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资企业工作有哪些“潜规则”?
在香港留学跟在国外留学相比,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要面对的文化差异相对较小。
香港既有国际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仍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城市和社会,属于中西方文化的交集地带,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相遇、融合。
而我们公司——一个在港中资企业的工作环境,正是个缩小版的文化交集。
内地文化和香港文化在这里相遇、融合,两地的职场“潜规则”也在这里共存。
(声明:以下仅为个人经历,不代表所有企业)
● ● ●
潜规则1:一半宗旨
我们公司的同事在数量上,基本上一半是内地人,一半是香港人。围绕着这两个“一半”,公司的很多事情感觉也都有着对半分的隐形秩序。
比如,为了满足香港人的舌头和内地人的胃,公司餐厅很合理地既有港式常餐也有北方面点,早餐茶走餐蛋治烘底,午餐胡辣汤肉夹馍烩面。
在沟通语言上,有内地同事之间交流的纯普通话,也香港同事之间交流的纯广东话,有粤语口音的普通话——港普,也有普通话口音的粤语——普港,当然还有永远不缺席的粤英混杂和中英混杂。
而遇到敏感的政治问题或者强烈的文化冲突时,内地同事也不怕身在“对方地盘”形单影只孤独无援,身边有很多同道的内地队友。
当然,毕竟公司是工作场合,大家比较少直抒政见,也都默契地努力维护同事关系。
除了公司生活,中资企业的同事在工作思维和习惯上,也是一半内地一半香港。
● ● ●
潜规则2:中西合璧的职场原则
作为港漂,我刚入职这家中资企业的时候,由于身边有非常多内地同事,所以我很快就适应了工作环境。而更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文化、教育背景,也让我和内地同事之间更了解互相的思维、规则,工作中合作更默契,生活中笑点更契合。
相比全是香港人的工作氛围,对我来说,我们公司算是舒适区。
但在中资企业工作需要掌握的一个技能是,对内地和香港职场的习惯和规则做到系统兼容。
比如在内地通常称呼领导和前辈为XX总、XX主任、XX姐、XX哥,而在香港无论是上司还是下属,更多时候都直呼英文名,所以在我们公司常常能听到各种“中西合璧”的称呼,“张老师”和“Ivy姐”共存。
跟香港同事相处能感受到更加平等、更少距离感,内地领导的威严偶尔会延伸到生活中,香港上司的严厉基本仅限于工作场合。
在交流工具上,跟内地同事沟通,优先选择微信,会得到更快的答复,日常工作内容和各种八卦吐槽办公室段子battle基本可以通过微信沟通和解决。
但跟香港同事沟通,如果要想对方更快答复你,除了电话之外永远记得优先使用WhatsApp和邮件。毕竟很多香港同事大概一个月check一次微信吧……WhatsApp和邮件实时在线。
在工作方式和习惯上,当跟香港同事对接的时候,通常需要按他们的原则来。比如,下班之后免打扰,非工作时间人间蒸发。
又比如,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人情可讲,分内事保证完成,额外事绝对不做。
由于对规则和制度的执著,跟香港同事配合偶尔会觉得过于刻板,而跟内地同事沟通的时候就会更灵活,很多事情可以商量,互相帮助。
当然,香港职场也有跟内地职场相似的“潜规则”,比如所谓的“尊敬老人”,资历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
又比如,在非工作时间也要“自愿”配合公司OT,虽然不必老板随叫随到,但如果没有及时答复,会受到“职场道德”上的谴责。这种时候常常觉得自己好像身处职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内地。
说实话,虽然觉得刻板,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和支持香港的方式和态度,工作和生活界限清晰,balance真的很重要。
在这样两种职场规则同时存在的环境中工作,慢慢地,我来回切换和适应的速度不断加快,以至于形成条件反射,面对内地同事和香港同事,大脑和身体会有自动出现一套对应的沟通机制。
巧妙处理职场文化差异,同时具备两套职场应对体系,就是跟大家都能愉快合作的“潜规则”。(卑微社畜生存所需)
● ● ●
应对的只是职场规则吗?
我觉得不是,其实我们要兼容的更是两种文化。
港漂多年,我在香港的大部分时间都还是能从着装、言行轻易区分内地人和香港人。
但是,我发现公司有许多普通话讲得很好的香港同事,也有很多在香港多年的资深港漂,他们对对方文化的融合程度,已经让人完全分不出他们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
他们已经基本活成了这个交集,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
这种潜移默化的奇妙融合,正是香港最具魅力的多元和包容。而适应多种规则,在各种文化冲突、差异中取得平衡,促进更好的共存及融合,正是港漂在香港的角色,也是香港在世界的角色。
-END-
● ● ●
/本 文 作 者/
双面胶
社畜之王中王炸
/欢 迎 来 聊 聊/
你对香港职场的印象?
/同 场 加 映/
想要看更多在香港的有趣/实用/奇葩经历
记得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