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来的
▲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李汪洋
责编:靳永爱
夫人说
孩子的教育普遍被看作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尤其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社会经济变迁,养育和教育成本提高,育儿观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少家庭出现了育儿焦虑。如何更好地影响孩子的教育成就,这不仅是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民素质。今天的文章就来谈谈“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是怎么来的。
1
为什么有些孩子成绩好?
家庭对下一代的教育与发展的影响几乎不言而喻。根据已有的文献,家庭背景对孩子教育成就的影响有两个机制:一是提供家庭经济资源;二是提供家庭非经济资源(如下图)。前者是指,家庭的经济地位是影响子女教育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父母的收入水平越高,将有越充足的经济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比如,为孩子入学购置价格高昂的学区房,把孩子送入花费不菲的私立学校,让孩子参加更多的课外辅导。其结果是,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在教育成就方面显著劣于来自更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后者是指,家庭的非经济因素对孩子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通常而言,家庭的非经济资源包括:家庭的养育观念与行为、教育期望、家庭氛围与环境等。
▲ 家庭背景影响子女教育成就的分析框架
近年来,家庭非经济资源对于儿童教育发展与成就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学术关注。最近若干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非经济资源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家庭经济资源的影响。比如,美国学者 Annette Lareau 在1993-2003年追踪记录了12名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发现美国社会中教育分化主要源于家庭养育模式的阶层差异。具体来说,来自较高社会阶层的父母,由于具备更高文化水平,会更加有条理地安排儿童的课余时间,并且会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父母对儿童的成长则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
2
在中国,有钱是最重要的吗?
中国人普遍重视子女教育。关于读书,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因此,“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被奉为至理名言,家长们毫不吝惜对孩子教育的教育投入。前几年还在为十几万一平米的“天价学区房”拼个你前我后,现如今比拼战线往前拉,开始在早教上暗自较劲,好几万的“天价早教班”比比皆是。但是,在中国,对子女教育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钱买得来好成绩吗?
Liu & Xie(2016)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这一项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成就的作用机制。在这项研究中,子女的教育成就通过其字词测试得分来衡量,而家庭的经济资源包括家庭年收入、家庭财产、教育支出,家庭的非经济资源分别是家长的教育参与、教育期望以及家庭环境。
其中,教育参与提问了受访家长在子女日常学习中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状况,比如,“您经常要求这个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吗?”家庭环境是访员对受访家庭教育氛围的判断打分,比如,访员对“家庭的环境(孩子的画报、图书或其他学习材料)表明父母关心孩子的教育”这一情况打几分。
研究发现,与以往基于西方社会的研究不同,在中国社会,家庭的收入与教育投资并没有对儿童的字词测试得分产生显著的影响;家庭非经济资源的作用更加显著和突出。总的来说,家长的教育参与越多,教育期望越高,家庭的教育氛围越浓厚,孩子的字词测试结果越优异。
Liu & Xie(2016)的研究还指出,这些家庭的非经济因素并不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不仅重视子女教育,还相信“有教无类”。无论出身如何,只要够努力,够坚持,我们就能够通过读书取得成功。哪怕自己不识字,家长也希望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一项2014年对西部贫困县全县范围内0-24个月婴幼儿的调查显示,96%的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上大学,53%希望孩子获得博士学位。
3
哪种家庭教养方式最好?
基于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与发展,相比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养育观念和行为、家庭的氛围和环境等等这些文化和社会上的“软性资源”更重要。换句话说,你想要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请先做“别人家的家长”。
那么,如何做“别人家的家长”?与可以较明确地被收入等量化指标所反映的家庭经济因素不同,家庭的非经济因素难以用明确的量化指标所衡量。一个常见的指标是家庭教养方式 (parenting styles) 。
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 (authoritative) 、专制型 (authoritarian) 和放任型 (permissive) 。权威型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权威地位,而这种权威来自亲子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专制型家长要求子女的绝对服从;放任型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很少提出要求,甚至听之任之。在此基础上, Maccoby & Martin 又将养育方式细化为4类:权威型、专制型、宽容型 (indulgent) 、忽视型 (neglectful) 。后两者虽然都是家长对子女没有要求,但宽容型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沟通,而忽视型家长缺乏积极的回应和沟通。
Chan & Koo(2011)通过英国家庭追踪调查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的青少年数据,发现:在控制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其他影响因素后,来自权威型家庭的孩子表现更为优异,包括:获得更好的考试成绩,更高的自尊、主观幸福感,以及更少的越轨行为(抽烟、打架、有好朋友吸毒)。
基于最新的一项研究,当前我国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以专制型为主(39%),其次是忽视型(34%),权威型和宽容型均在13%左右(黄超,2018)。可见,我国四分之三的孩子生活在亲子交流匮乏的家庭环境中。还是那句话,想要 “别人家的孩子”,请先学会做 “别人家的家长” 吧。
▲ 来源:giphy.com
参考文献
Chan T W, Koo A. Parenting Style and Youth Outcomes in the UK.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8,27(26):385-399.
LareauA. Unequal Childhoods: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Liu A , Xie Y . Influences of Monetary and Non-monetary Family Resources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Verbal Ability in China.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 Mobility, 2015, 40:59-70.
黄超,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差异及其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社会,2018年第6期。
柳皑然、李汪洋、谢宇,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成就的影响,工作论文,2018年。
李汪洋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博士后
- 更多相关文章 -
(点击上方图片跳转链接)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