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接受太大的”:从年龄偏好看中国的两性关系
▲来源:www.pexels.com
撰文:钱岳
责编:沈洋 蔡曼琳
写在前面
最近我和上海交大的沈洋老师以及我们系的博士生蔡曼琳在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主要讲上海网络相亲用户对另一半的年龄偏好,以及这种择偶偏好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这个研究的起源,一些有意思的研究发现,以及我在做研究时一直思考的有关中国两性关系的问题。
1
研究契机
我最开始有写这个论文的想法,是源于我和沈洋老师在上海的调研体验。2017年的夏天,我和沈洋老师在上海访谈异性恋的网络相亲用户。在访谈中,我们提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你想找什么样的伴侣呢?”
“相亲网站、APP上有很多人,你有使用什么搜索或筛选的条件吗?”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对被访者提出引导式的问题,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会主动说,他们对自己的伴侣有年龄要求。
比如,有一位女性被访者使用高校BBS相亲,我们问她如何在候选人里挑选出心仪的人,她说:“我其实没有怎么挑选……后面发现他不大符合我的那个硬性标准,我就直接婉拒了。”当问到“硬性标准”指的什么,她说:“就比如说年龄,有的比我大了八、九岁。”
还有一位男性被访者,他注册了某个相亲网站。当他被问到,注册这个网站之后,有没有自己去搜索,他说有搜索过。接着,被问到他搜索时对潜在伴侣的要求是什么,他说:“年龄要和我接近的,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
在访谈中,年龄偏好无疑是一个很突出的发现。这个初步的研究发现,启发了我们写一篇有关年龄偏好的论文。
▲来源:www.pexels.com
2
年龄与择偶
其实“年龄如何影响择偶”这个问题,在学术研究和大众讨论层面,都受到很多关注。比如,社会学家、人口学家认为年龄对择偶和婚配至少有两方面的影响:
我们所身处的“婚姻市场”、可供我们选择的婚配候选人的数量, 都会随我们的年龄而变化。比如,当我们20岁上大学时,周围接触的同龄人大部分都是没结婚的,所以很容易遇到可供选择的婚配候选人。但是到了35岁,在中国,这个年龄段的人绝大部分都结婚了,那么,我们接触的同龄人,可能十有八九都不能作为我们的婚配候选人。
婚姻市场上的男性和女性同时都在选择和被选择。如果男性和女性有基于年龄的择偶偏好,这种偏好会影响我们如何选择另一半。从被选择的角度看,我们的年龄也会影响我们在婚姻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比如,我们采访的一位1989年出生的女性被访者(接受访谈时28岁),她对自己还没结婚感到很着急,因为她觉得“年轻是一种资本”。另一个女性被访者说,在使用相亲网站时,“我自己会去聊的,肯定是在我能接受的年龄范围之内的。”
年龄对择偶和婚配的影响,可能在中国更受到关注。中国人认为“什么年龄就干什么事”是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当我们到某一个年龄还没有完成社会期待的“人生大事”时,很多人都会感到焦虑。比如,现在越来越多30+的婚恋综艺节目,他们背后的一个重要理念是,30+该谈恋爱、结婚了。同时,女性可能尤其被年龄相关的焦虑和歧视所影响。比如,“剩女”一词,就是对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结婚的高学历女性的污名化称呼。
▲来源:www.pexels.com
3
“男大女小”的亲密关系:男女怎么想?
我们在这个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国某大型异性恋相亲网站上接近6000名上海用户的个人资料。在用户个人资料里,他们要填自己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态等),同时,他们可以明确指出自己对另一半的年龄、身高、教育和婚姻状态的要求。
在填关于年龄的择偶要求时,用户可以选具体的年龄区间,也可以选“任何年龄”。我们一共分析了2980名男性用户以及2908名女性用户的个人资料。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用户(超过99%的男性和女性)都对另一半的年龄区间有明确的要求。这个统计结果也和我们定性访谈的发现很一致。
中国传统和常见的婚配模式是“男大女小”。理论上说,这种婚配模式应该反映男女两方的择偶偏好,即男性想找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作为伴侣、女性想找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作为伴侣。如果男性和女性的择偶偏好是对称的,那么从比例上说,偏好“男大女小”亲密关系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差不多。但是我们发现:在上海,男性和女性的择偶偏好严重不对称,尤其是在30+的人里面,希望进入“男大女小”的亲密关系的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比例。
在图1里,我们给大家展示了在不同年龄段,有多大比例的男性和女性只愿意接受“男大女小”的配对模式。在30-34岁的人里面,38%的男性只愿意找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作为伴侣,但是仅有19%的女性只愿意找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作为伴侣。在“男大女小”的择偶偏好上,男性和女性的差距在35-39岁组,进一步扩大到49% vs. 23%。而如果我们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73%的男性只愿意找比自己年轻的伴侣,但是仅有7%的女性只愿意找比自己年长的伴侣。图1中的另一个突出发现是: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多男性只想找比自己年轻的伴侣,但在30-59岁的女性中,只想找比自己年长的伴侣的比例一直在20%左右。
▲ 图1:网络相亲用户持“男大女小”择偶偏好的比例(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别计算)
Figure 1: Percentage of Online Daters with a Preference for Age Hypergamy, By Online Daters’ Gender and Age Group
Note: Age hypergamy refers to the age pairing in which the male partner is older than the female partner.
如果看“爱情年龄差”(可接受的伴侣年龄区间的中位数 – 自己的年龄),我们也发现了非常大的性别差异。大家可以看下面的图2。无论多少岁的女性,平均来说,她们想找比自己年长3-4岁的男性作为伴侣。但是,对于男性来说,随着年龄增加,他们想找比自己年轻越来越多的女性作为伴侣。比如,25-29岁的男性觉得伴侣比自己小2.5岁挺好,但是30-34岁的男性想找比自己年轻4岁的伴侣,35-39岁的男性想找比自己年轻5岁的伴侣,40岁及以上的男性更是想找比自己年轻7-8岁的伴侣。
▲ 图2:网络相亲用户的“爱情年龄差”(按性别和年龄组分别计算)
Figure 2: Mean of the Desired Age Gap, By Online Daters’ Gender and Age Group
Note: The desired age gap is calculated by subtracting each online dater’s age from the midpoint between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acceptable partner ages.
4
年龄偏好背后的逻辑
在研究中,我们结合访谈材料,探讨了男性和女性为什么会持有这种基于年龄的择偶偏好。男性的一个很大的考虑是女性的生育能力。比如有一位30岁的男性不能接受比自己大三岁以上的女性,当问到为什么有这个要求时,他说:“主要一个生育的困难,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年纪也不小了,我现在也不想生孩子。再过几年再生孩子,高龄产妇会遇到很多困境。”再比如,另一位27岁的男性希望找“小一点,不要比我大的”女性,并且解释说,“我现在开始找,然后找完之后,找个女生,我希望能够生三个小孩,那总希望女生平均年龄可以往前靠一点。”
男性往往用“生理”差异来解释他们的偏好,但是个人偏好背后的社会性逻辑,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年龄、择偶和生育的联结,根植于中国情境下,结婚和生育紧紧捆绑的社会期待。这种期待导致女性在婚姻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与她们未来的母亲身份紧紧结合。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加,男性的精子活性、精子质量、生育能力也会下降,但是男性的生育能力随年龄的变化并没有像女性一样,受到那么高的关注和评论。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采访的女性,并没有把对伴侣的年龄要求和他们未来的父亲角色联系起来。偏好年长伴侣的女性更多是因为,她们觉得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在经济上更稳定或者性格上更成熟。比如,我们采访的一位29岁的女性希望找跟自己差不多大或比自己大3岁以内的男性,当问到为什么不能接受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她说:“可能我前男友对我影响挺大的,跟他在一起聊是挺聊得来的,但是就是有点累,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关注,我去带他。我跟他谈了5年,见父母,买车买房都是我来提的,所以我觉得这样子好累。”
另外,一些男性被访者认为年轻的女性更可爱。比如,我们采访的一位1983年出生的男性,他相亲时见过最年轻的女生是1991年出生的,他说他目前喜欢的女性“还是小一点,可爱一点”。“可爱”这个词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是“在幼小或初生的、柔弱的生物或类幼儿事物身上体现出的令三观正常的人产生正面的愉悦进而喜爱的情绪特征”。这种把年轻和“可爱”联系来,无疑体现了东亚对女性审美的“幼态化”或“幼齿化”的现象。研究年龄婚配的学者提出,男性偏好找比自己年轻的女性,甚至是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维持父权制下,丈夫对妻子的控制,以及丈夫在家中高于妻子的地位。东亚的“幼齿化”审美,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男性希望伴侣听话、顺从、好操控。
男性希望找比自己年轻很多的伴侣,那么女性怎么想呢?我们采访的很多女性,虽然想找比自己年龄大的,但是她们也强调,年龄不能太大。这也和我们上面介绍的统计结果很一致,即女性平均而言希望找比自己年长3-4岁的男性(太大了也不行)。
比如,我们采访的一位34岁的女性说:“我觉得年龄太大,也不太合适,在交流中间发现蛮有代沟的。而且他会给你纠正,纠正你的行为,纠正你的话,觉得好像他都是对的,就感觉很不好。”还有一位1989年出生的女性说,不能接受70后,当被问到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考虑,她说,“如果是70后的话,主要是因为怕有代沟”。我们采访的基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相对独立的女性,所以她们不喜欢伴侣比自己年长太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比较抗拒亲密关系里有太多的说教、控制和代沟。
▲来源:www.pexels.com
5
从年龄偏好看中国的两性关系
在写论文时,我就一直在思考有关中国两性关系的问题。比如,男性希望找年轻的女性,是因为他们可能想生2个、3个孩子,而年轻女性有更长的生育期,但是在密集育儿、职场歧视、配偶不参与的现实下,很多年轻女性是否想要生孩子都不一定。
再比如,男性希望找年轻的女性,是因为觉得她们可爱、单纯、听话,但是在新一代的年轻女性里面,她们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男女平等、讨厌男性说教(参看《学人说 | 女性向前,男性后退:两性的性别认知差距在扩大吗?》),可能很抗拒不平等的亲密关系。
还有,以往的研究强调“剩女”现象,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大龄未婚的男性也是被污名化的。比如,我们的被访者说:“优质的男孩很早就被人家拿下了。剩下的剩男、剩女可能都是会有一些问题。”这种污名化,很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文化里,“正常的人都在合适的年龄结婚”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男性如果希望找年轻女性,等他们年龄大了,想找更年轻的女性作为伴侣,但是平均而言,女性不论在什么年龄,都只想找比自己年长3-4岁的伴侣。这种年龄偏好的失衡,再加上社会对大龄未婚男性和女性的污名化,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婚姻推迟甚至不婚。
有人可能会说,很多调查表明,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还是希望结婚的,所以中国未来的结婚率可能还是会很高。但是,“希望结婚”和“觉得一定要结婚”还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概念。我相信,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如果可以遇到三观一致、兴趣相投、经济稳定的男性,那么她们当然愿意结婚。但是,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男性,她们会觉得“一定要结婚”吗?随着离婚冷静期的执行,婚姻的成本变得更高了。如果进入了一段糟糕的婚姻,可能想离开都要耗费一番精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这个研究,揭示了男性和女性在择偶观上的差异。东亚社会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高度分化以及男性和女性逐渐扩大的三观差异,可能给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带来很大的挑战(参看《学人说 | 从王力宏李靓蕾离婚看全职妈妈的人生困境》)。
参考文献
Yue Qian, Yang Shen, and Manlin Cai. 2022. “Gendered Age Preferences for Potential Partners: A Mixed-Methods Study Among Online Daters in Shanghai.”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https://doi.org/10.1080/21620555.2022.2059459 .
钱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系副教授
制版编辑:杨楠
- 更多相关文章 -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