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路:一位“坚持走科研道路”女学者的自白




云里编者按


本期推送加拿大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钱岳老师分享的对女学者做学术一些观察和对相关社会态度的批评和思考。感谢公众号“缪斯夫人”的授权推送。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很多女性从事学术研究确实可能需要克服更多的障碍和困难,但这和女性自己的能力没有关系,而是社会中的性别和制度性因素在作祟。希望文中提到的那些负面的态度和障碍很快会越来越少。


我们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并为读者提供优质人文社科学术内容,包括我们的“国际学者访谈“和“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两个专题系列。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





撰文:钱岳


最近被浙江大学冯钢教授的言论以及相关讨论刷屏,好友兼同事建议缪斯夫人应该写一篇文章回应,于是我自告奋勇撰文一篇。我首先分享一些我从一个小女孩一路成长为大学教授的个人经历,再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



我最开始对性别的意识是,我妈妈(还包括周围好朋友的家长),会在我们希望上课外培优班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女孩子学习不用太努力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没错,在这样的教育下,我妈妈却养出了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女儿。)

 

后来,我小学、初中一路成绩拔尖,但是,周围的老师,也包括我妈妈,却时刻叮嘱我:“你现在学习好,不代表以后学习成绩好。女孩子后劲不足。”相比之下,周围的男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态度吊儿郎当,但是,我总听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说:“男生后劲足,你这么聪明, 稍微努力一下,成绩一下就起来了。”

 

我直到现在都记得小学的一个数学老师,当时她好像还是区里有名的数学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写着:“钱岳的成绩不错,但是智商不高,所以只能靠刻苦来弥补。”

 

后来上高中了,我上了理科实验班。我们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完三年所有的数理化生课程,可能这种节奏我真的适应不了,我的学习成绩确实(像印证了女孩后劲不足的预言一样)开始一落千丈。数学班主任老师找我私下谈话,要把我从理科实验班里开除。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很为那时的自己自豪,因为在一个有权力的成年男子和弱小无助的我的对话之间,我铿锵有力地对他说:“我不走。我要留下。”(某种程度上,我也感谢我的老师尊重了我的决定。)

 

后来,我就一直默默努力。每天把老师上课讲的习题抄在笔记本上,晚上回去自己再做一遍,不会做的题目第二天一道题、一道题地抓着好朋友问。后来,在高三的一次数学考试中,我的成绩终于从平时的70分(满分150)上升到138分。那时我很高兴。可是,我的数学老师,在一对一的谈话中,对我说:“你这次考得还不错…(停顿),不过主要是因为题目比较简单。”(事实证明,直到高考,我的数学成绩都一直保持在138分。为什么我对10年前发生的事情,连细节都还记得这么清楚?因为那些事情,深深让我感到一个女孩的成长道路有多么艰难。)

 

后来,每次的模拟考试中,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全年级理科前十名总是几乎有九个女生,我们的语文老师却当着我们全班的面说:“理科最优秀的10个学生,居然只有一个男生,这不正常。你们的前两届,前十名只有一个女生,这才是正常的!”

 

当时,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我就已经想在班上搞革命了。

为什么女生成绩好却被认为是“不正常”?

为什么我数学成绩好的时候被认为“智商不高,全靠努力来补”?

为什么我数学成绩从很差变到不错,却别认为是“那次考试卷子简单”?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当然很幼稚,我用自己“青少年”的激进方式来表示不满。比如,上语文课我就睡觉。比如,语文早自习时,我永远都端着一碗热干面吃。比如,语文老师叫我站着,我非要坐下。

 

后来,我的成绩一直到高考都保持在全年级前几名,如愿去了北京读大学。我也曾在社会研究方法的课上,听到著名的男教授发表“女生不适合搞学术”的言论,我坐在台下气得直哆嗦。我当时觉得,你有那么多优秀的女同事,而且你自己还有一个女儿,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我幼年的经历,让我对性别研究有了很大的兴趣。我在读大学和研究生(包括博士)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女性role model(榜样)。她们用自己对学术的严谨、认真和热情,以及对学生真心的鼓励和栽培,让我深深感受到前行的力量。

 

后来我知道,女生的成绩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的历史研究表明,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女学生在初中、高中的成绩就比男生好,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学不招女生,所以,女性读大学的比例才很低 (DiPrete & Buchmann 2013)。后来有了七姐妹女校 (Seven Sisters Colleges) 联盟,再到后来,各种大学才开始招收女学生。直到现在,美国的本科和硕士的毕业生中,有60%都是女生,即使在博士毕业生中,也有50%的女生。中国也不例外,从2009年开始,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入学人数已经开始超过男性 (Yeung 2013)

 

但是,直到2017年的今天,我们却仍然听到“女性读研后继续走科研道路的十不足一。”请冯教授摸着良心问问,这是说明女性能力差吗?为什么我们不问问,科研领域,真的是一个female-friendly(对女性友好)的领域吗?生孩子、养孩子、做家务的重任还是主要落在女性身上,“平衡家庭和生活”大多时候都是女博士、女教授需要考虑的问题。Claudia Goldin(2004)发现,如果追踪哈佛毕业生的人生发展,男性“有事业有家庭”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很多时候,要事业还是要家庭,是女性不得不做的人生选择,而男性,并没有这样的困扰。

 

即使女性很努力地没有放弃事业,也没有放弃家庭,她们在职场上,也容易被看成是“因为家庭,迟早会疏忽事业。”Shelley J. Correll和她的合作者(2007)曾经做个一个研究,让本科生来评估两份几乎资历一致的简历,只不过其中一个简历上暗示了那个女性是个妈妈,结果他们发现,“妈妈简历”被评估为此人能力更低,对工作不够尽职 (committed),甚至被认为应该支付更低的薪水。

 

还有过另一个男性主导 (male-dominated) 专业的朋友跟我说:“我们(男)研究生老在一起议论,我们系招的女教授都是金发碧眼的美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这是我的分享。我想,每一个女性一定都有她们自己“neverthess, she persisted(无论如何,她坚持下来了)”的故事可以分享。

 

希拉里曾经就“一个女性主政白宫”的历史意义进行发声:“虽然我们这次无法打破那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感谢你们,这个天花板上已经有了1800万道裂缝。”因为基层的推动和抵制,最高层才开始有了裂缝。

 

每一个国家都应该致力于提高妇女权益和男女平等,这不是因为女性是男性的母亲、妻子、或女儿,而是因为“女性的权利是人权”。

 

女性今天所面对的机会、取得的成功、获得的社会地位,很多都是她们自己,也是她们之前一代一代的女性,通过无数的抗争,争取来的。每一个女性在面对这些显性或隐形的歧视时,她们大概都无数次地质疑过自己,所以,向每一个坚持下来的女性致敬。也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再用毫无事实根据的主观个人感受,来阻挡女性前行的道路。


References:

Goldin, C. (2004). The long road to the fast track: Career and family.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96(1), 20-35.

Correll, S. J., Benard, S., & Paik, I. (2007). Getting a job: Is there a motherhood penal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2(5), 1297-1338. 

DiPrete, T. A., & Buchmann, C. (2013). The rise of women: The growing gender gap in education and what it means for American school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Yeung, W. J. J. (2013).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45(4), 54-80.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云里详情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读者的肯定是我们的最大动力!


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开建“云里读者群”和“作者群”(后者也能收到公号文章,但针对愿投稿的读者)。有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主编陈老师微信ID: lc2069。申请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以及加入“读者群”还是“作者群”等。陈述不实者将被剔除。期待各位加入云里大家庭!







云里往期推荐

“博士炼成系列”:因热爱而奋斗中的乐与苦——北大吴文浩的读博经历
学者访谈:费侠莉(Charlotte Furth)谈 -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博士炼成系列”|教授妈妈是怎样练成的?
汪晖、章永乐对谈《世纪的诞生》
"学者访谈"- 加州大学贺萧(Gail Hershatter)教授:历史与记忆中的社会性别:走进中国妇女的不同世界
学者访谈:陈利专访王笛教授(文字版):从细微处捕捉历史的轨迹
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听阎学通讲国际关系:道义现实主义与大国崛起
李欧梵|铁路现代性,文化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世界的白蛇-美国肯塔基大学罗靓教授谈她新专著-




扫取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云里阅天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