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跨过学术独木桥:历史博士找工作的感想(上)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04-22

云里编者按

本期我们推送公号原创小组成员之一暨康奈尔大学历史系杜乐教授两年前在北美成功找到名校教职的经验总结。感谢杜乐老师继续大力支持并授权本号独家首发。


杜老师从纽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第二年就顺利拿到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历史系的tenure-track职位。除了一贯的勤奋和极大学术潜力之外,她求职的成功也得益于她仔细研究了美国高校就业市场的运作机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北美中国史领域过去十多年的就业和招聘情况,笔者相信杜老师这些详细而又坦诚的经验之谈,对将找教职的很多人文社科博士们应该很有参考价值。笔者也在抽时间整理一些当年求职过程以及过去十余年间对北美历史教职招聘过程的观察总结,希望秋季晚些时候也能给读者分享。


鉴于文章信息量大,篇幅较长,我们分上下篇推送。

上篇介绍了北美历史领域(和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应有不少相似之处)最近几年的教职市场状况、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申请教职的流程以及求职者在时间安排上的注意事项。下篇非常详尽地介绍了申请教职所需的各种关键材料以及准备这些材料的心得体会,讨论了申请信、简历、推荐信、写作样本、出版文章的数量以及最后且最关键的(on-campus)面试全过程。值得相关领域求职者们认真品味。


感兴趣的读者可在留言区提问或分享心得,我们会及时回复。公号也欢迎更多学界朋友投稿分享自己的求职或招聘经验。公号已推出一系列相关原创文章,欢迎大家从公号内按分类读取,并继续转发分享。



北美历史系博士找工作的感想(上)

文 | 杜乐


即使现在在助理教授的位置上工作已满两年,我有时候还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在就业市场上生存了下来,至少在未来四年里,我可以有一个学术上的“家”和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种“劫后余生”的感慨,不是因我缺乏自信,而是基于我在就业市场上两年(2016-2017,2017-2018)的实践及工作两年来的观察综合得出的结论:任何在就业市场上找到第一份教职的青年学者都值得收获鼓励和赞美,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但找到工作的青年学者并不比其他暂时还没有正式职位的学者更优秀。在博士毕业生供给远远超过学术职位数量的当下,运气和实力同等重要。作为一个“幸存者”(因“幸运”而生存下来的人),我想在这里和将要在北美面临博士毕业或者考虑申请北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弟学妹分享一点自己的所见所闻,希望能帮学弟学妹们缓解一些心理压力,并提供若干实用建议。


本文先介绍一下北美历史学科,特别是东亚史方向申请工作的时间线,并分享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观察和学友处听来的一些经验。文章的后半部分会谈及对申请文书和面试的准备。最后会简单讨论一下申请工作期间的压力缓解和心理调整。


在市场上拼搏两到三年是常态


我必须实话实说:与手里握着若干个研究性大学邀请函的牛人相比,我并不是一个在就业市场上特别成功的人。我经历过两个申请周期,只获得了一份聘书(job offer)。同时,我也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因为我最终就业的岗位—康奈尔大学近代中国史助理教授—是我在这两年的申请中唯一一个梦寐以求的职位(dream position),也是我唯一一个100%投入准备的职位。我的导师卫周安教授(Joanna Waley-Cohen)在我第二年申请准备文书之前给我说了两句话。一、你只需要一个工作。(You only need one job.)二、你的工作在等你。(Your job is waiting for you.)这两句话我在申请过程中牢记于心,大大帮我缓解了焦虑情绪。同时,这两句话也可以说是我找工作的某种写照,既反映了我的策略(strategy),也“预测”了最终结果。不知道算不算是某种自我实现预言。


历史学科的招聘是以年度为周期的。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各大招聘网站(AHA,Academic Jobs Online和H Asia (亚洲史))就会陆续放出广告。本文只讨论入门级(entry-level)职位,并不涉及对资深教授的招聘(senior search)。职位通常有以下三大类:(1)常任轨(tenure 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2)博士后(post-docs);(3)临时性教学职位(replacement jobs: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visiting lecturer, temporary lecturer)。这些职位多数都在第二年的夏秋入职,但在前一年夏秋到第二年一二月间就会贴出广告。广告贴出后一到两个月,招聘委员会要求收到完整的申请材料(后文详述):一般包含申请信、简历、写作样本、教学陈述、多样性陈述、推荐信;博士后申请可能还会要求研究陈述。对于助理教授职位而言,之后还有若干轮面试,往往在第二年的一到四月份发放工作邀请,完成招聘程序。博士后和临时职位的程序简单一些,一般只有一轮面试,且第二年三四月份还可能有新职位出来。


北美历史学历年教职岗位情况(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极少数例外,校方与常任轨助理教授一般会签订六年/两个三年的合同。这六年期间(扣除材料审核其实是五年),助理教授要证明自己在学术研究、教学、和学术行政(service)方面都达到该学校的标准。若达标,则转为终身(副)教授。若不达标,校方会终止聘用合同,令教师自谋生路。虽然助理教授入职之后晋升标准也很严格,并且要研究、教学一肩挑,但学校一般也会把助理教授作为正式员工看待。助理教授不但获得足以自存的收入和保险、养老等待遇,也会获得参与学校各类讨论建设的机会,学校一般也会配套研究经费,并为教学研究提供协助。理工科的助理教授还可以开设自己的实验室,招兵买马独立申请项目。对于学校来说,聘用一个常任轨助理教授意味着少则六年,多则几十年的投入,所以招聘程序往往非常严格。招聘委员会要对材料进行几轮筛选,直到将百人以上的申请者名单缩至6-10人。这6-10人可能会被要求提供额外材料,一般是更多写作样本/博士论文章节及教学评估等。然后就是第一轮面试,一般通过在线形式进行。以前每年一月的AHA年会期间,各招聘学校在会场有车轮战一般的第一轮面试,在会场的指定房间进行,我也参加过。据说近一两年已经取消。第一轮面试之后每个学校会邀请3-4人进行为期1-3天的当场面试/校园访问(campus visit),由校方支付一切旅行费用。最后一个候选人离开学校的一到两周之后招聘院系会开会讨论投票。如果邀请至校园的3-4人都被认为可接受,则会排列出一个优先顺序,由排位最高的人开始向下顺序发offer。如果其中有人因种种原因被认为不可接受,则此人不再参加排序。若排位最高的候选人接受offer,则此次招聘成功。如果排位最高的候选人另有高就,则offer会被顺延至第二人。如果所有被认为可接受的候选人都拒绝了工作邀约, 则招聘院系或者再邀请之前6-10人中的其他人到校园面试,或者干脆就宣布招聘失败(failed),第二年再重新开始整套程序。对于私立和公立研究型大学而言,招助理教授首先看的是研究水平和潜力。近些年来很多研究型大学也越来越重视教学。而很多文理学院,即使是传统上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近年来也越来越强调原创性的研究。


近年来各个大学纷纷推出各类博士后职位,为找工作的新博士毕业生提供过渡,同时也招徕一些人才。Columbia、Harvard、Yale、Berkeley、Stanford和University of Michigan等名校都有1-2年期、中国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很多学校都设有不分专业不分领域的类似Societyof Follows性质的博士后,有的只针对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历史学都可以申请),有的只针对区域研究,还有的无所不包,文理都有,2-3年期不等。康奈尔大学就有Presidential、Klarman及Society of the Humanities等若干综合博士后。这类文理兼综的博士后虽然看起来明目繁多,但因为申请人动辄几百上千,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多博士后没有或者只有每年1-2门课的教学要求,博士后研究员可以和这些学校的教师、同学自由进行学术交流,修改书稿,撰写文章。有时候通过做博士后期间和本校及周边学校院系的互动,可以在这些学校有职位出缺时,在申请时获得一定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毕竟只是临时性职位,最长的也只有三年。博士毕业五年以后很难再找博士后职位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博士后期间的时间不是“免费”的。招助理教授的招聘委员会一般会将申请者作博士后的时间计入有效学术产出时间,如果几年博士后下来没做出什么学术成果,招聘委员会有理由怀疑此申请人是否有能力在每年承担3-5门课的助理教授岗位上完成科研任务。


临时替代性职务往往是因为终身教授休学术年假或担任行政职务而产生的临时空缺,以一年期为多,也有多年期的,但一般同一人不能担任同一职务超过三年。不同学校给予的头衔各异,一般有访问助理教授(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VAP)和讲师(lecturer)两种。青年教师往往要承担与助理教授类似的教学任务(3-6门,取决于学校),但没有科研和行政服务(service)的要求。曾有认识的师姐,先获得一个临时的访问助理教授,后来又在同一院系转为常任轨助理教授。这种情况似乎比较罕见。一般来说,临时替代性职务只能给新博士提供一个过渡,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最终无论是博士后研究员,还是临时讲员,都要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和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一起竞争少数的常任轨职务。


纽约大学校园(图片来自官网)


下面我讲讲个人的一些经历。2016-2017是我第一个工作申请周期。2016年六月份我才结束最后一次档案研究回到美国,七月开始写论文。到了2016年八九月份,我很犹豫要不要申请工作。2016-2017年是我在NYU博士项目的第五年,说实话,毕业的压力不是很大。我本来的计划是花一年时间(2016-2017)把博士论文写出个大体眉目,2017-2018年集中修改博士论文并申请工作。但当时我导师希望我能在学术就业市场上“找找感觉”,一方面熟悉下流程,另一方面也避免在博士论文写作中过于陷入技术性细节,而忽略宏观论点。在第一个申请周期,我只申请了三份工作,都是研究型大学,并没真心指望能有什么回音。我博士论文计划写八章,准备文书时才写了两章,心里确实比较“虚”。最后材料递上去果然如石沉大海,连个要补充材料的邮件都没收到。2016-2017导师和我配合紧密,我每三周写一章发出去,导师两周批改完成发回,我再利用每月第四周根据导师批阅修改上个月递上去的一章,节奏很紧凑,没有太多精力为工作申请不如意的事情分心焦虑。第一个申请周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转机出现在2017年五月。当时NYU历史系有一个临时的中国晚期帝国/近现代史访问助理教授职位。该职位已经存在了若干年,一般会有一位外校博士毕业/本校毕业但有外校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任职,一般可任职最多三年,然后就须离职。之前获得这个职位的老师找到了常任轨教职,2017年四五月份时通知系里她要离职。因要尽快将秋季课程录入系统,并可能牵涉没有绿卡的外国学者办理签证问题,系里此时很难再公开(on the open market)去找人填这个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内部挖潜。作为当年系里唯一一个能马上答辩但还没找到其他职位的中国史方向的博士生,我就被选中填这个位置。


当我2017年八月再开始准备2017-2018年度申请文书时,我所在的平台与一年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2016年秋申请时,我有两大软肋:(1)没有完整的博士论文,甚至写文书时连一半都还没写完;(2)缺乏独立教学的经验。获得这个VAP职位后,这两个问题都迎刃而解。2017年夏天我成功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时,2017年秋天我独立开设当代中国的讲座课(lecture)和中国性别史的讨论课(seminar)。写材料时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空讲教学哲学(teaching philosophy)。我2017秋所处的状况,实际上是现在就业市场人文社科博士所普遍面临境况。一方面,工作申请人若没有完整的博士论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不足,因为雇主担心一旦发出聘书,新教员无法顺利按时答辩,影响入职及入职以后的教学、研究。早答辩,并获得一份哪怕是临时的博士后或VAP职位对正式求职是很有助益的。另一方面,一旦毕业,新博士就必须离开研究生项目提供的“安全港”。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若博士后/VAP职位结束后找不到正式工作,很可能会失去在美合法停留的身份。即使对美国学生而言,若临时岗位结束之后无法找到正式职位,临时的“空窗期”很可能会导致和学术界失去联系、缺乏与教学科研相关的谋生手段,最终导致竞争力下降,不得不忍痛离开学术界。博士生答辩的时机,其实是需要好好权衡利弊、综合考量再做决定。


纽约大学校园(图片来自官网)


面临在两年之内(也就是我的访问助理教授即VAP合同结束之前)必须找到工作的压力下,我2017年秋天马力全开,对各类职位都积极申请。但是,即便本申请周期一无所获,我在2018-2019年还可以依靠VAP保持全职学术工作,所以当时我还算不上是背水一战(desperate)。我的申请经验可能并不是很适于博士在读第七年/第八年或者临时职位最后一年,教学压力不大但生存压力山大的工作申请者。由于必须准备申请材料的同时备新课, 我其实在写文书时候并没有每一份文书都精心准备,而是集中精力花了整整两周来写申请康奈尔大学职位的材料,经导师批阅后,我又反复修改,再根据这一套材料添加、剪裁,发展出了申请其他学校的材料。在剪裁文书过程当中,我的精力更多放在了我心仪的几个学校上:四所州立研究型大学,两所研究与教学并重的文理学院。对于其他学校,只作基本的修改。这套“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策略还算基本有效: 我获得四所学校的第一轮面试机会,其中三所是我心仪的学校。四所学校中的两所(康奈尔大学和另一所州立研究型大学)给了我第二轮面试机会(校园访问/campus visit)。我心仪的几所州立大学中没给我面试的其中一所,截止日期较晚,当时我已经接受了康大的职位,通知了推荐人不必再上传推荐信。招生委员会主任在截止日期后还电邮我,希望我能联系推荐人完成申请,说明他认为我已上传的文书显示了竞争力。当时没有100%投入申请,其实是反复思考之后不得不做出的取舍。如果所有精力都用来写工作申请文书,我根本无法保证第一次讲授的两门新课能获得较高的教学评估,最后仍然会伤及工作申请。事实上,那所给我面试机会的州立研究型大学,一直在催促我的教学评估,在我能通过在线系统打印评估的第一天就传给了他们,然后招聘委员会当日就发出了校园访问的邀请。可见,科研能力虽然是研究型大学最重视的指标,但出色的教学记录在很多情况下也必不可少。


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我开始向比我资深几届的青年教授请教他们找工作的经验,找到工作以后又和前辈及同侪聊过若干次。就我收集到的有限信息来看,在就业市场上奋斗两到三年在中国史领域十分常见。有的人在第一个申请周期就能获得校园访问的机会,但更多的人是第二年才开始有所收获。经过五六个校园访问才能拿一个职位也不罕见。如果学术做得好,教学记录也好,一般坚持几年,总会有所斩获。有的同好前一年全军覆没,第二年拿到了理想的职位。但也不是在就业市场上经验越丰富越好。有的青年学者前一年校园访问不少,也有offers,但都不甚理想,拒绝之后第二年反而遭遇了更大的困难,甚至在博士后/VAP结束之后出现了踩空的情况。朋友中也有对第一个正式工作不太喜欢,又再次上就业市场,最终获得理想职位的例子。总的来说,2016年以来,北美的中国史初级就业市场大约是一百三四十人抢10-20个职位,有的时候年景差,常任轨职位还未必到10个。辛辛苦苦花了5-8年读了个博士,怎么能在就业市场上幸存下来就成了很多学生博士第三年以后心头的一块大石。




杜乐 (Yue Du) (微信笔名维乐), 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和历史学硕士,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康奈尔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家庭史,及国族概念的建构。完成书稿State and Family in China: Filial Piety and Its Modern Reform(国与家:孝道及其近代转型)。目前的新研究主要围绕于近现代中国”国/国家”概念的发展,暂定题目A Nation Defined by State (国之于中国)。


读博期间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杜乐撰

2020-08-10

写给要找工作的博士生的话

2020-06-18

北大本科申请美国博士:普林斯顿哲学系

2020-07-19

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资格考小记

2020-07-06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公益平台。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申请出国留学到读博士和写论文,再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类文章。读者可以进到公号历史消息中阅读。


所有赞赏和广告收入将优先用于给编发文章的几位同学支付酬劳。


本号内容欢迎分享,但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授权转载须注明出处和作者。欢迎大家积极文明地使用公号直接留言功能。如果读了有所收获,别忘了给作者和公号留言或点个赞表示支持。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云里阅天下


云里阅天下为您搭建一个跨越国界和政治鸿沟、了解中外学术与文化的空中知识彩虹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