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先生的悲悯

敏敏郡主 玖奌杂货铺 2021-11-24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今天是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在逝世前几个月,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要骗人》。这篇文章是应日本 《改造》 月刊社长山本实彦之约,于1936年2月用日文写成的,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翻译成中文,发表在1936年6月上海《文学丛报》月刊第三期上。


在《我要骗人》中,鲁迅先生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鲁迅先生遇到一个来为难民募款的小女孩。鲁迅先生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难民手里的。

也就是说,小女孩的募款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当时那些贪腐的官员们腰包更鼓一些罢了。

但是小女孩并不知道,还在努力地募款,“募不到,就失望,募到手,就喜欢”。


面对着这个善良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真相吗?

不能。


于是,鲁迅先生就牵着小女孩的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

鲁迅先生说,自己的捐赠“实则不过买了这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喜罢了”,因为自己“不爱看人们的失望的样子”。


但是,对一个小孩子说假话,这让鲁迅“这一天的后来的心情却不舒服”,因为鲁迅觉得“骗她是不应该似的”。

鲁迅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骗人,这让鲁迅的内心很煎熬。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让当时的我有一种受到震憾的感觉。

世人都知道鲁迅的冷峻犀利,但有几人知道鲁迅的温柔悲悯?


鲁迅的笔,从来都是“论时事不留面子”,骂那些的民众,骂那些敢“直面真相”的精英,骂那些趋炎附势的文人……鲁迅骂的凶狠,用笔戳破了一众虚伪粉饰的面目。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糟粕,在于“伪善”,教别人做好事,自己占便宜。所以,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嘲讽国人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也不敢当,却用自欺欺人来麻痹自己,所以在《论睁了眼看》中说: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他批判两面派,所以在《夜颂》中说: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他讨厌某些人们拿固有的道理教训人,所以在《狂人日记》中说:
从来如此,便对么?

他殷切期盼着青年崛起,所以他在《灯下漫笔》中说: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即使在逝世前一个月,鲁迅写下一篇随笔《死》。在这篇像遗嘱一样的文章中,鲁迅表达了自己与怨敌永不妥协、永不和解的态度: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然而,这个一生以笔为枪,始终保持“横眉冷对”姿态的鲁迅,在面对底层民众时,却又换了一副面孔。


俞芳女士小时候曾经与鲁迅是邻居,在她的回忆文章中,讲了一件这样的小事:

一天深夜,周家的两个女工王妈和齐妈发生口角,声音越吵越大,鲁迅被吵醒,整夜失眠,第二天就病了。

晚上,俞家姐妹去看望鲁迅,说起夜间女工吵架之事。姐姐俞芬问道:“大先生,你为什么不去喝止她们?其实你就是大声咳嗽一声,她们听到了,也不会再吵的。”

鲁迅摇头道:“她们口角,彼此的心里都有一股气,她们讲的话又急又响,我听不懂,因此不知道她们吵架的原因,我去喝止或者大声咳嗽一声,可能会把她们的口角暂时压下去,但心里的一股气是压不下去的,心里有气,恐怕也要失眠;再说我呢,精神提起,也不一定就能睡着,与其三个人都失眠或两个人失眠,还是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鲁迅还给俞家姐妹模仿绍兴女人吵架的样子,把几个孩子逗得前仰后合的。


还有一次,雪后路滑,车夫拉着鲁迅先生,一起摔倒在地上。

车夫的腿受了伤,鲁迅的门牙撞掉了,满口是血。

车夫很是惊恐,但鲁迅站起身来,没有责备车夫,反而关切地询问车夫的伤势如何。

回到家后,大家惊慌失措,鲁迅先生却含笑说道:“世道真的变了,靠腿吃饭的,跌伤了腿,靠嘴吃饭的,撞坏了嘴。”


这就是鲁迅,在刻薄狠辣的文字下面,是一颗悲悯的心。他对底层倾注关怀,对弱小者、弱势者、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无限的同情。

在一次大病初愈后,鲁迅先生忘却一己的病弱之躯,以博大的襟怀和普遍的悲悯,在杂文《这也是生活》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终其一生,鲁迅始终以一副倔犟的批评者形象示人,他用阿Q画出了国民麻木的灵魂,痛砭国民性的贫弱与腐朽。

但鲁迅的批评,不是因为恨,而是想要唤醒。

对这个国家的人们,鲁迅先生爱的深切,才会责的苛重。

毫无疑问,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批评者。他的清醒与思考使他看到人世间的黑暗与悲怆,然后用辛辣刻薄的文字,猛烈地抨击麻木不仁的“愚民”、虚伪的“正人君子”们。


鲁迅先生的悲悯情怀和批判精神曾经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新文学开辟了文化批判传统和独立的知识分子品格。

他通过笔下的看客、阿Q、狂人、孤独者、过客、“影”等,在对传统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思考中,用一分情面也不留的决绝,鞭策国民。


在上世纪,曾经有一位员评价鲁迅先生时说,如果我们的作家都和鲁迅一样,不见得是好事。中国文坛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但如果有50个鲁迅,会如何如何!

只是,这位作家官员的担心是一种杞人忧天。今天的中国不是“鲁迅过剩”,而是“鲁迅精神极度匮乏”。大量的知识分子更像是精于盘算的商人,他们知道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怎样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报偿。他们缺少的恰恰是鲁迅式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肩起闸门的担当和铁屋里呐喊。


今天我们纪念鲁迅先生‍,也是在纪念正在日渐失去的“鲁迅精神”,正如那段流传非常广的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谨以此文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也与诸君共勉。


往期文章:
愚民能不能唤醒?值不值得拯救?
呐喊、唤醒,有价值吗?
关注小号,阅读更多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