术同仁们互学、互助、碰撞、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沉浸式感受学术共同体力量的过程。从选题、酝酿、构思,到写作、修改、打磨,整个过程都与学术同仁们的共同讨论密不可分。


为了撰写这篇《“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我回头翻阅一年来同几位组稿人的聊天记录。不仅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心存感激,更对他们执着于专业、不吝惜交流,豁达开放的胸襟和学术共同体精神心生敬畏。我想,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融化在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内心深处的品格,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也是学科发展的力量源泉。从这一点出发,“小切口·大问题”的旨趣不仅限于立足中国场景、回应实践需求、探讨重大理论问题,也在于打造开放性参与平台,凝聚学术共同体之力量。

 

三、“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感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之发展


我从本科阶段开始学习行政管理专业。那时,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实不多。很多人对行政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甚至对行政管理到底是做什么的都还不太了解。直到我博士毕业求职时,开设行政管理相关专业的高校也依然不多。


近年来,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波及到高校内部不同学科间的竞争和淘汰。因为起步较晚,比不上老牌专业的规模,公共管理专业在一些高校不被重视,甚至遭遇被裁撤的尴尬。这不得不让我们有时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产生一些悲观的情绪。


事实上,公共管理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怀疑。相比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科,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中,不仅存在着对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的反思和怀疑,还存在着对西方理论借鉴及其本土化的反思和怀疑。面对这些反思和怀疑,我想一方面是亟需构建起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另一方也需要在不断积累和发展过程中树立更加乐观的态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更加迫切。以治理故事为核心,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任务也更加迫切。作为关涉治国理政的一门重要学科,公共管理的使命担当恰逢其时。


近年来,“小切口·大问题”专栏,以中国独特的治理现象和治理实践为切口,力求向纵深探究中国本土化的国家治理理论,在学界形成了较强的引领作用,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全程参与“小切口·大问题”专栏的写作过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以“小切口”管窥“大问题”,以“小切口”和“大问题”的对话展现中国国家治理图景之魅力。


我想,这不仅是一个专栏、一次发表,更是对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发展的一次沉浸式感知,对《中国行政管理》及其“小切口·大问题”专栏这一开放性参与平台的一次沉浸式感知,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一次沉浸式感知。


“小切口·大问题”第四轮组稿和发表任务已完成,第五轮征稿已经启动。衷心感谢《中国行政管理》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性参与的平台,感谢组稿团队和专家同仁们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几乎全方位、定制式的启发和指导。同时,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也衷心推荐学界同仁们积极参与、不吝赐稿,衷心期待每一期的作品都能载入经典,衷心祝福《中国行政管理》及其“小切口·大问题”专栏越办越好,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本公众号往期“小切口”回顾

1

“小切口·大问题”专栏

2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四) 

3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五)

4

叶敏|“联村干部”:基层治理体系的人格化运作

5

谢炜|对口支援:“项目制”运作的梯度适配逻辑

6

李辉|“层层加码”:反制科层组织执行衰减的一种策略

7

彭勃|兜底办理:集中力量办小事的治理逻辑

8

“小切口”| 切进和研讨中国特色的治理现象

9

“小切口•大问题”:背后的故事(十二)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治理

编辑:王道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