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炮:儿童在儿童节的身份与话语权管窥(原创)
一年一度的国际儿童节又到来了,作为大儿童的我,很开心!
说实话,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很开心。
但今天就是比54青年节还感到活力满满。
也许印证了这句话: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而每个小孩心里,都有个未来成人在静静等候。
——约翰·康诺利 《失物之书》
这篇文章写于2018年6月1日当天,但后期又做了一些思考,今天才发出来。
牛牛老师主要从我们的六一儿童节活动,来谈谈杂七杂八。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源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国际儿童节的来源与意义:
国际儿童节的概念的提出:1925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儿童福利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的概念。
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它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屠杀--利迪策惨案有关。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 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当时的很多国家表示赞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各国依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惯而定于不同的日期为儿童节。
从1949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现在,中国的儿童节是幼儿园“必过”的“重要”节日。最近看了美国、新西兰、英国等国家朋友分享的儿童节情况,感觉欧美国家的儿童节和他们幼儿园的外观一样,相对比较“素”。在我们中国,这必须是“大肆操办”的节奏。
即便如此,六一儿童节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其是否“真的以幼儿为主体”,这并不能够确定。
在幼儿园,由于幼儿自身年龄特征等因素,儿童节必定和成人的节日不一样,需要有成人参与。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家长、幼儿园、社会)与儿童之间,存在着身份、话语权的分配问题。
今天主要从幼儿园教育的角度,我们来看看幼儿在整个儿童节过程中的身份与话语权的应然与实然。
儿童的身份与话语权
“身份”,关注幼儿在儿童节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发起到结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了什么角色,主要分为“主体地位”、“客体地位”两个维度。
“话语权”,关注幼儿在儿童节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发起到结束),其话语的权限以及作用,主要分为“无话语权”、“有话语权”两个维度。
结合自己的理解,我做了一份简单的儿童的身份、话语权在活动中的取向分类,这个分类六一儿童节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可以借鉴,平时的课程实施也可以借鉴。(个人思考,仅供参考)
应然
从“儿童节”设立的初衷来看,其应有的精神为“保护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彭佳景,2013)。当然,随着经济、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儿童节的核心功能与形式在不断演变,但其应有精神依旧不变才对。
我所理解的儿童节:属于儿童的节日,以儿童为主体(强调,不是以儿童为主角)
部分实然
今天,很多老师和我反馈了一些在幼儿园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
1. 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反映,儿童节的活动,从策划到实施,主要由成人发起,幼儿被动“配合”的现象。
适合与否,一切以“领导”视角为主
领导直接定下来
有的儿童节活动是游园、义卖,个人觉得还是每个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相对”自主。
但涉及到排舞、排戏剧等活动,有可能“整齐划一”的要求,注重结果、高品质等情况,会相对忽视儿童个体需求。例如,老师是这么反馈的,见下图。
老师在下面“指挥”的舞蹈表演
Tips:当然,并不是说这类型活动不可以,只是需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点,不是所有孩子都不喜欢这样的在舞台上表演的活动,但也不是都喜欢。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是王道!就像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所强调的那样,专业教师所思考问题的视角,应该“是以儿童为指向的教育思考”。
关于儿童节排舞,朋友分享的亲身经验
2. 儿童节活动需要提前准备,对正常课程安排有影响,教师与儿童都会波及。
青海某幼儿园老师提供的情况,孩子在放养!
五月中旬就很少教学活动了
Tips:六一儿童节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是以儿童节为契机,支持儿童全面发展的课程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儿童的兴趣、需求,起码不能做到“耽误”课程进度!
3. 迎合主体多元化,例如参观的领导、家长、儿童等等。
儿童节活动是家园互动的好契机,并不是说儿童节不能去满足多方主体的需求,但需要考虑顺序与主次,到底是给谁“过六一”?
部分领导要来参加
迎合家长
当然,也有比较好的六一儿童节案例。我们看看中华女子学院的附属幼儿园是怎么过六一的吧!你可以戳下面的链接:《一个“儿童立场”的六一活动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对儿童节的思考
我感觉,如果成人真关注儿童,以儿童为主体,对于孩子来说,天天都是六一儿童节。
“儿童节”三个字,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我们表达“关注儿童”或者引发儿童的“主体意识”的仪式感,但需要把握的关键是“儿童在前、节日在后”,不能是为了“节日而节日”,最后将教育与过节搞得个本末颠倒。
我想,并不一定是一线老师愿意这么做,这与很多因素相关联,例如园长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家长的要求与期待等等。
当我们为孩子过六一儿童节,有可能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
孩子知道什么是儿童节吗?
过儿童节,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我是否真的以“幼儿为本”、“幼儿为主体”?
他/她是如何感受自己是一位儿童的?
他/她是否感受到我们成人对爱?
他期待如何度过自己的节日?
他/她是否对今天的活动感到开心、愉悦?
等等......
有时候,过六一儿童节和过情人节是一样,我们要了解过情人节的目的与意义,我们也需要去了解心爱之人想要什么或者怎么过。毕竟有些事情,并不是我觉得好,就是他觉得好。
试着去想一想,一个在倾听、尊重、接纳氛围下的儿童和一个在被动接受、紧密接受安排氛围下的儿童,哪种幸福感更高?哪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哪种更自主?
对了,还有一点,关注并支持每一个儿童,是我们儿童观中提上重点的理念。当他们只是集体舞蹈中的一份子,即使他不喜欢参与这个节目或者不擅长跳舞。我想,我们更关注的是集体或者我们自己的期待,而不是每个儿童的感受吧?
今年六一儿童节,大家形式都很多,我没有讨论哪种形式更好。我主要关注每一个活动从发起到落实过程中,其背后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扪心自问:
六一儿童节活动,形式再新颖,排场再大,
但本末倒置,对儿童真的有意义么?
如果没有意义,这是给成人过节还是为儿童过节呢?
我想,一部分幼儿园出现的此类情况,不仅是六一儿童节一个小环节的问题,可能涉及幼儿园课程的方方面面。
最后想说
又至深夜,依旧想祝自己、朋友以及小朋友儿童节快乐。
希望所有人都永葆纯真,童心不减。
也辛苦为了这个儿童节奋斗在一线的老师们、园长们。
现在处于一个阶段,中国的幼儿园和教师都在成长期。
我们能做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好,每位幼教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儿童在儿童节的身份与话语权管窥,希望没有窥到你。
我想,我们一定可以越做越好!
【幼教女博士带你看美国系列文章,持续更新中】
学前教育热点痛点研究
高质量学前教育猎聘专栏
儿童测评以及家庭教育服务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